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旗袍甚至有一种风尘感(被旗袍穿出来的活色生香)
来源:文汇报
旗袍一直是国际设计大师设计时装的灵感来源之一。右边配图顺时针依次为:圣罗兰向1977年推出的 “中国系列”致敬;超模孙菲菲穿着香奈儿以旗袍款式为灵感的长裙;拉夫·劳伦 2011秋冬系列,旗袍裙背后以四爪蟒纹为图案,镂空的设计充满神秘感。
看过 《花样年华》的观众一定还记得那个身着旗袍的张曼玉。影片中,张曼玉换了二十多套旗袍,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的心情。
月份牌上身着旗袍的女子。
前不久,美国犹他州的高中生凯齐亚·达姆因为以一件红底绣金的旗袍亮相毕业舞会,在大出风头的同时也刷爆了社交网络。
事实上,她不是第一个穿着旗袍的外国人。好莱坞明星格蕾丝·凯利、妮可·基德曼、詹妮弗·安妮斯顿都是旗袍的 “粉丝”,并在不同场合穿着过旗袍。不少国外设计师,也以旗袍为灵感的设计过不少带有中国风味的时装。可以说,旗袍是在国际上接受度最高的中装之一,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也难怪,当凯齐亚的旗袍照传入国内,获得了中国网友的力挺: “非常优雅美丽!文化没有边界。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在世界各地传播。”
从诞生之日起,旗袍就不断发展变化着,和时尚嬗变沾了边,和城市生活发展、新思想传播紧密相关。时代风尚、女子思想的点滴进步,都在旗袍的每一处细小变化中露出端倪。
移步生香——人们常用这样的词汇形容女人穿旗袍时的曼妙身姿。一件好的旗袍,是意蕴和剪裁的融会。对人体36个部位的精准测量,经过“镶、嵌、滚、宕、盘、绣、贴、绘、钉”等繁复的工艺,几经雕琢才得以成就一件经典旗袍。
关于旗袍的来源,流行着两种说法。一种是顾名思义,由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旗装演变而来。旗装是清朝标准的宫廷服装,满族贵族妇女穿旗装时,头戴一个牌楼式的假髻,脚上穿一双花盆底的高底鞋。早期旗袍做得比较宽大,衣边袖口镶嵌很多花边,装饰比较繁复。
上世纪初,人们对服装,尤其是在一些正规的场合,包括一些礼仪性场合所穿的服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一直找不到方向。一些留学回来的年轻学生,吸收了国外服装元素,加上中国传统服装,把二者交织在一起,制成了一种新的服装。
这种服装上衣的领子比较紧,比较高,袖子非常紧,衣身紧裹住身体,人显得非常精神。裙装部分有时用与上衣相同的颜色,有时则用黑色,穿着感觉朝气蓬勃。这种服装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束,被冠以一种名称,叫“文明新装”。文明新装再朝前跨一步,把衣身加长,和满族旗袍相结合,现代的旗袍就诞生了。
而另一种观点则是,虽然名为“旗袍”,但其实它和满族服饰的关系却不大,而是与城市生活发展、新思想传播紧密相关。
有专家认为,旗装样式宽大平直,面料厚重,图案纤细繁缛,在领口、袖口、衣襟和下摆处都装饰有花边,并且更以多镶为美,这样的服装款式确实与之后更加修身、质地较轻薄的“旗袍”有一定的相似。但事实上,从服装细节分析,这两者却相差甚远。“旗袍”吸取了西洋服装裁剪方法,是一种东西方服饰文化结合后的产物。
中国女性在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穿着旗袍,主流解释是和女权相关——当时最早的旗袍就是完整的男式长衫,或者是男子长衫经过女性化后的改良形式。这也就难怪,在英文中,旗袍的一种翻译就是“cheongsam”。
早期的旗袍款式主要采用平面裁剪,后期则是完全用立体裁剪。一件旗袍,如果要做得衬身适体,可不是像我们平时做衣服那样测量三围、长短就可以。真正上好的一件旗袍,它的制作过程中,服装师傅要测绘的点最多达到36个,这样做出来的旗袍,才完全是为顾客度身定制的。
说到图案,旗袍纹样变化就更加丰富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受欧美服装风俗的影响,传统的梅、兰、竹、菊、龙凤、花卉用得越来越少,抽象的几何型用得比较多。比如条纹,就有直条纹、竖条纹和斜条纹。网格纹、凌纹、波纹也比较多,这类纹样一般体型瘦的穿着效果比较好,体型胖的要穿直条纹。抽象的花卉用得更多,有些人把花卉纹样进行变形组合,形成几何纹样,尤其适合年轻女性。
旗袍为什么经久不衰,能够一直延续到现在?因为旗袍最适宜东方女性,更因为它不断变化以适应人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乎每位中国女性都穿旗袍。只是身份不同,面料、质地、做工和穿着方式有所差异。有钱人家的女子穿着的旗袍,做工精致繁复,比如用蓝底上面起白色花卉纹样的进口蕾丝做面料,形成镂空的效果,并以同样蓝色缎四周滚边。与此相对的,条格棉布和阴丹士林布做成的旗袍多为女学生或者职员所青睐,国产毛蓝布制成的旗袍则是平民女工们的常见衣着。
而就款式而言,旗袍最适宜东方女性。一方面,旗袍所表现出的含蓄的美学特质,更适合东方人内敛的审美心理;另一方面,东方女性的身材穿上旗袍后恰好显示出她特有的魅力。因为腰比较细,东方女性穿着旗袍后从背面看,整个造型形成一个X形;从侧面看,则是一个S形,正好把东方女性的曲线尽情地展现出来。
旗袍在时装界是一个如此特殊的存在,与生俱来的古典味道与千篇一律的当代服装划出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影视剧一播出,无不掀起一阵旗袍热潮。
如今的旗袍,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服饰的概念,而是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随着各类年代剧的热播,旗袍又逐渐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看过 《花样年华》的观众一定还记得那个身着旗袍的张曼玉。影片中,她换了二十多套旗袍,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她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着女主角的心情。张曼玉借助旗袍演绎了另外一种风情,从容优雅的神态、冷艳高贵的气质、凹凸有致的身材、忧郁孤独的心情,她在影片中完美地呈现了一个时代上海女人的魅力。
事实上,自旗袍诞生之初,就与电影、娱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时装公司和电影界、娱乐业联手打造了旗袍的时尚潮流。当时的上海,已经有非常繁荣的都市文化,电影、话剧、期刊、报纸、杂志、摄影广告,都推动了旗袍时尚。
当时的电影公司都有一批时装设计师,每次有新电影拍摄的时候,他们就会根据明星的气质、身材设计一批新款旗袍。电影放映以后,社会上就会引起反响和轰动。人们甚至以此来命名沪剧中某一类以当时的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像 《大雷雨》 《碧落黄泉》 《秋海棠》等,都属于 “西装旗袍戏”——顾名思义,就是女演员大多数都穿旗袍。可见旗袍对时尚的引领、号召力是非常大的。除了影视公司,时装公司也会请一些明星做代言,跟时装选秀结合起来,做很多的商业广告,推广自己公司出品的旗袍。
旗袍本来就是美的,右祍大襟,立领盘扣,侧摆开衩,勾勒出美人的线条。经历百年风雨,旗袍能够在当代再次复兴,也与影视剧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除了 《花样年华》,《胭脂扣》中梅艳芳演的上世纪30年代的女人也是代入感十足。电影里她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跟贴身剪裁的旗袍结合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她把每一身旗袍都带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而与之相搭配的卷发和小方帕,也是恰到好处。
不久前,章子怡在综艺节目中重现了 《胭脂扣》片段。为了完美诠释这短短的十分钟,章子怡专门致电知名造 型师张叔平,请他为她寻来两套旗袍。这正是因为,章子怡也深知旗袍几乎已经成为这个角色的灵魂。
无论是 《倾城之恋》 《新上海滩》里的陈数,还是 《一代宗师》 《2046》中的章子怡,抑或是 《风声》中的周迅、 《金粉世家》中的董洁……这些女星的旗袍造型,几乎都成为了她们演艺生涯中最让人过目不忘的影视形象。
婀娜多姿、移步生香,相比于古装的繁复,能勾勒出女性婀娜曲线的旗袍反而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旗袍在时装界是一个如此特殊的存在,与生俱来的古典味道与千篇一律的当代服装划出了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些影视剧一播出,无不掀起一阵旗袍热潮。借助这些影视剧,旗袍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但其独特魅力却是其能在百年沉浮中从未淡出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记者 徐璐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