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

(一)

刘强东的《品质经济-未来零售革命下的商业图景》出版并引起社会关注的时候是2017年。也就是那一年,要谈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绕不开的关键词,其中必然会有“拼多多”。

拼多多的上市,让创始人黄峥在富豪榜上一跃超过了刘强东。然而,他们似乎走在相反的道路上。

7月26日,拼多多以19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美股市场,交易第一天,股价就朝上飚了百分之四十。这一下,中国互联网的巨头格局,还有中国富豪榜的排名,都被改变了。

创办人黄峥可以说是一夜暴富,身价暴增到 137.4 亿美元,7月26日当天他暂时成为中国第 13 大富豪,甚至超越电商界的第二位,也就是京东商城的刘强东。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1)

黄峥和刘强东,拼多多和京东,表面上看,貌似是同行,都在做电商,都借助互联网的强劲风口,都成了巨头。

可是,这也仅仅是表象,因为,两位巨头眼中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趋势,是大相径庭的。

南方周末早在当年三月份,就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拼多多,一个消费降级巨头的诞生》。文章指出:在行业内消费升级浪潮来临之际,拼多多却反其道而行之,走上消费降级之路。有人质疑其低劣商品的策略难以为继,也有人认为它会真正实现互联网电商“去中介”的愿景。

报纸的话比较绕,但是,估计很多老板已经明白了,同为电商,刘强东和黄峥眼中的中国消费,是完全相反的。刘强东眼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是必须要升级的,人民更加追求品质、品牌价值在放大、增值服务需求大增,总之,人民要的是高大上的消费和体验,只有品质高的经济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拼多多呢,其思路恰恰相反。今天我们打开拼多多的主页,看到的还是3块7的插排、49块钱的燕窝大礼包、15块9的鳄鱼休闲裤,499块钱的小米液晶电视。这哪是一种消费升级的迹象?他分明在宣告:你要是看不懂消费降级的大形势,那你就输了。

炒股的朋友应该有印象,2017年上半年,涪陵榨菜这只股票,业绩、股价都大涨了,有人研究后指出,越是贫穷地区,榨菜消费量越高。要是这个关联成立,可以说细思极恐。榨菜好卖说明大家变穷了!

到底谁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呢?恐怕各位老板,不管经营的企业规模有多大,都绕不开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你眼中,消费需求的总体趋势是什么样的?这决定了,你是要做西餐厅还是大排档?投资那些鸿篇巨制的影视剧,还是拍个网络大电影?我们要走的路线,是高端还是亲民?我们要满足的客户群,是那些传说中方方面面都非常“讲究”的中产阶级,还是能吃土就不吃面,啥便宜买啥、处处“将就”的“小镇青年”?今天,在质量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阶段,我们再来看一下,在这位主张消费升级的电商巨头眼里,消费、商业和价值观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呢?

首先这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经济品质化发展,是大趋势。通读全书之后,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品质经济”:品质经济就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在质量、品牌和体验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在流通和生产环节,都必须实现和维持人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这样的经济形态,就是品质经济。刘强东还专门列出了前几年的几个热点新闻——中国人在国外开始抢着买东西,给人买断货了。抢什么呢?马桶盖、电饭煲、还有纸尿裤。这些东西咱国内也有啊,对不起,消费者嫌质量太低!刘强东以此证明,国内的生产品质太低了,商家要做的,就是给咱们的经济升升级。

其次,这本书还是一张关于京东的“清明上河图”,它全面反映了京东这个商业帝国,运作的全部流程。按刘强东的说法,从生产厂商到最终消费者,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有十个环节,分别是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市场、仓储、物流、支付、售后。本书把京东对这十个环节的运营详尽地介绍了一遍。王婆卖瓜,都得自卖自夸,这本书中,也少不了用一种“京东新闻稿”“京东新闻联播”的语气,介绍了京东全链条的品质提升。刘强东总结为:品质制造、品质物流、品质消费,也就是一个“品质三角”。

第三,这本书还是一部关于刘强东本人的思想史和发展史。

京东商业帝国并不是一天建成的。1998年贫穷的青年刘强东,还在中关村卖婚纱影楼视频编辑软件,2004年,京东多媒体网站上线,直到后来,大家熟知的大佬刘强东就出现了。京东做大了,而且从自营做到了开放平台。经历了从穷青年到大富豪的成长之后,我猜测,从内心深处来看,刘强东可能始终是那个有点政治抱负的人。他18岁时,希望考上人民大学,然后当县长,他不仅要赚钱还要改造社会。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刘强东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他的发迹史中,贯穿着一种恒定的价值观,他在命运的各个关口,依据商业规律和个人性情,面对一道道选择题,做出的答案,都是不同凡响的。在我看来,本书很多地方,不一定是在揭示什么规律,不一定是想告诉读者该怎么发财,而是,刘强东和京东商城借着“品质经济”这个口号,在发出一种价值呼吁,他们在向社会宣告: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京东会一如既往注重品质,努力打造“品质三角”。

最后,本书还是刘强东对未来商业图景的大猜想、大展望。

按照刘强东公开发布的雄心壮志,京东会在未来12年转型为一家科技公司,他会跟各大社交平台全面合作,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到那个时候,可能你刚想买一部手机,系统就已经猜到了,你想买个什么牌子的,有什么性能的要求,会连带购买什么附加产品,他都知道。而且还能提前把货物存在你附近的仓库。你要想了解商品,带上VR设备,想看什么货,想怎么细致地看,都没有问题,在VR眼罩里面,一切尽收眼底。

你下了单,送货的还得全是机器人和无人机,上午下单,下午就到货。此外,你一边看着电视剧,看上哪个演员的西装或者裙子,都可以马上看货和下单,黄晓明同款的大衣、杨幂同款的裙子,甚至是雍正同款的龙袍,都能给你送到家里来。你要没钱,就跟电商打白条,要有钱,就用电商的理财让你更有钱。总之,你可以想到的购物形态,不管多得瑟,未来都不过分。那个时候再回头看葛优的电影《大腕》,里面那个著名的“成功人士”桥段,说什么“成功人士就是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我们可能真得说:那哪是成功人士啊,落后的生产力限制了大腕的想象力呀。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2)

(二)

现在这个把“品质经济”写成一本书的刘强东,小时候也是个穷孩子。他的少年时期,可能经常吃榨菜咸菜疙瘩丝什么的,要是有拼多多可以上,他肯定也会上。媒体多次报道过,刘强东出身于江苏宿迁的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好,上大学还是家人借了500块钱,才勉强能上路。大一的时候,他帮人手抄信封,3分钱一张;大二的时候,他从批发市场二五折买下精装书,去写字楼推销。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3)

正因为这样的经历,我们更愿意相信,刘强东在各大互联网巨头中,有点理想主义的色彩。他率先发出“品质经济”的号召,并不是头脑发热。消费降级很无奈,穷人的日子不好过,这些事实,他可能比马云李彦宏体会得更深。经历过贫穷,然后崛起的人,反而会更理智地看待品质经济这一个支题。

毕竟,刘强东这本书,就像电商巨头的“君主论”,有很多举措和想法,要动用极大的经济体量和社会资源,对于大多数老板来说,咱还没有京东那么强的实力,咱们的公司还算不上“商业帝国”,好多内容可能没法直接借鉴。另外,人之常情,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嘛!这本书不可避免地,用很多篇幅突出“京东成就”。这也要求,我们更需要略微站在中立的角度,剖析京东品质战略的得失。

从这样的角度看,这本书隐藏着一些本质问题的思考,值得老板们关注。

首先,我们来谈谈和品质经济有关的情怀与技术。

现在一谈到互联网经济,情怀和技术这两个词经常被放到一块说。什么是情怀呀?情怀就是你要吹一个牛,什么是技术呢,技术就是你有办法让这头牛真的上天。

“品质”这个词,一听上去,就既有感性又有理性因素。它不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经济词汇,这个词是有温度的。

刘强东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写这么厚一本书,难道就是研究有钱人怎么花钱,然后挣有钱人的钱?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低估了刘强东。

刘强东事实上在研究怎么实现“品质经济”,这个有情怀的目标,他在寻找一种情怀和技术的结合。

书里很多实例在证明一件事儿:品质的每一点提升,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经营成本,也就是说,情怀常常是需要砸钱的。没点钱没点能力,你搞不出什么“品质经济”来。

比如说,像京东这样的一个电商平台,仅仅为了保证“不卖假货”这个底线,需要付出多少真金白银呢?

2015年,京东关闭了拍拍网。在外人看来,你京东断了自己一个财路。这个拍拍网,原来就是一个C2C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就是从消费者到消费者,在当前中国的商业环境中,这样的模式根本无法杜绝假冒伪劣,品质就更谈不上了。关闭拍拍网,按照刘强东的说法,会损失每年超过一百亿的交易额,这还没算广告费的流失。

打假不光损失钱,而且,还很费事。京东成立了自己的监察部和审计部,每年拿出一千万元作为反腐奖励基金;京东有一支4000人的买手队伍,为了对这只队伍进行管理,公司内部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规章,还要主动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进行多维管控,甚至还要花钱请第三方质检公司,比如莱茵、Intertek等。请外人来管自己人。

京东开放平台建立之后,为了对第三方卖家加强管理,京东主动联合国家工商工具联合打假,还要严管自己的员工,发现假货,京东的涉事员工会被重罚甚至开除。京东付出高额的代价,天天抽检,不惜成本。

你看,公司发展大了,大有大的难处。林子大了还什么鸟都有,把坏鸟从林子里找出来、轰出去,其实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也需要非常高的管理水平。关键是,这有点像自断财路,跟钱过不去。

刘强东坦言,早在2004年京东建立初期,他就发现,在中关村卖光磁产品的商家中,假货的利润是正版的十倍,而且,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盗版,都在挣钱,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充满诱惑。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4)

很多商家早就发现,“劣币驱逐良币”,这几乎是一个铁的定律,只要不够重的银子能花出去,就不会有人花足够重的银锭。只要有条件,我们总能看到,假冒伪劣轻松击溃正品行货。假货不需要研发投入,成本低、售价低、利润高,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假货商家更有条件发起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更容易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正品行货,这只是品质经济的最底线,是品质经济最基础的要求。品质经济这座高山,它第一级台阶就这么难迈,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消费降级为什么这么容易占领市场了。下坡总比爬坡简单。

花钱、吃力、不讨好,品质经济好像就这么狼狈!我们梳理京东的整个发展历史,能发现刘强东的确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能把提升品质过程中花出去的钱,再加倍赚回来。

这就是我们说的“技术”。这里的“技术”,是所有能让情怀落地的技巧和能力,是保证品质经济实现生存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我相信,没有人天生把卖假货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没有哪个商家,愿意卖那些自己都不喜欢的粗糙的玩意。只不过,大家可能发现,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不挣钱,没办法而已。

京东的办法是什么?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5)

(三)

这本书讲了很多京东提升品质三角的举措和案例,细心看下去,发现有两个因素,在书中的篇幅格外的大,也就是说,这两个因素,才是刘强东眼中的关键。

这就是物流,以及大数据。

先说物流,很多消费者对物流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咱家买的是东西,又不是你的物流,我管你多么有品质的物流,反正最后我要的是送到家里、拿到手里的那个宝贝。

但电商不会这么考虑问题。刘强东说的品质三角是什么来着?制造、物流和消费。你看,物流被拔高到整个品质经济三分之一的高度,你可想而知,物流这个因素,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一说到物流行业,我们的眼前很自然地就会浮现,那些整天在我们的身边穿梭的,那些小哥哥小伙子,我们喜欢把他们叫做“快递小哥”。

如果一定要选择快递员这个职业,做个京东速配员,还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京东是自办物流的,也就是说,你在京东上买东西,京东是用自己的物流队伍给你送货,而不是把送货这一块包出去。京东宣称,他们为配送员提供了高于行业水平的工资,提供五险一金以及比较丰厚的福利。网络上有一些快递员的现身说法,说京东快递员在一线城市月薪过万,遇到送货高峰月份收入更高,就算在四线城市工作,也有7000元左右的月收入。这样的工资待遇,本身就体现了刘强东对物流的重视。

而且这位大佬,每年都会选一天,亲自穿上京东的工作服,开着京东小货车送货。刘强东还在微博上承诺,哪个收快递的客户要是认出了刘强东,并且把刘强东“晒”在自己的微博上,商品还能减价50%。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6)

刘强东在采访中说过,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子章泽天是不是漂亮,因为他脸盲。

可是如果收到刘强东送货的客户也脸盲的话,这个大礼包就收不到咯。

我们都知道,另一位大佬马云,也喜欢体验一线工作,他最热衷的是当淘宝客服。有一天,阿里巴巴的一位美女客服,接到了一个用户的投诉,而美女客服的答案可能让客户不太满意,于是客户直接喊道:你让马云接电话!这时候,我们的马云大佬直接化身为接线员,接起电话:喂,你好!我是马云!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7)

其实这些大富豪在媒体的报道之下,做这样基层的事情,也不光是作秀,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不同分工的重视。马云口才好,他自然认为,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化解很多矛盾,而刘强东呢,确确实实是认为,物流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他认为,电子商务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前端的竞争已经差别不大,毕竟大家能买到的正品行货,论质量都是差不多的,后端的竞争,也就是配送和售后服务,才是重点。

作为消费者,对电商物流的主要要求应该是真、准和快。买到的是真货,送达的地址和货品准确无误,而且最好比较快。当一个消费者产生购物冲动的时候,他就会下单,如果当这种冲动还没有消退的时候,他就收到了货,那他的购物体验就会很好,如果这位送货的快递小哥衣着整洁、彬彬有礼,那消费者的满意度就更高了。

可是,这样的要求映射到物流的管理方面,问题就复杂了。

大型电商对物流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第一类自然是京东这样自建物流的。也就是说,消费者从谁那里买货,谁就给你送货,卖货和送货的,是一家公司。而且要实现仓配一体,也就是,从自己家的库存调货,用自己家的物流送货。第二类是亚马逊的模式,自己建立仓储中心,配送交给成熟的快递公司。也就是,卖货的和送货的,不是一拨人。

京东为什么把一个复杂的工作揽到自己身上了呢?显然是因为有利可图。

物流是一定会产生成本的。而且这种成本不管多高,消费者都不买账,也不会因为你产生了成本,消费者就感觉到收益。一个产品在生产之前,要把原材料送到工厂,工厂又要把产品送到仓库,仓库再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其中涉及的仓储、运输、配送、重新装卸入库等,环节非常多。环节多了有两个害处,第一是,环节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第二是,每一个环节都会增加成本。

由于传统的物流模式没有规划,所以,很多时候是商品在“瞎跑”,无端地浪费时间,增加成本。

比如,一家电脑生产商,一批产品出厂之后,首先得入库吧。好,电脑首先得进入厂家建在上海的仓库,然后,一批产品又需要发给济南的分销商,济南的分销商又通过下一级的供销,发到了南京某个数码商城,最后,南京的商家把货再卖给安徽合肥的消费者手里。从上海直接到合肥的距离大概是400多公里,但实际上,这台电脑需要走南闯北,在路上辗转1700多公里。

光是消耗物流资源还好,关键是,作为精细的电子产品,人家手提电脑是非常娇贵的好不好,每一次搬运都在增加质量上的损耗。根据不完全统计,一件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平均要搬运7.2次。每次搬运都在库房放上好几天。消费者拿到手里的时候,可能这个商品已经生产出来几个月了。这样一来,经销商、零售商和厂商的利润都十分微薄,消费者到手的价格却很昂贵。

所以,比较理想状态的物流是:只搬两次,从工厂到电商库房,再从电商库房到消费者手中。如果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物流成本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

消费者买一件东西,都喜欢说“这是我新买的”,事实上,物流过程中每一次搬运,都是一次变相的买卖,都在增加成本,只不过看你怎么理解出库入库而已。也就是说,如果经历了一番物流的折腾,从本质上讲,你的货物已经不是新买的了。

还有一个问题更加触目惊心,那就是暴力分拣。一直到今天,新闻媒体都在不停地报道这个问题。快递员把各种各样的货物在空中扔来扔去,摔得满地乱跑。你摔坏了东西,消费者不满意,商家也不满意,那些暴力的分拣员也觉得冤枉,他们说,工作量太大,只能扔。快递就是扔的,这是行业常识。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8)

你看,消费者买到手里的宝贝,在物流这个环节,还不知道经过了多少的蹂躏和摧残。电商发展到今天,物流的品质,就成为整个品质经济的关键环节。

说到这儿,我们会发现,发展有品质的物流,不仅仅是电商利润空间的问题,而且还是改善用户体验的关键。可问题是,怎么才能切切实实减少物流的损耗呢?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9)

(四)

这就需要调度,非常科学的调度。如果没有调度的技术,那这个商家靠情怀,靠善良,是不够的。你也许真诚地想要给社会奉献优质服务,但你没有能力实现这个情怀。

怎么办?要依靠科学技术。调度的核心是信息技术,调度的基础是信息系统。

比如,通过大量的用户数据信息,电商可以估计到,济南市在9月份,一种电脑大概会卖5000台,那么它就可以提前行动,让电脑厂家提前把货物发到济南的仓库。消费者下单之后,从济南的库房直接送货,到汉裕金谷的收货地址。从最近的工厂到最近的库房,再从最近的库房到消费者家里。如果这两个距离是最近的,那整个运营的效率就提上来了。

这个会预测的系统,必须要获得全面的数据,它的预测才准。用户、采购、生产、库存、组织、渠道的全部数据,都要进行整合管理。这个系统发展大了,不光可以指导物流,甚至可以指导企业生产。

这就出现了刘强东眼中品质经济的另一个重点——大数据资源。它是实现品质经济的重要基础。

在这本书里,刘强东提到,京东为了对商品的销售进行精准预测,开发了15种预测模型,有了这15种模型,京东可以预测,28天内,每一天京东每一个仓库应该储备多少商品。

习惯上,人们把市场经济叫做“看不见的手”。意思是,做买卖得双方自愿,这样,市场就有了自动调节资源的功能,它虽然看不见,但却在实实在在掌控着市场的平衡。

可是,这只手不光能掌控平衡,它不高兴了,还会打脸呀,打屁股呀。

比如说,那些经常预测中国股市的专家,就经常被打脸。而那些对市场产生错误估计的商家,则会被“打板子”。你本来以为你的电脑在济南市能卖5000台,结果卖了1000就卖不动了,反而是深圳断货了,那怎么办?

这时候,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打屁股的时候了。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惩罚那些对市场错判的人,也在惩罚发展不够完善的一些细分领域和行业。而所有的这些惩罚,最终打到的,都是消费者的屁股。因为企业迟早要把这些增加的成本转移到销售价格上。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认识和把握这只“看不见的手”。

如果这只手确定无疑在起作用,我们却看不见它,那处于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商家都会感到焦虑。我们人类还是有一种通过“眼见为实”的本能,只有一个相当具体的形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心里才有底。

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具体的形象,在大数据时代,有个接近的概念,叫做“用户画像”。啥是用户画像呢?就是用户有什么社会背景、能挣多少钱、喜欢干什么、喜欢买什么、喜欢和什么人玩,在网络上会做出什么样消费选择,这种信息的综合反映,就叫用户画像。

和我们通俗意义上讲的“画像”不一样,大数据时代的“用户画像”,依据的是海量的信息,它要揭示的是,用户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而且这种画像要让运营的人员看清楚,更要让IT系统明白;既要让人理解数据,又要让机器理解数据。

有了丰富的用户画像体系,电商就可以明白,什么时候、把什么商品、推送给谁。

前几年,有一个巧克力的电视广告挺火的,台词是这样的:听说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奥。当然,爱好恶搞的广大网民又把这句广告词给玩坏了。比如下雨天,你上班迟到了,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个消息:下雨天,堵车和修路更配奥,老板看了估计也不好意思说你什么。

回过头来看这句广告语。这就是用户画像产生的联想,一个喜欢音乐、追求时尚、喜欢享受氛围的年轻人,的确可以是巧克力的潜在消费者,这两种消费也的确很配。如果,你对用户画像中,有欣赏流行乐这个标签的用户群,推送巧克力的购买链接,成功率会更高。当然,这个前提是,用户画像不同标签之间的联系必须是可靠的。

比如,经常购买牛排的用户,就应该得到红酒的推送。而我们在网络上买书时,经常在买完一本书之后,发现“猜你喜欢”这个栏目,而且往往比较准确,至少我喜欢的书经常被猜中。

在《品质经济》这本书中,作者刘强东提出,用户画像就是要“比你更懂你”,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产生更深入的认知,从而实现精准的营销。京东自己就开发了一款大数据智能工具叫“京东商智”,可以帮助电商企业精准化决策。

京东的销售活动里,就有这样的案例。在618促销和双11期间,京东就用自己的系统预测了各地雀巢咖啡的销量。结果呢,订单满足率从60%增加到87%,平台产品有货率从73%提高到95%。有了大数据销售预测之后,每年雀巢咖啡在京东能提高3000万元的销售量。

有了大数据的支撑,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就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上面我们提到过,京东的B2C模式,要求减少物品的搬运次数,把物流成本降到最低。目前实现的是两次搬运:从厂家到京东库房,从京东库房到消费者手里。能不能再精简一步呢?也能。刘强东希望通过5-7年的时间,实现标准化产品的一次搬运,比如买手机,虽然消费者你是在京东下单,事实上,手机是直接从手机工厂送到消费者手里,连京东的库房都不进了。因为通过大数据,电商已经算准了消费者的购买倾向,那直接打通生产和消费的两端,这样的效率一定是最高的,消费者的体验也一定是最好的。而作为电商,简直实现了经商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气人的境界——空手套白狼。你连库存都没有,就能卖出货去?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10)

(五)

讲到这儿,我们也就明白了,刘强东所说的“品质经济”,其实是一种将消费者服务地非常妥帖的一种经济,用山东话说,这叫“熨帖”。它倒不是说,非得卖贵玩意才叫品质经济。如果一个人非得买一些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物品,咱也不觉得他有品质,山东话说那是“烧包”。

那“烧包”和品质之间的差距是啥呢?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品质经济归根到底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实现,而“烧包”呢,往往终结在一个彰显性的,物质化的消费里。

这本书里就说了,消费分为“物的消费”和“场景消费”。场景消费就是在物品的消费之外,增加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所以,刘强东在这本书接近末尾的时候,专门辟出了一章,题目是《提升和塑造新场景》。

这一章是刘强东对零售业的展望,也是他对京东未来的展望。

为了实现更好的场景消费,京东正在大力做的工作是什么呢?那就是跟社交平台的一系列合作。京东跟腾讯一起推出了“京腾计划”,打通了京东微信购物圈,在手机qq也开了一级入口。而京东和今日头条也在2016年推出“京条计划”,这个荆条不是廉颇背着找蔺相如的那个荆条,而是指今日头条用户可以在阅读场景中直接进入京东的服务系统。这还不算完,京东跟百度“京度”了,跟奇虎360“京奇”了。以后还会有啥合作呢,会不会跟贴吧合作叫“京巴”?要是人人网的热度延续到今天,应该会有“惊人”计划;要是跟知乎合作,不得叫“惊呼”?

玩笑归玩笑,现实中,京东的确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就是要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不断获取超级流量入口。你在网络上,不管在做什么,在社交、在搜索、在查资讯、在看视频、在发表评论等等,京东都会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贴身画家,在跟随你的踪迹,给你做“用户画像”,它一旦算出你可能有什么想买的,马上会提醒你来京东下单。

这就是在场景中购物。你本来在网上做别的事情,沁入到别的场景中,却会产生消费。还有一种情况,通过消费延伸场景。你在网上买了小米手机,马上就跟米粉结成一体了。你一消费、一评论,就跟网上的其他用户建立了社交联系。如果一位年轻的妈妈购买了母婴用品,那她就会跟其他的妈妈结成妈妈团,妈妈团就喜欢分享育儿经验,这一分享,一连串的关联消费就会产生。因为群体会影响个体。你家的娃儿吃鳕鱼,她家宝宝也吃;她看绘本,你也忍不住买。

电商所创造的商品聚集的购物场景,最后汇集成“频道”了。京东就开辟了游戏 频道,旅行度假频道,还有农资频道等等。这些频道的价值就在于,它替用户考虑了诉求,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花更少的时间,就可以获取商品和信息,让你一步到位地解决问题。

建立在这些趋势的基础上,刘强东多次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正在到来。零售业公认的革命有三次:百货商店、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第四次革命形成了电商零售。这次革命的关键词是“无界”,也就是没有边界。京东数据研究院院长把它阐发成“场景无限、货物无边、人企无间”。打破边界,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创造更高的协同价值。电商也要走向开放,与整个行业一起推动效率、体验的升级。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11)

(六)

看了刘强东这本书,我有一个感觉,这本书充满了“正能量”,毫无负能量;甚至可以说,它有点“主旋律”和“政治正确”的味道在里面。书的开头在谈改革开放,书的结尾在谈大国崛起、历史拐点。在展现全书精神的一些章节,经常能看到政府数字、党代会报告等词句,特别正统、特别官方。

在中国,政治正确是一切正确的基础,这毫无疑问。可是作为一个企业家,一个精明的老板、CEO,我们知道,不能满足于政治正确,任何一个优异的商人和管理者,一定能从政治正确的背后,挖掘出一点别人可能会忽略的东西来。

我们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这是一个颠扑不灭的事实,可是,另外一些数据以及实例,就像主流之中的逆流,提醒着我们——中国国情大概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国情。中国国情的多样、多变,举世无双。

2022年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万亿,中间还出现人尽皆知的下挫。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12)

据统计,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增长率从2011年的21.2%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6.4%,还比不上当年的GDP增速。疫情一来,基本打乱了农民工务工的所有节奏。这说明啥呢?人口流动放缓了,城市岗位的空缺人数没有这么多了,低收入群体挣钱更难了。

股市下挫、房租暴涨,这也是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身边不少年轻人选择消费降级,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消费到底是升级还是降级,这个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好像两种论点都成立,好像,两个趋势都存在。

传说中的消费降级是如何出现的呢?

我就榨菜问题采访了自己和自己夫人的七姑八大姨、表哥堂姐大侄女。基本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即便是生活在十八线小县城的普通居民,也基本不吃那种批量生产的品牌榨菜了,那些在小城镇、县城有着稳定工作的中年人和青年人,热衷的是出境游、自驾游,他们喜欢穿名牌,而且很少吃快餐、外卖。换句话说,从衣食住行的精细程度来看,小县城的人比很多在大城市漂着的人还仔细、还娇气。

谁在啃榨菜、用美团、骑共享单车,穿优衣库呢?在大城市拼搏的年轻人,尤其是贷上款买了房的。

那些被定义为新中产阶级的人,在衣着、食品和日用品方面,确实会存在“降级”现象。中产的一大焦虑,在于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当中产,就算只为了培养孩子,一些中产也是愿意降级的。

《经济学家》杂志曾有文章说了这么个意思,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阶层,并不愿意让自己停滞在中档的消费中,他们有时向上靠拢,有时向下靠拢,在一些自己认为值得花钱的项目上,舍得花;而在另外一些基本生活品方面的消费,就比较理性节俭。

精明的刘强东会看不到这些吗?不会。我们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刘强东多次强调品牌的价值,强调京东采购正品行货,然后用高品质的物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可事实上呢,京东推出了自己旗下的8个自有品牌,包括八享时、初然之爱、Hommy、佳佰等等。2018年,京东推出“京东京造”品牌。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13)

网站界面上有明显的标识——京东自有品牌、京东出品等等的字样。这八个品牌,涉及的是食品、母婴、家居、日用百货和生鲜品类。怎么样,都是关乎衣食住行的,大众化的消费品。

为什么不做优质产品的搬运工,反而开始生产消费品了?做电商巨头,这个“比较有前途的职业”,不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推出自己的自有品牌,可没有大张旗鼓,还是相当低调。和京东自有品牌相关的新闻其实很少,根本比不上“刘强东当快递”这样新闻有爆点。

这些自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说起来无非就是“高质低价”,不炒作品牌,设计简单、质量过硬。要对标大牌子的品质和功能,但是去掉“品牌溢价”,也去掉彰显性消费的那点嚣张。有人把这种风格叫做“性冷淡”风格,而电商自己称它们为“去品牌”概念。

这是要干什么呢?其实,是要覆盖更大的消费群体。这样的高质低价、看上去“没牌子”的产品,使得中产阶级有了理性消费的缓冲区,也使得小城镇的居民有了消费升级的机会。

所以,每一个看上去像是“消费降级”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都可以解释成理性消费。而特别需要理性消费的,是谁呢?

是那些仍在尽力实现阶层跨越的人。他们当然想消费升级,他们当然想培育自己的阶层意识、身份认同以及圈子文化,可是,他们更需要理智地对待明天。他们在尽力用理性的消费,让自己保持在中产的层面。同时,面壁十年图破壁,他们还在期待更好的未来。

关于吃泡面,有一句鸡汤:每一个哭着吃完泡面的,都是能够坚强走下去的人。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14)

所以,吃榨菜泡面的人,可能真还不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同胞,而是依然在大城市奋斗的人。

因而,每一个选择了消费降级的人,都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堂堂正正地升级自己的人生。

而高举“品质经济”大旗的刘强东,事实上是在进行一种“供给侧改革”。我也相信,我们国家勤劳的人民,配得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对刘强东本人的认识又加深了几分。而对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这本书给出的思考也很深刻。

首先,刘强东这样一个出身普通的学霸,一步步成为了具备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民族精英,而且,直到今天,还清晰地读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商业思想和实践,建立了自成一家的知识体系。这说明啥呢?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的精神,恐怕是当一个好老板的必要条件。别再迷信文盲当大款的美梦了,时代变了,没文化,你的思想很难变得立体,你连零售也做不了了。

其次,表面上看,企业家的职责就是挣钱,可是,深入分析下去,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身上,都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气息。

企业归根到底是由人来运作的,而人心又是最难把握的因素,人必须是一个理性和感性的混合体。所以,企业长久地走下去,少不了道德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见了自己喜欢的糖,也会本能地伸手去抓。所以,人逐利的本能,并不是什么高级的欲望,也不是成功率更高的选择。就像刘强东,早年在快饿死的时候,也没有在中关村卖盗版光盘,现在发达了,又开始反哺农业,做那些获利微薄的农产品电商。今天,他一方面能精明地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自己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企业家精神。他会讲政治,也能玩转商业。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既有情怀,又有技术。任何一个企业家碰到的天花板,不是来自于现实的理性的缺失,就是来自于精神境界的禁锢。在当下这个时代,重新从这两个维度认识企业家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当企业家过分地精明,忘记了初心、抛弃了道德血液的时候,其实危机就会降临。

刘强东的书籍哪本好(刘强东6年前写的书)(15)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哲学上两个不同的判断类型。一个事物,是什么样的,这叫事实判断,而应该怎么样,属于价值判断。我们不得不说,“品质经济”既是事实判断,也是价值判断。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概念。而企业家真正的职责,应该是立足现实,承担责任,实现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