高适创作别董大诗的背景(高适写作别董大二首时的落寞与此后的激荡人生)

高适(704—765),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唐代大臣、边塞诗人。

高适是唐高宗时期安东都护高侃之孙,高侃作为一代名将屡破突厥、高丽,立下赫赫战功,死后陪葬乾陵。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是韶州长史,在高适十五六岁时父亲去世。父亲的离去使高适家道中落,高适开始寻找出路,曾到长安应试科考,后在河南商丘一带定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高适也先后投奔过戍守边疆的官员,加入他们的幕府,这一时期使得高适体验到了真实的边塞生活。

高适创作别董大诗的背景(高适写作别董大二首时的落寞与此后的激荡人生)(1)

《别董大二首》的写作背景

在高适游历各地时期,他可能在某一时间与《别董大二首》中的董大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董大的名字是董庭兰。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以对方在家中排行来命名,董大,即董庭兰在家中兄弟中排行老大。

董庭兰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的琴师,一生贫寒。六十岁之前几乎都在家乡陇西的山村中度过,后因其音乐才华卓著被当时给事中房琯邀请加入幕府,成为房琯的一位门客。天宝五载(746),房琯受李适之、韦坚等人牵连被贬出京,任宜春郡太守。董庭兰不得不自己寻生路,四处流浪。

天宝六载(747),董庭兰和高适在河南一带重逢,短暂相处后,两人再度分别,高适遇到多年未见的好友心中满是欣喜,但是当时两人都处于困顿之中,在分别时,高适写作了两首诗歌送别董庭兰。

高适创作别董大诗的背景(高适写作别董大二首时的落寞与此后的激荡人生)(2)

《别董大二首》赏析

别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二首》中其一是较为人熟知的,这首诗先用北方寒冷凝重的景色烘托出分别时哀伤的气氛,转而又表达了对友人充满信心的鼓励,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热烈的友情。

北方寒冷天气里,诗人与董大告别。落日黄云,原野苍茫,北风劲吹,南归的雁鸟飞过天空,这些景物交织在一起,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情谊混合其中,甚至还让人感到有一些悲壮。友人和自己本都是贫苦交加,为未来的生活四处奔走。对并不确定的未来,似乎也尚存一些信心,诗人相信董大精湛的琴技,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同。所以在临别时,诗人依旧鼓励和宽慰友人。这是高适真诚地表达对董庭兰的勉励,并不是客套之语。

高适创作别董大诗的背景(高适写作别董大二首时的落寞与此后的激荡人生)(3)

《别董大二首》其二是诗人对自身状态的陈述。“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翮”本意是指带有空心硬管的羽毛,这里代指鸟翼或者鸟,“飘飖”有动荡起伏的意思。诗人说自己四处游历至今没有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内心伤感。唐玄宗时期曾在长安与洛阳之间迁移多次,“京洛”指的是京城,高适曾于开元十一年(723)和开元二十三年(735)两次到长安求取功名,都无功而返。高适与董庭兰在天宝六载(747)再度相逢时,距离他上一次离开京城相隔十三年,所以高适在诗中说“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高适虽然处于贫苦之中,但始终奋发图强,贫贱的生活并不能让他就此止步。可是惨淡的现状却让自己遇到故友连酒钱都拿不出来,这里的写实透出无尽的伤感,让人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的落寞与无奈。

高适创作别董大诗的背景(高适写作别董大二首时的落寞与此后的激荡人生)(4)

人到中年之后的华丽转身

天宝六载(747)高适与董庭兰相逢后再度分别,高适没有停下追求进取的脚步,终于在天宝八载(749)他把握住了一次机会,让人生从此与以往大不相同。

天宝八载(749),睢阳郡(今属河南商丘)太守张九皋推荐高适参加在京城举行的有道科考试,高适顺利通过这次考试,并被授封丘(今属河南新乡)尉。张九皋是张九龄的弟弟,因为张九龄被贬出京,张九皋也被贬至地方做太守。有道科是唐代的制科考试,即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高适在这次考试中充分把握了天时与人和,终于获得了唐代出入官场的通行证。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适在封丘尉任上做了两年就辞职了,封丘尉相当于封丘地区管理治安的官员。高适在《封丘作》中透露了他辞职的原因,“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官场之中媚上欺下,溜须拍马,对待百姓又严酷刻薄,实在让洁身自好的高适无法接受。天宝十一载(752)他辞去官职,前往边塞,加入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任掌书记,相当于哥舒翰的秘书。

高适创作别董大诗的背景(高适写作别董大二首时的落寞与此后的激荡人生)(5)

随着安史之乱(755年冬)的爆发,举国上下都处于动荡之中。高适在军中展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与敏锐的军事才华,这一年他被升为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驻守潼关。

次年(756)六月潼关失守,高适随玄宗抵达成都,再度擢升谏议大夫。七月李亨在灵武宣布即位,是为唐肃宗。十二月,高适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讨伐谋反的永王李璘。至此高适开始担任掌握实权的地方军政长官,高适先后担任过彭州和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

广德二年(764),高适从地方回到中央,任刑部侍郎,进封渤海侯。于次年正月辞世。

高适创作别董大诗的背景(高适写作别董大二首时的落寞与此后的激荡人生)(6)

高适是唐代唯一一个被封侯的诗人,《旧唐书》中评价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高适不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这对盛唐时期大多以悲剧告终的诗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高适创作别董大诗的背景(高适写作别董大二首时的落寞与此后的激荡人生)(7)

高适人生中的前五十年都在贫苦困顿的磨难中度过,但高适始终心怀赤诚。安史之乱的动荡让大唐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高适坚守底线,为国效力,最终功成名就。了解高适的意义就在于,不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要轻言放弃,坚定信念,始终向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