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悲惨下场(妇女消亡史一)

“妇女”这个词儿在社会上的使用频率似乎越来越低了。比如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国际性节日“妇女节”(每年3月8日),近年逐步产生了“女神节”“女王节”“女人节”等替代性称谓。这一天,亲爱的女性朋友们暂时告别了家务和灶台,开开心心地逛街、吃饭、收玫瑰、收礼物,俨然又赚了一个情人节。同样开心的还有电商平台上赚得盆满钵满的金主爸爸们。正牌妇女节的前头,又派生出一个“女生节”(每年3月7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之初,该节就几乎成为女大学生等年轻未婚女性的专属节日,其中所暗含“今日的女生,明日的女神”之深意,竟颇符合进化论思想。于是“女生”“女神”先后发力,基本实现了对成年男性朋友的全面覆盖。真心为普天下的男友、老公及舔狗的钱包掬一把同情泪。

女人悲惨下场(妇女消亡史一)(1)

稍微留心观察,不难发现:除了“女生”“女王”“女神”之外,“仙女”“美女”“小姐姐”“宝宝”等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女性称谓,已经严重挤占了“妇女”的生存发展空间。那么问题来了:第一,为啥“妇女”这么不受待见呢?第二,这些眼花缭乱的女性称谓,相互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换言之,到底哪些女性是“女孩”,哪些女性是“美女”,哪些女性是“女神”呢?

女人悲惨下场(妇女消亡史一)(2)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还是先翻翻古代的旧黄历吧。“妇”,繁体作“婦”,左边是“女”、右边是“帚”,分明是一个女子持帚洒扫的形象。打扫卫生是家庭主妇的日常工作之一,所以“妇”的本义是“已婚女子”。甲骨文更加简单粗暴,有时干脆以“帚” 为“妇”字,连“女”旁都不用,仿佛把古代女性婚后的本职工作直接交代清楚了。已婚女子,就是人妻,所以“妇”又有“妻子”“儿媳(儿子的妻子)”等意思。再引而申之,“妇”又用来泛指成年女性,偶尔也用作女性的通称。在现代社会,“成年”和“已婚”显然并非同一概念,但在古代二者是基本可以划等号的。古代女子的成人礼叫“笄礼”,女子加笄(簪子)束发,标示已经成年并适合婚配。《礼记·内则》说女子及笄(戴簪子)的年龄为15岁(《礼记》是一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儒家礼仪制度论著选集)。由于古代医疗水平差,人均寿命比现代人短,出于繁衍生息的考虑,历朝历代普遍鼓励生育,所以法律规定的女子适婚年龄一般又提前至13或14岁(如唐、明、清)。当然,这个法律规定实际上也是颇符合人体生理学原理的。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女子,大多已经月经初潮、步入青春期,具备了生育能力。在万恶的旧社会,女人最好也要断了独身或晚婚的念头,若当嫁不嫁,不幸沦为剩女,就可能面临着罚款、连坐(连带家人坐牢)、国家随机分配老公的风险。——在当今许多女生还自称“宝宝”的年纪,古代女人生的宝宝已经开始打酱油了。

女人悲惨下场(妇女消亡史一)(3)

“妇”的字形演变

* 图片来自网络和图书,侵删。

我是教现汉的董老师,跟你分享有趣有料的汉字汉语知识。点关注,不迷路,汉字汉语有点酷!@董老师聊汉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