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大国魂(长篇纪实小说记得咱的家第一部)
沧州铁狮子
第一部 苦难的岁月
第一章:二儿生人(3)
天已经泛白,红彤彤的太阳从村东洼空旷的田地远处,喷薄而出,整片洼地像披了祥光,村子也热闹起来,很多户人家房顶上的烟囱也冒起了白烟,袅袅娜娜的烟雾,弥漫在这万丈霞光中,整个村子祥和安逸。仿佛以一种包容的心,接纳这个孩子的降临。
杨大发也一早就跑到他的爹娘那里,通报了孩子出生的事儿,他的爹娘杨树起两口子也连跑带颠的过来,看了孙子。
新出生的婴儿7天以内,是最危险的,容易患上疾病。容易患上“7日风”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二儿健康,杨郑氏的体力也恢复了许多。当家户族们知道做月子啦,纷纷拿来家里最好吃食,仅有的小米、红糖、鸡蛋给她补身子。杨郑氏节俭的享受着这些“高级营养品”,面色渐渐红润了许多。
二儿吃着娘亲奶水,也一天一个样地变化着。原本瘦小的身子,纤细的小胳膊也渐渐长了不少肉。
二儿的出生,给这个农家带来了喜庆,正好赶上过年,家里也的门框上,也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杨大发家的上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喜气临门”,增添些许的喜气祥和的年味。
对联出自村里有名的先生骞照池的手笔。先生写得一笔好毛笔字,几乎半个村子的过年、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都是请他来写联或担任账房先生。
先生没有一点文人酸腐架子,一求必应,一请即到,也不收半点钱财。求写对联的,纸张拿来,按主家要求内容或先生建议内容,即刻裁好纸张,当场就写;红白喜事,主家准备好纸张,他会自带笔墨砚台前往。
先生楷行隶篆皆通,喜联、挽联、账房从不推辞,从始至终,全场逢迎,每每到饭口时,在主家吃顿便饭或喝杯水酒即可。
往往主家为答谢酬劳,给些钱财或烟酒、喜面馒头之类,皆被谢绝,先生口碑极佳。以致后来70后后生说起先生,仍记忆犹新。
过年了,人们的装扮也发生了变化,以往清一色藏青色装束的人们,也比以前立整了许多,年轻的小媳妇、姑娘们也扎上了红头绳,或换上了花点面料的衣服,整个村子也增添了不少的活力。
家家户户尽管没什么好吃食,也把积攒的小麦磨成面粉,蒸上一两锅馒头,炖上一锅白菜粉条,加上几块豆腐;日子在过得好一点的,包上点素馅儿饺子、素包子。那时,人们的肉食少,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这就是过年节最好的吃食了。
这时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节,可以穿上新衣服,可以比以前吃得好一点,大人们的脾气也较其他时间更缓和些。
庄户人也都是讲究的,这个时节生气惹恼不吉利,会让未来的一年不顺气不吉利的话,也不会说,都忌讳着。他们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这几天,人们也是农户们最清闲的时候。这时的庄稼,只有过冬的小麦还都在土下,都在猫冬,人们也没有什么生意可做,只有在家闲着,在这里叫冬闲。
年后,二儿出生第12天,过十二晌。
老家有个风俗,就是不管日子多艰难,这个12晌,终究还是要庆祝一下的。
那天,杨树起老两口也过来了。杨树起老人高挑的身材,长圆脸,留着一副“八”字胡,是个标准的俊人儿;她的婆娘个子也不低,面色白净的,模样周正。在姜屯、西河头两个村子出门子的杨大发的两个妹子,也带了东西看她们娘家嫂子,也专程看看娘家侄子。
大发的大妹子嫁到和娘家一个镇子的姜屯村,姑爷姓常;老妹子嫁到大褚村的西河头村,这两个村子距离她们的娘家鲁安庄村不远,一个10里地、一个8里地,两个姑太太都是坐家人的驴车赶过来的。
这姐俩儿,一个高个子,一个身材极其矮小。大妹子个子低,老妹子身材魁梧,姐俩儿倒是模样俊俏得很。
大姑爷是个地道的庄稼汉,不言不语的,到的家来,在杨大发家的灶屋间呆着,没进的里屋。
倒是老姑爷敞亮,人还没有进院子,大嗓门就飘进屋子,走路一股风。
杨大发还有一个弟弟,杨大振。杨大振高挑身材,比大发个子高一些,红润脸色。大振的婆娘,是个瘦小女人,自打嫁给大振时,身体就不好,从小就得过哮喘病,每日病怏怏的。但也别说,就这样的身子骨儿,竟然到92岁才去世。
杨大发、杨大振哥俩儿也都是89岁,杨大发的两个妹妹也都是80大几才过世。这在当时,一家人有如此高寿,也不多见。当然这是后话。
日子在一天天过着。粮食照样是不够吃的。尽管这样,杨郑氏的伙食,自然也是这个贫困农户中标准最高的。用现在俺的话说,那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娃的娘,再苦也不能苦了俺的娃。
年节过了,杨大发得想着搞点营生,贴补家用,养活一家四口人。他每天出门前,都要和自己婆娘、躺在炕上的两个儿子待上一会儿,才充满激情地出发啦!
杨郑氏虽没有躺在炕上,真正的“坐月子”,但也还没有出门做活。一则好好将养身体,二则照看2个幼小的孩子。那时的老人不像现在一样,儿媳妇生了孙子,婆婆忙前忙后照料着,杨郑氏的婆婆只是偶尔过来看看。
那时候,做媳妇的地位低下。就是一家人吃饭,媳妇都是不上桌的,也不是和公公婆婆同时就餐,一般都是等人家都吃完了,才凑合着吃点。
自有了弟弟,柱儿很是开心,终于有人可以和他玩了。平时不是疯跑的时候,就把小脑袋凑到幼小的弟弟的脸旁,时不时亲热地用鼻涕浪荡的小嘴儿,亲吻一下自己的弟弟,还小大人似的和弟弟说上几句话,这几乎成了这个孩子这一天的主要游戏。
杨大发每天出去找活计。这个时节青黄不接的,不到收获季节,也没有收割打短、没人盖房搭屋,天气还很冷,没有脱坯等之类的差事,也找不到太多的活计。这几日,都是给村里或邻村的庄户人家,干些铡草之类两天的短工。
大碗玉米粥
杨大发每每一早吃上一碗棒子粥,带个褡裢,腰间扎上一根布腰带就出发啦!
褡裢
一碗粥怎能让一个33岁的汉子吃得饱呢?他只是自己少吃一点,多留一点吃食给婆娘和柱儿吃,更何况婆娘还要奶孩子。这奶水是不是够吃,真的取决于大人的吃食。
一般雇主家是管一顿晌午饭的。铡草,就是用铡刀,类似影视剧中看到的包公的三口铡一样的农具,把长长的棒子秸、谷子杆等农作物秸秆,切割成短小的小段,作为饲料,以便于牛、马、驴、骡子等牲畜食用。
铡草
这是一个体力活,需要臂力、身体的力量、和大腿的力量,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不是一般汉子能支撑得了的。
铡草需要两人配合完成,赶上和善的蓄草配合者,每次蓄草少一些,下铡刀时会省力一些;要是合不来的蓄草人,把很多粗草都蓄进去,就会下较大气力。一天下来,整个胳膊膀子疼、浑身腰酸腿痛是正常的事。
铡草
杨大发回家来,已是掌灯时分了。婆娘早早就把晚上的饭食做好了。
她今天特意贴了几个棒子面饼子,把两个芥菜疙瘩切成丝,用给孩子过“十二晌”家族人送的剩下的仅有的一个鸡蛋拌好,在锅里蒸了个鸡蛋咸菜。
她心疼自己的男人,男人在外辛苦,劳累,身体骨儿金贵。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鲁 杨
鲁杨,自幼酷爱文学写作,某直辖市作家协会会员,省级单位媒体特约记者,在军地媒体发布《山中那座军营》《兵之初》《中国蓝盔》等中短篇小说、散文、新闻等作品近400篇,100余万字。目前受邀致力于创造长篇小说《记得咱的家》。
沧州铁狮图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