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

在上两讲里,我概括讲述了孔子的一生。在孔子一生73年的经历中,儒家门徒看到了孔子的执着、坚毅和伟大;而儒家的反对者,则认为孔子的一生,是失败的人生。因为孔子终其一生,不仅穷困潦倒,他所提出的理论,也太过于理想化,既不符合现实又难以推行。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一样,鲁迅说,在《红楼梦》这本书里,“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了淫,才子佳人们看到了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革命家看见了排满(指辛亥革命的时期,排除满族统治思想的潮流)。”

抛开孔子是圣是凡,我们暂且不去、也没有资格评价他。但是,仅仅从孔子以及后世儒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作出的贡献来说,孔子的确是伟大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1)

直到今天,每当我们谈论起国学智慧和传统文化时,都会不假思索地想到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正是儒家留给我们后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孟子》和《论语》,这四本书是儒家的四本葵花宝典。按照作者的师承关系和时间顺序来说,《论语》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记录孔子重要思想和主要观点的一本书。《论语》不是孔子写的,就像佛经不是释迦牟尼写的一样,佛经由释迦牟尼的弟子,在他去世之后整理集结而形成的。

《论语》的作者也不是孔子,是孔子的亲传和再传弟子,在孔子去世之后,把孔子一生中的主要经历和重要言论集结起来而写成的。

《大学》排在四书的第二位。因为《大学》的作者是曾子,曾子也就是曾参。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老师。子思是《中庸》的作者。

严格说起来,《大学》和《中庸》都不能称之为书,因为它们只是两篇文章。《大学》只有2200多字,《中庸》也只有3568个字。这两篇文章原先收录在儒家五经之一的《礼记》里面。最早把《大学》、《中庸》两篇文章,从《礼记》中独立出来,和《论语》、《孟子》并列放在一起,变成儒家“四书”的人,是南宋大儒:朱熹。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2)

朱熹算起来是北宋二程,也就是程颢、程颐两兄弟的四传弟子。不过,由于朱熹在二程的弟子中成就最大,所以后世把程颢、程颐和朱熹放在一起,三个人的学术思想合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的主要思想叫“理学”, 理学又叫道学,也叫义理之学。朱熹理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他总结了宋朝以前所有的儒家学说思想,又根据二程创立的宋代理学观念,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

朱熹的思想在元朝、明朝和清朝三代,都被奉为官学,朱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个儒家圣人。

明朝时期的王阳明,也是在朱子理学的基础上,再加上佛学的概念和老庄道家思想后,才创立的所谓王阳明“心学”。尤其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 理论,其实是对朱熹理学的深度解释和再次发挥而已。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3)

有人怀疑《大学》的作者并不是曾子,而是“孔氏之遗言也”。也就是说《大学》的内容,是根据孔子当年说过的话,再由曾子对孔子的言论进行解释,而曾子解释孔子的这些话,又被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这就是《大学》的来历。

朱熹把《大学》的原始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整理,他把《大学》分成十一个章节。第一章叫“经”,后面的十章叫“传”。传是对经的分解说明和深入解读。

所谓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主要是把“大学之道”,和“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初级水平区分出来。

《大学》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小学则是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礼,礼乐射御、书、数之术”。

古人从十五岁开始,就要学习政治、伦理和哲学、修身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大学问,也是如何从政治国、修齐治平的那一套。这套学问叫大人之学,也就是所谓的“大学”。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4)

四书的作者都是儒家,他们的师承关系是这样的:孔子是曾子的老师,曾子是子思的老师,子思是孟子的老师。孔子留下的书叫《论语》、曾子留下的文章叫《大学》、子思留下的叫《中庸》、孟子写的书,命名就叫《孟子》。这是儒家四子的师承关系,也是儒家四书、四个作者之间的关系。

《孟子》一书,不是孟子一个人写的,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孟子名叫孟轲,字子舆。他是邹国人,邹国和鲁国很近,都是现在的山东省。现在看来,孟子和孔子两人是不折不扣的山东老乡。

不过,孟子和孔子的年龄相差了一百多年。孟子是跟随孔子的孙子、子思和他的弟子学习儒家学说的。他把孔子的“仁爱”理念,发展成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在45岁以前,也像当年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他去过的国家有梁国、魏国、齐国、宋国、滕国和鲁国等,他在这些诸侯国里游说国君,推行自己的主张。

不过,孟子虽然没有孔子当年那么儿狼狈,但他的政治主张,却同样没有得到君主的认可,也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之道。

晚年的孟子回到家乡,和弟子们一起整理典籍、弘扬孔子的思想,写成了《孟子》这本书。因为在儒家看来上,孟子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声望,仅次于孔子。孔子是大圣人,孟子不能和孔子并列,所以把孟子称之为“亚圣”,亚军的亚。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5)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的是《诗经》、《周易》、《礼记》、《尚书》和《春秋》。

《诗经》我在前面给大家介绍过。

《易经》《系辞》我会在后期节目中,专门、单独、系统、详细地跟大家逐一讲解。

除了《诗经》和《易经》之外,五经之中的第三本经,名字叫《礼记》

一般来说,《礼记》的内容了包括三大类:也就是《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类。

《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可以理解成,是对周朝不同等级的政府官员们,各自应该享受的干部待遇和具体标准,以及相关的规定。

在周朝,不同等级的领导干部、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是一种严格而又强制性的硬性规定。

比如封地的大小、子民的数量,都城、宫殿的规模,服饰的颜色、车马的规格、用什么纹饰的图案等等,全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我在上一讲讲过的“八佾事件”、和灰三都拆城墙的事件等等,都是《周礼》规定的。

再比如封地、疆土的面积大小,《周礼》也有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指的是天子。王公诸侯国的疆土面积:方圆大约只有50平方公里,伯爵的封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子爵、男爵的封地面积,不能超过25平方公里。

在后宫配置方面,也都有明确的标准。比如,天子可以娶121个女人。包括1个皇后,3个夫人,9个嫔妃,27个世妇,81个女御,加在一起,121个人。

诸候以下级别的官员,老婆的数量则要相应递减,绝对不能超过天子的规格。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6)

对领导老婆们的称呼也不一样,比如,天子的老婆叫“后”、王后,诸侯的老婆叫“夫人”,卿大夫的老婆叫“孺人”,士的老婆叫“妇人”,老百姓的老婆,才叫“妻”。

如果周朝的领导死了,也不能直接说“死”。天子死叫“崩”、驾崩;诸候死了叫“薨”,草字头的那个“薨”字。卿大夫死了叫“卒”,士死了叫“不禄”,百姓死了,才叫“死”。郭德纲说,还有一种说法,仇人死了叫“欧耶”。

墓地叫法也有区别,天子不能叫墓,要叫“陵”,像“十三陵”指的就是明朝、十三个皇帝埋葬的地方。埋葬诸候的地方,叫“墓”,百姓才叫“坟”。

这么一大套的规定,都来自于《周礼》。这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周礼治国”的主要内容。有点像现在企业推行的标准化程序、和岗位职责、工作权限之类的文件。

这套周礼,据说是周公制订的。当年周朝建国后两年周武王就驾崩了,周成王继位时还是个小孩子,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这才有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那段历史。

周文王有18个儿子。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姬旦,女字边的姬、元旦的旦,不是吃的鸡蛋。

周成王的父亲周武王,是周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周公摄政,是指周公姬旦,辅佐自己的亲侄子周成王、治理天下。周公摄政,手握大权。周文王的第3儿子管叔、第5儿子蔡叔,和第8儿子霍叔,心生忌恨,对周公不服。于是,他们联合商纣王逃亡在外的儿子武庚,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周公虽然平定了三监之乱,内心却很不安。武力可以平定叛乱,但不是长治久安的长久之计。于是,他和姜子牙一起,在周武王分封天下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开始推行他所创立的这套“礼治天下”的治国策略,这就是《周礼》的来历,和《周礼》的作用与功能。

礼制天下的主要内容,首先解决了国内利益群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周公和姜子牙协助当年的周武王,在平定天下之后,根据大臣们各自贡献程度的大小,和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把天下分封给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中建立附属国、成为自己封地上的一国之君。

这样一来,周天子得到了很多的宗亲、功臣、和各大贵族的纷纷拥护。从此以后,大周朝、天下太平、前前后后稳坐了大周王朝791年的江山。

当然,也埋下了后来的东周列国,各自为政、诸候混战、逐鹿中原的祸乱根源。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7)

除此以外,周公还在《周礼》中设立了宗法制度。所谓的宗法制,就是后来历代帝王一直都不敢更改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固定了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周公把原先夏朝和商朝的王位继承方式,由兄弟轮流做庄的“兄终弟及制”,改为“嫡长子继承制度”。

周公确定了天子大位,由嫡长子来继承,称之为“大宗”。其他的王公诸候,在自己的封地内,同样用嫡长子继承制来分配家产。不过,诸候的嫡长子继承,相对于天子大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只能叫做“小宗”。

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政权继承时,因为分脏不均而造成兄弟之间的冲突、矛盾甚至战争,也从根本上稳定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周礼》的另一项内容,叫做约之以礼,约是制约的约。意思是这些规章制度一经成为国策,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更改。每个级别等级之间,既界线分明,又职责明确,而且权、责、利三权对等,这就是孔子说的“礼治”。

“周礼”将各个等级的权力、责任、义务和待遇,全部都制度化、具体化、合法化和伦理化。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等级、伦理,变得具体化、制度化,既可控、也好操作。

所以,孔子说 “无礼,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孔子这里说的“礼”,和《周礼》还是有所区别。他的用意主要是拿“礼”,来区分君臣、夫妻、父子、兄弟、男女之间的不同等级、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尊卑贵贱。

更多的,是强调社会道德、家庭伦理,以及个人修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原则、标准,和人类社会应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这些也是《礼记》所包括《仪礼》的内容。《仪礼》指的是各种典礼、节日、仪式所用到的礼仪标准,它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比如成年礼、婚丧嫁娶礼仪、和祭祀祖先时的具体仪式和操作方法等等。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8)

儒家所说的“礼”,包括的第三大类,就是我们通称的《礼记》。

《礼记》又分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两种。所谓的大戴,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戴德。小戴,指的是戴德的侄子:戴圣。

戴德和戴圣叔侄俩,都是专攻《礼经》的。他们搜集、整理出很多孔子、以及孔子的学生、后人们,在学习传承《礼经》时的心得体会,所留下来的文章、言论和思想,然后两人又各自把这些编写成一本书。

叔叔戴德,整理编写的书,叫《大戴礼记》;侄子戴圣,整理编写的书,叫《小戴礼记》。两个人合称为“大小戴”。

我个人不建议大家去钻研这两本书。这两本书,如果借用当年晏子评价孔子的话,晏子说:“(孔子推行的)那些繁琐的礼节,一辈子都搞不清楚,几代人也学不完”,而且很多,早已都不合时宜了。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9)

五经中的第四本经,是《尚书》

这本书,个人也不建议大家过多去研究,除非您的专业是搞上古历史研究的,或者你生来就喜欢训诂,这是另外一回事。

《尚书》,最早的意思是“上古之书”,其实它是上古时代的天子帝王们,在重大场合里做的报告、发言时的讲话稿。孔子把这些领导讲话、政府报告,汇编在一起。这就是《尚书》,因为它是儒家的经典,所以也叫《书经》。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10)

五经中的最后一本经,名字叫《春秋》。

有些人到现在都搞不清楚《春秋》和《左传》这两本书是什么关系。我们还是先说说什么是《春秋》吧。

《春秋》,本来是鲁国史官记录鲁国内部、以及当时其他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一本“流水帐”。史官把当时在各国发生过的各种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的顺序完整地把它们记录下来,所以这种流水帐式、记录历史的方式,叫做“编年史”。

不过,由于古代书写方式和记录条件的限制,很多事件在记录时,用的文字都特别的少、也非常简略,有点像现代版的“速记”。

根据这种既简洁、又冰冷的、流水帐式的记载内容,当时的人们可以看得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时过境迁,时间久了,后人们如果再想了解这些事件的具体细节,那是相当的困难。

孔子根据鲁国史官记录的、这种简洁的“流水帐”,又一次进行了节选、删节和编辑,这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更加看不懂的《春秋》。

事实上,孔子之所以使用删繁就简的“春秋笔法”来写历史,并不只是为文字简略,它还有更加深层的含义。这个深层次的含义,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

孔子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选择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来书写这段历史,也是孔子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您想,孔子一生奉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一方面,“臣子是不可以妄议人主的”,这是孔子身为人臣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某些诸侯国君们的做法,又的确太不靠谱,甚至坏纲纪、乱人伦,不把它写下来,又不足以警示后人。

怎么办呢?于是有了“春秋笔法”!

就像孩子明明知道家长错了,又不能直接去批评家长。但是,不说出来心里又不痛快。于是,孩子跟家长耍了个小聪明,指桑骂槐,绕着圈子还点到为止,既让家长知道错了,又能避免挨家长的一顿暴揍。

孔子的春秋笔法也是如此,他虽然把君主干过的坏事记录了下来,但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也很痛苦。身为人臣,记录君主的过错,这多少对有点“大逆不道”。

所以,孔子写完《春秋》后,很有负罪感。他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唉!我修了这本《春秋》,后世会有人因此而夸赞我,也有会人因此而怪罪我。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11)

孔子的话,没过多久就应验了。孟子曾经评价过孔子写的《春秋》,他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这是在表扬孔子,他说自从孔子写了《春秋》这本书后,乱臣贼子们全都变老实多了,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去干那些道德败坏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有人也会像孔子写《春秋》一样,把他们干的坏事记录下来,这是要遗臭万年的!

但王安石不这么看,王安石说孔子搞的这本《春秋》,就是“断烂朝报。”他建议皇帝,干脆直接把《春秋》这种书扔进垃圾桶里!不要让它成为官方教材,这种书既没头没尾,又没有什么价值,就像残缺不全的小道消息一样。

不管这些人怎样评价《春秋》,都是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而已。

但是,由于《春秋》的行文用字过于简略,后人基本上看不懂《春秋》,这倒是真的。

您要知道,经孔子“浓缩”后的《春秋》,整部书只有1万8千多字。但却记录了当时,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襄公十四年,这242年之内,发生过的所有重大事件。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12)

不管春秋笔法好与不好,如果这本书没人读得懂的话,都是白搭。

所以,在孔子编写《春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本让我们能够读懂《春秋》的工具书,它是专门完善、解释、补充、填补《春秋》内容的,这本书的名字,叫《左传》。

《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明不姓左,他姓丘,名字叫丘明。因为他在鲁国担任左史官,所以后人称他为左丘明。

左丘明和孔子之间惺惺相惜、彼此欣赏。两人还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说明两人不仅是同一时代的人,看来私人关系也不错。

左丘明对孔子的编辑的这本《春秋》,极尽赞美之词。他说:“《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义明显,真实记载史实、又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既警诫了邪恶、又褒奖了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得出来呢?

总的来说,《左传》基本上是以《春秋》为蓝本,再参考大量的上古文献,比如《周志》、《晋乘》、《郑书》、《楚杌(务)》等史料之后,进一步进行系统的完善、填充、解释和说明。这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再拿起《春秋》时,不仅能够读得懂,也让原本冰冷的历史,变得丰满、完整,鲜活无比。

国学课堂道德经46章(友说国学第10集春秋笔法)(13)

好了,我们小结一下吧。

1、《春秋》是孔子修订、主编的。

2、《左传》是左丘明以《春秋》蓝本,详细解读《春秋》的一本书。

3、因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所以,人们又把《左传》叫做《左氏春秋》。

4、后来,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把《左氏春秋》改名为《春秋左氏传》。

所以,现在我们所说的《春秋左传》,或者《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等等,都是指左丘明编写的这本《左传》。

谢谢大家。

我是陈竹友

这里是一百讲坛:友说国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