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怎么穿鞋 不同情况不同阶级的人穿鞋
人生在世,讲究衣食住行四大件。这其中,鞋子既是一种足衣,也同样与人类的出行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穿鞋的概念,只知道跣足而立(即赤脚行走)。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鞋履也逐渐出现在世人眼中。
古代精美的鞋子
在不同场合下,穿鞋与否,穿鞋的方式与步骤,以及鞋子的种类,其实都与社会风尚与社会阶级密不可分。
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也需要穿着不同的鞋子。实际上,鞋履虽然被人踩在脚底下,但它却能反映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古代王侯所穿之鞋——舄,达屦也众多鞋子中,舄最为贵重。在等级制度极其森严的古代,舄只有君王后妃以及公卿百官在重要场合(参加朝会、祭祀等活动时)才能穿,可见舄之珍贵。
据《释名·释衣服》记载:"舄,腊也,行礼人立地或泥湿,故复其下使乾腊也。"简单来说,一般的鞋子,只有一层鞋底,这个就称之为屦。而在屦下再加一层木底,便成为了舄。
古代鞋子
但是从制作方法来看,舄就有别于一般的鞋。于是《小雅》中还说了:"舄,达屦也。"这里说的'达'字,很是不俗,在古代意为尊贵,这更直接证明舄为鞋中贵族,是身份的象征。
从相关史料来看,舄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并被写进了《周礼》,成为了一种礼仪规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等级穿什么样的舄都有明确记载。于是《周礼·屦人》中说:"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
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的鞋履,要配备不同的服饰,方能代表不同的身份等级与地位。在所有的舄中,尤以赤舄最为尊贵,并与冕服相配,用于君王,王后及贵族,从而彰显不同的地位。
正因如此,贵族男子一般会穿赤、白、黑三色的舄。这其中,天子一般着赤舄,同时会搭配着冕服一起穿。反观贵族女子,则一般以青、玄与赤为主,作为天子的伴侣,王后一般会穿着玄色之舄。
古代鞋子的颜色是富贵的体现
众所周知,在奴隶制社会时期,人们对于等级颇为讲究。所谓君权神授,天子与其他公卿大臣,自然要在方方面面表现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不仅是穿鞋,就连戴帽子也有讲究。当时的冠,只有贵族才能加,普通的老百姓只能戴上头巾,这同样能体现当时的森严等级。
到了战国之后,关于舄的制度逐渐被废弃。汉代以后才有所好转。而在魏晋六朝一直到隋唐时代,舄制渐渐有所发展,君王后妃及诸侯参加祭祀典礼都要穿舄,后来的宋、辽、金皆沿袭唐制,祭服用舄,朝服用靴。
元代时,有人把穿鞋玩出了花样,他们在舄上装配了玉件,并以花纹装饰。但是不管舄制怎么发展,舄都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穿的,而且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
日常生活所穿之鞋——履比起舄,履就显得较为普通了,古代男女日常生活所穿的鞋子都可以称为履,履即屦,只是在周代称为屦,战国以后,屦被履取代,成为了鞋的总称,到了隋唐,鞋开始被大家使用,并沿用至今。
(一)履的发展历程
履分为葛履,麻履,丝履,其中丝履的材料比较珍贵。在古代,人们一般认为鞋子是踩在脚下的,不值当用丝帛去制作。由此可见,丝履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但在多数情况下,纯粹用丝织品制作而成的的鞋履并不常见,因此古人也将佩戴丝织品的鞋统称为丝履。
商周时期的鞋履,多以葛麻或者皮革制成,其外观可想而知,并没有多大鲜明特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世家渐多,再加上士族阶层的崛起,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并衍生出了炫耀攀比的作风。
在此情形之下,一些王公贵族开始穿丝履,不仅显得备有范,还能彰显自己的身份和财富;反观士族和一些平民百姓,依旧穿着草履。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丝织品也开始变得普遍,家境稍微富裕一点的都会穿带有丝织品的鞋履,但依旧有不少人只能穿得起草鞋。
比如汉昭烈帝刘备,年轻时便和自己的老母亲摆个小地摊卖一些草鞋和草席,因为有不错的消费市场,刘备家里也算是勉强度日了。
刘备卖鞋
除此之外,当时还有有一种成年男女穿用的礼鞋,用于祭祀活动。因为它的鞋头有絇饰,因此被称为絇履。
与两汉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时丝履的制作工艺更加完善,品相更加精致,种类繁多,图案丰富。履头的形状也有较大的改善,有圆头,方头,凤头等不同形状。唐代的履则沿用前代的丝履形制,并有所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翘头履的盛行。说到这,不妨简单介绍几种常见鞋履:
一是织成履,也称为组履。一般是先制定好式样,然后在用彩丝,棕麻等编织成鞋履,这种履始于秦汉,流行与魏晋南北朝。
二是平头履,因其履头平缓而得名,共有方形,方圆形,圆形三种。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兵马俑所穿着的就是这种平头履。
秦始皇鞋子是平头履
三是圆头履,鞋履为圆形,在西汉以前多时士大夫一类穿着,后渐渐用于女性,流行与南宋时代。
重台履,显著特点是头部上翘,区别于其他履,且底部较高较厚 ,始于南朝,受到了唐朝妇女的喜爱。
浦履,外形与今天的皮鞋很是类似,扁平小巧,相传是秦始皇时代创造,用于宫中奴婢唐代用于妇女,宋代以后多用于男子。
(二)脱履也很讲究
在鞋履文化中,不仅穿着有所讲究,脱履也不是一件随便的事。
在注重礼仪的古代,古人们大多不会像现代人一样随便坐立,而是会选择一种更有礼貌的方式,即跣足而立,也就是脱掉鞋履或坐或立。这和我们今天的风俗礼仪有所不同,甚至相悖,但是在那个时代,这更像是一种文明的礼仪。
古代脱鞋是一种礼仪
据《礼记》记载:"待坐与长者,展不上于堂,解履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意思是说,当与长辈会面之时,便需要严格遵守脱履的习俗。否则的话,便会被人认为是一种无礼行为。
由此可见,脱履是一种礼制下的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交际方式,可以表明客人对主人的尊敬之意。故而《礼仪·士相见礼》中也类似记载:"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祭,再俟君卒爵。然后受虚爵,退。坐取屦,隐辞而后屦。"
可以看到,脱履不仅是平时的礼貌体现,也是臣子对君王尊敬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古代,君王是最高的权利象征,在朝会的时候都必须脱掉鞋履,甚至要连袜子脱掉,可见脱履这一举动的严肃性,如果处理不当,甚至有对君王大不敬之罪,遭来杀身之祸。
汉代以后,脱履这一习俗的条件渐渐宽松,到了唐宋,很多人已经不再严格准守脱履习俗,随着时间的发展,被古人看重的脱履习俗,已经被今天的人们看成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日本、韩国等地,这个习俗反而被保留了下来,实在叫人感慨。
古代最早木制凉鞋——屐屐,一种由木头制成的特殊的鞋。观察它的形状,便不难发现:它的底部有两个成垂直分布的凸起,既可避免鞋底与地面接触,又可以将人高高撑起。它在创立之初,便是是为了在有雨水的天气穿着,这也算是近代凉鞋的祖先。
屐最早始于春秋时期,东汉以后开始盛行,男女皆可穿着。到了魏晋,木屐一时间发展成为了社会的潮流。这里就要涉及到魏晋时期人们的特殊审美,男人爱美,只要是长得像美丽女子的男性都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而穿木屐正好可以使人更加挺拔,苗条。
就好比女性的高跟鞋一样,而这正好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所以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正因如此,士大夫更是以穿木屐为荣宋代以后,屐的浪潮已经过去,女子已经不再穿屐,男性也仅仅是在雨雪天下才会穿着。
到了近代,屐逐渐发展成为了简易版的凉鞋,深受大家的喜爱。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过一句话:"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众所周知,李白是山水派诗人谢灵运的"粉丝",而文章中提到的"谢公屐",便是由谢灵运在游玩山水之时发明的。由此可见,魏晋时期的士子,是将木屐当成一种时代潮流的。
古代屐
流行前沿的长筒鞋——靴最后一种鞋类,叫做靴。关于靴子的来历,已经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中,有人说它来自少数民族,也有人说是孙膑发明的。不管这么说,靴子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也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靴子的长度有所不同,长的可到膝盖,短的恰好盖过脚踝。不同的穿法与打扮,都能体现出别有韵味的风情。
而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战国时期,小皮靴便已经开始传入中原,并逐渐被大家接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便是引进了这种另类鞋子。在汉代时,它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行军打仗,可见古人对于靴的喜爱。
古代靴子
隋唐以后,靴之开始盛行,被用作文武百官的官服,除了在祭祀,大型庆典时依旧沿袭古制穿着舄以外,上至君王,下至衙门捕快,皆穿着靴。宋朝之时,靴子已经成为了朝服的标配之一;而在明代,它更是被当成公服。
凡是朝廷公务人员在上班期间,都是要穿靴子的。即便是在现代,长筒靴也是时尚的代名词,是很多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现代女士长筒靴
结语通过这几种鞋子的对比,不难看出古人的智慧。虽然有好几种鞋子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它们包含的设计理念,却依旧受到现代潮流的追捧。
近些年,一些复古型的鞋子设计,反而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套用一句网络用语,现代人们的审美风尚,是一个迷之循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