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需要知道哪些内容(小升初前有哪些要弄清楚的事情)

一、前言:每年的7月,是大学毕业生离校走向社会的日子;是高考学子迈向学习新起点的日子;是中考学生普职分流的日子这些事情在骄阳似火的7月,时刻拨动着参与其中的学生和他们家长的心弦——这都是他们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小升初需要知道哪些内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小升初需要知道哪些内容(小升初前有哪些要弄清楚的事情)

小升初需要知道哪些内容

一、前言:

每年的7月,是大学毕业生离校走向社会的日子;是高考学子迈向学习新起点的日子;是中考学生普职分流的日子。这些事情在骄阳似火的7月,时刻拨动着参与其中的学生和他们家长的心弦——这都是他们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步。

在这个7月里,还有一件很重要但往往易被人忽略或者以不同态度对待的事情——小升初!

小学毕业了,孩子们很高兴,终于可以没有暑假作业了,终于可以去一个新学校了,终于可以认识更多的同学了,终于能痛痛快快地玩一会儿了;家长们也很高兴,终于不用每天接来送去了,终于不用每天强压怒火督促作业了,终于能安安稳稳睡个好觉了。

虽然家长们也知道初中学习要比小学累多了,但是一想到上了初中孩子们的自由时间就更少了,于是就想着:趁着还没开学,让孩子也好好放松放松吧。觉得到了初中,那样的作息时间、那样的学习环境、那样的学习要求……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进入到初中的学习状态之中(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

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是对小升初这件事作为学生学业生涯转折点的重要地位认知不足。

要正确认识转折点这一重要地位,首先需要了解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不同点。

二、不同之处及注意事项:

1、生理状态不同:孩子从出生,就一直在生长,在小学初中衔接的时间段,尤其是十二三岁上了初中阶段,身体的生长变得更加快速,因为逐渐进入了青春发育期,这个时候身体除了长高之外,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孩子要对这些变化有心理准备才能尽量不受其影响,同时,这个阶段也是身体生长的快速阶段,这时候应该增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强度,使身体更加强壮,为初中繁忙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生物学基础,也可以提高中考时体育科目的分值。

2、心理状态不同:小学阶段的孩子,天性活泼天真,无忧无虑,思想单纯,上了初中,因为正赶上发育期,生理发展引起心理也发生很多的变化,其中一方面就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从而产生想要靠近的愿望。这种好奇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是把握不好度,就会严重影响初中的学习生活。有时候路过初中学校的附近,总能看到一些男女同学你侬我侬的场景,甚至还有依依吻别的情况,精力都放在这些方面,学习一定会受影响。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对异性好奇是正常的,正常的交往是好的,但是要分清主次,知道学习才是主业,中考才是目标。在做法上,就是不要被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冲昏头脑,也不要用花言巧语去冲昏别人的头脑。

3、学习内容不同:小学阶段考试的学习科目只有语数英,初中阶段考试的科目除了语数英之外,还有理化生史地政、道法、体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数量上是小学的几倍,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要多得多;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打基础,学习的知识是不系统、相对散碎,初中的学习,开始逐渐进入系统化的了解客观世界规律的阶段,主要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4、学习方法不同:小学的知识主要靠记忆,而且小学时期孩子的记忆能力非常强,所以看上去只要不懒,成绩都挺好。初中的学习内容除了需要记忆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系统化的认识、对知识间联系的清晰理解、对规律的掌握,对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能认识到小初学习方法不同,沿用小学的方法,很有可能适应不了初中的学习,导致成绩的下滑。这一点,就需要家长们在孩子还没有进入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培养适应初中学习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怎么办:

因为成长带来的变化和学习内容、方法的不同,使得小升初阶段,成为孩子能否适应未来学习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适应,势必影响学习的兴趣、态度、成绩,最终影响中考的成绩(现阶段还是以分数作为录取的主要的标准),从而影响后面的学习生活甚至……所以,作为家长,未雨绸缪应该是必选项。

首先,让孩子知道这些不同,讲清楚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这些不同对后续学习生活的影响;

其次,让孩子知道这些不同需要怎样去面对、怎样去适应、怎样去按照后续学习的要求改变自己;

第三,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提供各种孩子需要的支持和保护;

第四,家长不要着急,要有耐心和信心,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做好。

(水平有限,挂一漏万,有水一瓢,尽数泼出,有识之士,欢迎补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