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各种面具的意义(浅谈青海藏戏面具艺术)
加入收藏夹复制给朋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藏戏各种面具的意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藏戏各种面具的意义
加入收藏夹
复制给朋友
外站
谷歌书签百度空间开心网雅虎收藏人人网嘀咕白社会MSN空间豆瓣QQ书签
[进入论坛]
一、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在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多维起源中,藏传佛教文化始终是一股奔腾不息的动源,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文化内容,成为民间藏戏面具艺术内涵的主要构成部分。更引人注目的是,藏传佛教造就了藏戏面具的独特神韵,而藏民族对面具的审美趋向,也只能在藏传佛教领域里驰骋自己丰富无羁的想象力。历史上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接受本派的佛法教化,将一些流传在民间或佛经中的故事内容,逐步注入舞蹈、藏戏,以至汇成今天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藏族戏曲。随着藏戏的日臻完善,藏戏“面具”也就成为藏戏舞台美术的重要形制之一了。
二、青海民间藏戏面具的形式及制作工艺
随着藏族文化向各地传播,青海热贡藏戏、安多藏戏、华热藏戏便积极吸收西藏各流派的面具精华,与本土藏文化溶合,形成今天青海民间藏戏独特的面具造型艺术。一般来说,青海民间藏戏的面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立体套头面具:这是一种以“盔帽”、“蒙面”合二为一的面具形式,多以泥塑为坯,采用纸浆、漆布制作而成。普遍流行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藏区民间藏戏中,如在传统藏戏剧目《阿德拉毛》戏中格萨尔赛马夺魁加冕登基时,和战胜霍尔的庆功大典上所用的魔怪、神佛面具以及传统藏戏《苏吉尼玛·天葬》一场中用的虎、豹、豺等动物面具,无不属于“套头”样式。
(二)瓦状面具:如同一片老式的青瓦,造型类似石窟绘制的菩萨,两只尖耳高出头顶,形象比较特殊。如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浪加村在每年6月20至25日藏戏演出“勒什则”(龙舞)时,即戴木制瓦状面具(其为两具,一个类似蛇头,一个类似蛤蟆头)。这种瓦状面具在其它藏区并不多见。
(三)门帘式面具:亦称窗帘面具,它是一块在眼睛部位剪孔(便于透露视线),其它部位则绘以图饰的平面布片,在演出时悬挂于脸面,以代替戏中角色面部化妆。门帘式面具形制虽然简单,但在五官的描绘上,着力刻画角色的表情特征,用变化的线条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来表明戏中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以及感情特征。据调查,这种面具仅在华热藏戏中出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