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明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论语公冶长5.12面对亲友或对手的挤兑该怎么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为人理念,是仁德的具体表现,确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二章,就指出了这一点。

原文注释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加:施加,强加,凌辱。 诸:之于。

憨聊译注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不合理的事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可以做到的事情。”

论语说明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论语公冶长5.12面对亲友或对手的挤兑该怎么办)(1)

无论如何,总要给自己留下一片天空。

憨聊俗解

孔子为什么认为子贡的良好愿望不能实现?我们逐一做简单分析: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

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不要强加于我,别挤兑我。

人在社会上生存,必然要与许多人发生这样和那样的联系,你不想做的事情和不愿承受的痛苦,并不等于别人不想让你做或承受。亲友可能给你增加负担,对手可能更乐意你承受痛苦,这都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你的行动难免受制于他人。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人都要做一些别人强加到自己身上的、违背自己愿望的事情。

策略是:权衡利弊,来源于对手的,该妥协妥协,该斗争斗争;来源于亲友的,能帮忙帮忙,不合理的学会拒绝。

勇于帮忙和妥协,善于斗争和拒绝,应对别人的挤兑,以解脱自己为前提。

——“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强加于别人,不挤兑别人。

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意思,可以看做是儒家弟子崇尚的“恕道”。

可事实教育我们:“己所不欲”,并不等于他人所“不欲”。如,社会上盛行花钱购买各级各类奖牌证书,你不屑一顾,别人可是把它作为炫耀的资本。又如,你素食,别人恰好可能喜欢荤菜。

策略是:交友,“己所欲施于人”;对敌,“己所不欲施于人”。不挤兑别人,可要好好掂量一下他是谁。

——“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的朴素想法,实际与儒家追求的公平公正平等的仁道理想是相同的,在孔子看来,子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相当于把握并施行了仁道。仁道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极难达到的理想境界,因此,孔子直言相告弟子,“这不是凭你一人之力能做到的”。

策略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力所能及。

浅悟零存

读书入心,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能够换位思考,还要分敌友,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论语说明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论语公冶长5.12面对亲友或对手的挤兑该怎么办)(2)

挤兑,只有一人舒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