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第3期上看完了,想聊一聊《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1)

和一些朋友的观感类似,差不多看到三分之二的地方,我都还没有适应这是一部“喜剧作品”,不仅笑不出来,一旦代入“顾客”的角色,甚至还有些生气,让我想起曾经被我妈“支配”的恐惧。

但它带给我的“不适感”,同时也是我喜欢它的地方,因为它呈现的女儿、妈妈、妈妈的妈妈三代人之间的相处状态实在是太真实了。作为儿女,可能多多少少都能从里面看到一些熟悉的对话和情景,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和我们的母亲之间。

在这里想先声明一下,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的妈妈、姥姥不是这样的,我相信当然会有例外,应该说任何时候都会有例外,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涵盖所有人的经历和情绪。而我,也只是作为一个“有共鸣者”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依然只是一个个例,感谢理解。

其实故事的内核特别简单,就是在一个叫“妈妈的味道”的饭馆里,用顾客、服务员、经理三个角色,来隐喻女儿、妈妈、妈妈的妈妈三种真实身份,通过“点菜”这个动作来撬动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当女儿(顾客)点了自己喜欢的菜时,妈妈(服务员)却以健康的名义,无视女儿的需求,另做安排。当女儿与妈妈多次沟通无效以后,叫来了外婆(经理)——这时候,现场一下子就有了两对母女,你会发现,她们两两之间,依然是对立的,而女儿和外婆之间,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这就好像是,一个女性,只有当她跨越了中间的一代女性,才能和第三代的女性握手言和,彼此站在同一战线。

但你再仔细看,这对并肩作战的“战友”,其实也并没有达成人格上的相互理解,更多的,还是出于“一致对外”的意气用事。

每个人都不愿去理解对方,每个人都在渴望被理解。这样的相处状态的确令人窒息,尤其当每个人的头上还都立着一把“以爱之名”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当有一个人试图跳出这个怪圈,再一次重申自己的想法时,它就会应声而落——启动它的咒语则是那句万年不变的“我也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听呢?”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2)

这样的作品,但凡观众有过类似的经历,就很难对它一笑了之,也很难开心起来。但它又的确是建立在喜剧的基础上的一部作品,像一面镜子,照进代际冲突的委屈、挣扎和妥协。

我喜欢这个作品,因为它说出了母女关系里,让我特别难受的那一部分。我难受,但是我说不出来,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表达,更是因为说不出口,它就像你手上的一块皮,不撕难受,又怕一撕就撕掉一大块。

最后只有喜剧可以去撕这个口子。它也许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像马东说的,我敢不敢给我的妈妈和姥姥去看这个作品?一个喜剧作品也许承载不了改变现实这么大的威力。但它就像一把小锤子,把家庭琐事的“黑匣子”敲开一条裂缝,有了裂缝才有光,有了讨论才有反思。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3)

最后我还想谈论三点。

1、关于是否存形象“丑化”问题

2、关于我们是否可以接受不完美的女性形象的问题

3、我与妈妈的和解


1)马东提到了是否会存在对妈妈、姥姥形象的“丑化”问题。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4)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5)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6)

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

喜剧就是一个故事,只要是故事就会有人物,何况喜剧尤其擅长表现小人物、有特点的人物和有缺点的人物的故事。

《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里,它从头到尾,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呈现”。把一个生活的片段完整地呈现给你看——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朋友会质疑说,感受不到这里面有“反思”。

因为有反思就意味着要做判断,这部作品好就好在,它不做判断,它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观众。而观众也的确做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觉得窒息,就有人觉得温暖,有人觉得不能接受,就有人觉得看完之后想回家了。

关于这一点,于老师说得特别好。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7)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8)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9)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10)

最美的妈妈作品(我喜欢妈妈的味道这个作品)(11)

2)我们是否可以接受不完美的女性形象

《妈妈的味道》里的两位妈妈的形象,显然是不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的。

“女性主义”思潮在近几年被热烈讨论,一个更受推崇的新新女性形象正在被建立——她是独立的、自由的、开放的、个性的,不家庭为中心、而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第一原则的。

那么,我们还将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即:这样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的范式,是唯一的吗?当女性成功摆脱“男性凝视”之后,是否就必须接受“新女性标准”的审查呢?

换到这部作品里,即——一个控制欲有点儿强的母亲形象,是否应该被呈现?

3)我与妈妈的和解

说了这么多,就好像我妈就是《妈妈的味道》这部作品里的原型似的,其实并不是。相反,她其实很少会干涉我的自由,基本上做到了尊重我的选择。

但她也没少忽略我的感受,例如对我的穿衣风格颇有微词,也会经常说我乱吃东西(我喜欢吃的东西好像都能被她归为“垃圾食品”),或者讲理讲不过的时候,就拿妈妈的身份来压我等等。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理解了她。其实像她们这一代人,60后70后,是没有条件去学习“怎么做一个母亲”的,我们现在有大量的心理学书籍、育儿手册、沟通技巧指南等等的学习资料,但她们那个时候是没有的。

她们完全靠经验,或者是对上一辈人的模仿,来面对自己的孩子。而她们面对的恰恰又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年轻人,代际之间的信息差是非常巨大的,信息的错位往往是导致观念冲突的根本来源。

她们的爱很少出于理智,而近乎本能。在社会上浪荡了几年的我,却越来越珍惜这份纯粹到偶有失控的爱。

妈妈也许没有机会学着怎么当一个妈妈,但我永远可以学习怎么当一个女儿。

以上便是我看完《妈妈的味道》之后的全部感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