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童年回忆散文(系列怀乡散文之二)
“姥姥”系列怀乡散文之二:
姥姥门前忆童年文·冯 璐茨沟营村,是我姥姥居住的村子,也是我童年的乐园。但随着姥姥、姥爷的相继去世,我也有十多年没有回去过了。多年来,我常常梦到“乐园”里的很多趣事,但一直没有机会故地重游。去年夏天,我终于再次踏上了去茨沟营村的路。
余晖打在河畔的黄牛身上,四周的群山熠熠生辉,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路上,我的喜悦溢于言表。说熟悉,那条路我曾经来回走过无数次,说陌生,这条路已和我曾经走过的羊肠小道大相径庭,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不仅摩托车,就是小汽车也能轻松到村。走在这宽阔的水泥路上,我心旷神怡,甚至还高歌了几曲。不知不觉已走到村里,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村子里的小巷。我顾不得观赏那美丽的夕阳西下,便迫不急待地径直来到我最喜爱的小河边,但当我走到河边时,当年那哗哗的流水声没有了,缓缓流淌的小河不见了,投入眼帘的是那干枯的树枝和沤的发黑的各种垃圾,显得凄凉了许多。但这凄凉感也只是一瞬间,马上被山坡上“咩咩”的羊叫声打破了这寂寥,把我的思绪拉到了二十多年前----
那时我还只有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家住的离姥姥村也不太远。我总是拧着妈妈往姥姥家跑。姥姥村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门前哗哗的流水声和河畔沙沙的树叶声。
那条窄窄的、浅浅的小河就在姥姥的家门口。河里面有好多好多小鱼,有时候还会看见可怕的水蛇。如果是搬起石头,那上面沾满了小小的田螺。每到夏天,我总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去捞鱼。我的姨哥---最顽皮的星星姨哥笑咪咪的拿上筛子和早已准备好的猪油(我后来才知道,顽皮的星星哥哥趁我姥姥不在家的时候,悄悄地从厨房的小罐里偷挖的一小点猪油)来到河边,把猪油抹到筛子底部,往水里一放,小鱼们便争先恐后地游到筛子里。不一会儿的功夫,筛子里便游满了许许多多的小鱼。星星姨哥微笑着,猛地把筛子拉上来,多半筛子的小鱼便到手了。看着那活蹦乱跳的小鱼,我跳着笑着,二霞表姐还不时给我捉上一两条小鱼让我玩......
星星姨哥他们接下来便开始生火烤鱼了。面对捞好的小鱼,星星姨哥一声令下:来来来,咱们狼打柴狗烧火----于是他们便分工合作了,星星姨哥和三毛表哥负责捡烧柴,霞霞和二霞表姐用准备好的硬铁丝把小鱼串在一起。火马上生起来了,二霞表姐在串好的鱼上撒上了盐和花椒面(盐和花椒都是二霞表姐事先从家里拿来的),放在火上烤起来。看着他们那娴熟的动作,我羡慕极了。不大一会儿的的功夫,便闻到一股扑鼻的鱼香味,星星姨哥又喊开了:开饭了,开饭了,我们吃饭了。于是哥哥姐姐们一边烤着鱼,一边吃着鱼。我也大口大口地吃着、玩着、跳着、笑着,甭提有多开心了。
能吃上这等美餐的时候必定是极少数的,更多的时候是跟上姥姥姥爷在大门前的核桃树下乘凉-----夏日的夕阳下,从那条清澈见底的、汩汩流淌的小河边走不了几步便来到姥姥家的核桃树下。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坐在麻地边的塄头上,或者守着姥姥,或者傍着姥爷,看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树下。年老的年轻的坐在了一起,说说谁家的地今年收成最好,谈谈谁家的媳妇有多善良,有的三五成群打起了扑克,有的围在一块下起了象棋。我其实什么也听不懂,但我就是爱凑热闹,也学着大人们坐在石头上,翘起二郎腿,听他们的说说笑笑、吵吵闹闹,当听到有人说到激动时,我也笑着使劲点点头。每到这时,激动的那位叔叔便高兴地叫起来:“你们看看,你们看看,小娃娃都点头赞成了”,随后便又是一片哈哈的大笑声。那时的姥爷已是当了近二十年的村支书,但他没有一点官架子,总是笑咪咪的,非常和善地坐在石头上和大家闲聊.....
“咩咩,咩咩……”从河对面山上传来的一阵羊叫声拉回了我的思绪-----羊群回来了。赶羊的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伯,我问老伯现在村子里的人口时,他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没有几个人了,都出去了,在村常住的连我算上也没有40个人,羊倒是有五六群呢!”......
谢过老伯之后,我爬上了河对面的小山坡。山坡的那边在我的印象中,又是另一个世界。记忆中那里也有很多人家,还有一座漂亮的学校。虽然学生不多,但下课铃一响,看着孩子们背着花花绿绿的书包往山下一跑,当时真是羡慕极了,也就是那时,让我对上学有了向往。不觉我已经来到了那座学校旁,但映入眼帘的只有几间破旧房子,昔日高高的围墙倒塌了,蹦蹦跳跳的小学生不见踪影,心心念念的下课铃声听不到了,院子里有的是杂草丛生和垃圾满地,很明显已有很多年废弃不用了......
从“学校”旁边走下去,就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南街了。茨沟营村虽不大,但有很多地名既前卫又特别。比如较为前卫的地名就有南街、新街、前园、东关园等,还有比较特别的地名,比如衙门,大校场,小校场,南天门,应关城,碧霞祠等等,而且几乎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听姥姥姥爷讲,大约在明代,茨沟营村驻扎着五百娘娘兵,日常就在衙门那里办公,小型操练就在小教场,大型操练就在大教场......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碧霞祠(奶奶庙)庙会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就是村里一年一度的奶奶庙会,附近两省三县(山西省和河北省,繁峙县、灵邱县、阜平县)的人们来村里赶会。赶集的、看戏的、敬香的络绎不绝,老老少少拿着板凳磕着瓜子不亦乐乎。每到庙会,姥姥家里便坐满了人,好客的姥姥一个人做几十个人的饭,把一直舍不得吃的好东西都拿出来和客人们共享。妈妈告诉我,在她小时候,最盼的就是家里来客人,这样自己也能跟着吃顿好饭。其实对四月十八的红火,我没有多少印象,只记得赶集的人山人海,台上唱戏的花花绿绿,印象最深的还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的心爱的玩具……
不知不觉我已经来到熟悉而高大的戏台边。戏台旁边增加了好多健身器材,当我继续向前走时,忽然眼前一亮,村口一面墙上“脱贫攻坚,振兴乡村”八个大字映入眼帘,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曙光......
END
作者简介
作者
冯璐,女,出生于1994年,2017年特岗教师,繁峙县作协会员,忻州市文联会员。已创作学生作文《包公断奇案》、《师徒夜话》等十余篇;方言小品《圆梦》;地方小戏曲剧本《中秋月儿圆》、《王婆骂鸡新编》;快板书《高大嫂的欣慰》;歌颂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繁峙秧歌小戏《胡二娃当“官”》,散文《从大学生到冯老师》、《幸福的特岗生活》等。
作者:冯璐
编辑:冯璐
图片:部分作者拍摄,部分来自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