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每单元的重点课文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内容检测

需要电子档的可关注,私信我!文末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每单元的重点课文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文内容检测(1)

阅读题。

《邓稼先》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几时从父亲口中尝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 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A. 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

B. 表达对当年昆明生活的怀念。

C. 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心情。

D. 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寄托对邓稼先的怀念。

2. 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说明邓稼先所负责的工作责任重大。

B. 流露出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C. 表现了邓稼先在签字时的犹豫。

D. 衬托邓稼先决断时的勇气和胆识。

3.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等方面,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

B. 作者认为,邓稼先是一个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关于他的生平和贡献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 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包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

D. 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别太久,对邓稼先的工作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是很多,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4. 作者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歌可以看作是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和歌颂,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B. 邓稼先经历过“五四运动”,具有五四青年的精神,敢于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C. 符合当时中国的形势,渲染气氛,增加感人的力量。

D. 这也是邓稼先非常喜欢的歌曲,选用此歌曲,以突出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之情。

《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闻一多》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的研究状态。

B.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 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B.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钻劲和恒心。

C.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D.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的品行。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③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④“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曲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⑤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⑥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⑦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⑧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高大。

⑨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节选自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7. 对选文体现出的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B. 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C. “深恶痛绝”青年人。 D. 既严格要求又宽容对待别人。

8. 选文透过许先生的眼睛,反复写鲁迅先生工作的背影。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细节描写,刻画鲁迅先生深夜坐着沉思的情景。

B. 这是侧面描写,突出鲁迅先生通宵达旦工作的形象。

C. 这是间接抒情,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

D. 这是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敬意和赞美。

9. 对全文的语言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细腻明丽。 B. 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

C. 平实自然。 D. 简洁含蓄又切中肯綮。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0.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填原句)。

11.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蒙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

(2)即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

(3)肃拜蒙母________________

(4)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本文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要注意联系语境及上下文准确理解。联系文本,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寄托对邓稼先的怀念。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文中画线句子说明邓稼先所负责的工作责任重大,流露出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衬托邓稼先决断时的勇气和胆识。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等方面,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包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别太久,对邓稼先的工作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的材料不是很多,所以不宜铺开来写。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作者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可以看作是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和歌颂,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故选A。

7.【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表达技巧、重点语句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C项中“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文章没有提到《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比较顺利,况且研究学问是很艰苦的过程,从后文对闻一多先生的描写也可看出。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D项应为:“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品行。因为后文还有作为革命家的一面,所以“不问世事”不正确。故选D。

9.【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文中的抒情议论的语句等来整体感知。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联系文本,鲁迅是一个工作严谨、既严格要求又宽容对待别人、热情好客、心细如丝、乐观幽默的人。文中说到他对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深恶痛绝”,这不是写鲁迅的性格特点,所以C项分析错误,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情节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把握某个情节写作的用意,首先要正确理解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围绕主题再去准确把握某个内容在突出主题上的作用,而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去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文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其用途和作用的,我们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要整体把握文章,这样不仅理解了其内容,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甚至是构思上的精妙之处,也可以领会到了。通读全文,可以看出选文透过许先生的眼睛,反复写鲁迅先生工作的背影,这是侧面描写,突出鲁迅先生通宵达旦工作的形象。所以B项理解正确,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时要了解和把握住散文的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作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散文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通读全文,从“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语言细腻明丽;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平实自然、简洁含蓄。但不是“切中肯綮”。所以D项分析错误,故选D。

12.【答案】“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解析】

以上题目从原文中都能找到答案,考生认真阅读课文即可

13.【答案】【小题1】

(1)推托 ( 2)重新( 3)于是,就( 4)到,等到  ​

【小题2】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小题3】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小题4】

(1)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2)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注意“遂”应解释为:于是,就。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往事”、“才略”、“非复”等关键词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文章进行内容概括时,按照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去概括。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该题让学生在通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通读全文,从“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以看出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来劝说吕蒙。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答题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通读全文可以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