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策略探索(为了翻译的一生)

本文来源:《世界文化》2009年第一期,后收录于《天外故事》第一辑

转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公众号

作者:王振平: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研究,与金隄教授合作翻译了《乔伊斯传》

文学翻译策略探索(为了翻译的一生)(1)

金隄,1921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小学和初中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文学书刊,培养了浓厚的文学兴趣,开始写诗。后就读于杭州高中,抗战时转入国立贵州中学,受当时科学救国论的影响,曾一度热衷于科学,并在上大学时考入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后由于热爱文学转入外文系。

金隄最早接触英语是在12岁上初中时,高中时他又学德语,以后还学了俄语、法语和日语。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就在英国诗人白英(Robert Payne)教授和沈从文的鼓励和支持下翻译沈从文的小说集,并以《The Chinese Earth 》(《中国土地》)为名于1947年在英国出版,后于1982年在美国再版。1945年大学毕业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1947年兼研究生,获得英国著名文学家燕卜荪(William Empson)教授的指导。1949年初参加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不久调回北京中央军委机关任编译。1955年5月自部队转业,任英文杂志《中国建设》编辑兼记者。1957年调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文革”中下放农村劳动。1976年到天津外国语学院任教,直到退休。曾担任中国译协理事、天津译协顾问。

文学翻译策略探索(为了翻译的一生)(2)

金隄和首届研究生留念

(中间为金隄,左一为林克难)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金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早在1978年,他在《联合国文件翻译工作简报》上发表的《论翻译的准确性》一文中就初步表达了他的“等效翻译”思想。在他随后发表的翻译研究论文中大体可以见到他等效翻译思想的形成轨迹。比如他在《谈准确和通顺的关系》中就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因素:“准确也好,通顺也好,都不能脱离读者。翻译是沟通两种语言的信息传递,所谓准确的翻译,就是把原文变成译文之后,译文给读者的信息基本上相同”(《翻译通讯》1984年第9期)。在《灵活用词,准确达意》一文中他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等效的概念:“弄清两种词汇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和纠正我们头脑中的机械对等,不是为了在翻译中去处处追求词汇对等。翻译中是有一个对等问题,但不是词与词之间的对等,而是整句或整段译文给读者的感受和原文给读者的感受之间的对等”(《翻译通讯》1985年第2、3期)。一位听过他的演讲的美籍教师认为,他的翻译思想与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很接近,并介绍他认识了奈达。与奈达相识,使他走上了中国传统译论和西方科学译论相结合的道路,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等效翻译理论。

1982年出版的《On Translation》 (《论翻译》)和1989年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就是他在翻译理论研究上的成果。金隄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是在总结我国传统译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信息论等研究成果,并在自己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等效论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也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等效翻译不主张在翻译中简单地用忠实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认为忠实在表示“忠实的译文”的同时,也在指译者的态度,在概念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科学性。等效翻译明确提出了效果概念,即“翻译对接受者(听众或读者)的效果,应该与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这是中国传统译论中从未有过的科学观点。在等效翻译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直译和意译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因为如果以等效为翻译原则,译者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效果上,而不是斤斤于直译或意译。金隄也曾明确表示自己在翻译时从来不考虑直译还是意译,唯一的考虑就是译文的效果。

在接受奈达等人的西方翻译理论时,金隄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批判地吸收。在解释和发展奈达理论上,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译文对接受者的作用(impact)和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response)加以区别。他认为,翻译所要达到的效果只包括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不包括接受者的反应。他明确提出,等效翻译所要传达的是原文的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

金隄对中国翻译界和文学界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最早翻译了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文学作品之一的《尤利西斯》。他最早的译文只有一章,刊登于1981年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随后1986—1987年出版《尤利西斯》选译本,其中包括《涅斯托尔》《哈德斯》《游动山崖》三章全文和《喀尔刻》《珀涅罗珀》两章的片段。1993和1994年分别在我国台湾九歌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译本上卷,1996年出版全译本下卷。1994年,萧乾和文洁若的译本也同时出版,由于两个译本采取了迥然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结果是出现了两个风格样式迥然不同的译本,又由于他们翻译的是极具挑战性的文学名著,所以,双方译者无意间为译界提供了研究文学翻译的绝好教材。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金隄译文更忠实于原文。

金隄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翻译界,像他这样既从事翻译实践又从事翻译理论,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受人推崇的经典作品传世的翻译家并不多,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还是世界公认的乔伊斯学研究专家。他关于《尤利西斯》的研究论文多次在《James Joyce Quarterly》 (《乔伊斯季刊》)等著名刊物发表,受到世界乔学界的认可,为乔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不但是最早全面翻译《尤利西斯》的中国人,而且是最早全面研究和介绍乔伊斯与《尤利西斯》的中国研究者。

1987年金隄应乔学界邀请到美国进行《尤利西斯》的翻译和乔伊斯研究,后一直侨居美国进行翻译教学和学术研究。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母大学、德莱赛大学、华盛顿大学、全美人文学科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等单位任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自2003年任俄勒冈大学客座教授(英文系)。曾经在多次翻译研讨会和乔学大会发表论文,在北京、天津、广州、武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美国、瑞士、德国、西班牙、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地的近百所大学作学术演讲,传播中国文化。他还在国际译联会刊Babel和国际乔学会会刊《James Joyce Quarterly》等多种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翻译界和乔学研究领域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

文学翻译策略探索(为了翻译的一生)(3)

由于金隄教授在文学翻译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1997年他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终身成就奖)。2005年,爱尔兰翻译协会(ITIA)授予金隄教授荣誉会员称号

金隄主要学术著作:《On Translation》(与尤金·奈达合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增订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繁体字增订版,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8年;简体字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Shamrock and Chopsticks》(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年);《Literary Translation,Quest for Artistic Integrity》(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2003年)。

金隄主要译作:《中国土地——沈从文小说集》(中译英,与Robert Payne合作,伦敦Allen&Unwin,194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2年);《女主人》(俄译中,作家出版社,1956年);《绿光》(俄译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赵一曼传》(中译英,北京外文出版社,1960年);《神秘的微笑——赫胥黎中短篇小说集》(英译中,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尤利西斯》(选译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尤利西斯》(全译本,上卷,台湾九歌出版社,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下卷,1996年;全书修订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2008年11月6 日,著名翻译家,《尤利西斯》译者、乔学研究专家金隄先生在天津去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