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第一高峰大洞山多少米(徐州第一高峰大洞山)
文/于克南
大洞山,位于贾汪区境内,海拔361米,是徐州境内第一高峰,是后宝山、羊鼻子山、白马山、团山、王埠山、黄山、大景山等众多山峰组成的茱萸山的一个山峰。
汉代的时候包括大洞山在内的茱萸山已属徐州,《魏书•地形志》:“吕有吕梁城、茱萸山、逼阳城。”吕指的是吕国,吕梁城位于今铜山区伊庄镇吕梁村附近,到西汉的时候,吕国成为楚国的一个县,《路史》:“吕,徐之彭城东有吕梁城,五十七里,春秋为宗地,至汉以为吕县。”
茱萸山又称采药山,《太平寰宇记》:“茱萸山,在县(彭城)东北八十五里。俗称采药山。”茱萸山因盛产茱萸得名。这种野生植物目前在茱萸山的分布很广,大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阴,最大的一个种群位于王埠山北侧的山谷,有五百多平方,长势非常茂盛,树干直径五公分左右,伴有徐州的特产万字茉莉(石楠),最粗的一棵位于大洞山大洞的下方,树干直径将近二十公分。
南北朝时期归于滕县
战国时期,滕国是一个小国,《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当时滕国的面积很小,东拼西凑也就是五十里见方,后来,在滕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滕县,它的面积非常大。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茱萸山已经纳入滕县的地盘,并在茱萸山之北设置了永福县城,《魏书•志第六》:“永福,皇兴初置,属建昌郡,太和十九年罢郡,属彭城,武定五年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茱萸山又归属徐州,被徐州管辖51年之后,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又回到滕县。
永福县存在的时间不长,乃至于千年之后都要去考证这个县城位置所在,乾隆《大清一统志·兖州府》:“又有故县城,在(滕)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茱萸山北,今犹名故县集,疑即故永福也。”也就是说,200多年前,茱萸山北还有一个地名叫故县集,疑是古代的永福县城。
明万历《滕县志•古迹》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故县城,在东南二百二十里茱萸山北,兴筑无考,城在四山中,城迹被山水湔洗殆尽,其南城有微迹存焉。”永福县的位置大概在贾汪区的崮岘村附近,滕县文史爱好者认为崮岘是“故县”的音讹。
茱萸山曾是滕县的境外飞地
明清时期,这座山峰的记载,既出现在徐州的地方志当中,也出现在山东的地方志当中,并且山东的地方志比徐州的记载更详细,文学家于慎行编篡的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兖州府志》载:“茱萸山,在城(滕县)东南一百里,山有九十九峰、九十九峪、有固(原文为石字旁一个固)砂、仙人诸洞,寿圣之泉出焉,方径二尺,涌出如沸,流而为泉河。”明正统《彭城志》的记载却非常简约:“茱萸山在城东九十里。”
一座山被两地的方志记载,都纳入自己名下,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明万历十三年版《滕县志》给出了答案:“茱萸山,山西则徐故,徐志载之。按旧志载,县东南山至天保山止,深入孤悬徐邳之间者也,故并载焉,距城二百三十里。”滕县的界山是天保山,它距离茱萸山至少还有70里,在这里滕县和徐州根本不搭边,所以《滕县志》说茱萸山是“孤悬徐邳之间者”,茱萸山是一处滕县境外的飞地。
刻着滕县飞地的一块石碑
1911年出版的《滕县续志稿》有两张图,图二标出滕县飞地分三个区,这三个区的村庄是围着茱萸山坐落的,把整个茱萸山给包围了。二十二区有十八个村庄:“大泉、泉河、虎庄、官庄、油房、西小山庄、土盆……”,沿着屯头河寻访,大吴中学韩震老师发现了一块乾隆时期的古碑,碑文印证了滕县飞地过往的历史。
这是一通修建虎冢桥的记事碑,碑上记载:“滕阳离二十二保,虎冢村迤西有东西通衢一道,西接亳徐,东连沂邳,固往来络绎之区也,奈中间古河水势汹涌,夏则有灭顶之患,冬则有寒沍之悲,致行旅飞渡而不能,农夫输载而多瘁,水之为害,桥之未修也,近村善士闫九法、常伯询、吕克顺、黄伦等目击心伤,欲利行人之济,奈钱粮浩大非同不日之功,扵是约会远近亲友各捐己赀,约有数十余千,闲塘起石犹惑不给,因泉河故桥废坏无用,谋之旧日施主,慨然挪助,故冬则搬运石块,春则鸠工修筑,阅二季而告竣,庶士农工商往有攸利,非若前之望洋趦趄也,爰是勒碑著名,非徒画不朽之姓氏,实望后之君子相继而兴焉。邑庠生孙辛运撰文并书。泉河桥施主吕巳成、董王玖,石匠王成基、吕连富。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榖旦立。”
虎冢村即现在的虎庄,位于屯头河和不老河北侧,连接东西的古道从村庄的西侧越河而过。这条古道西接亳州和徐州,东连新沂和邳州。由于不老河水势浩大,因此过河的桥梁建设在不老河支流屯头河上,即使是这样,桥梁还是经常被大水冲毁,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闫九法、常伯询、吕克顺、黄伦等四人不忍心看到过往行人的艰辛,准备再造一座桥梁,不过这项善举需要很多的资金,于是动员远近的亲朋好友都来捐款,募集到的资金有一万多,又用了泉河桥的废弃石料,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才得以竣工。来往人员不论是百姓还是商人不再“望洋兴叹”,都可以轻松过河。于是把捐款人的姓名刻在碑上以示不朽,希望后人接过慈善的接力棒,把慈善事业发扬光大。秀才孙辛运撰文并书。
这块古碑上的“滕阳离二十二保”七个字记载了滕县飞地的信息,滕阳是滕县的旧称,离是飞地的意识,保为保甲,后来被区代替。
滕县曾长期归徐州管辖
据明万历《滕县志•沿革》记载,滕县从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就属于徐州管辖,三国开始属于徐州(彭城)管辖,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徐州下辖彭城县、丰县、沛县、萧县和滕县,1078年秋天,苏轼去滕县视察,写下了有名的《滕县公堂记》:“滕县,古老的城邑。处在宋国和鲁国之间,一向难以治理”同时写下了“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的名言。
宋代大诗人陈师道足迹踏遍徐淮大地,他在《徐州学记》中讲:“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知道了滕县的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陈师道对徐州形势的总结。
滕县曾是徐州大家庭的成员之一,长期的融合造成徐州境内有一块滕县飞地。1953年1月1日,山东省徐州市改归江苏省管辖,茱萸山随之归属于江苏省徐州市。
大洞山的景点——茱萸寺
茱萸山最迷人的地方在大洞山风景区,远望青山巍巍,近听溪水潺潺,置身于通幽之处,由不得你去选择,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薛以伟先生点校的《徐州续诗徵》收录了一首智朴的《游茱萸山》:
山游步步石拳拳,
岚暖风轻杖若仙。
欲觅春光何处是,
红霞影落杏花天。
遥峰一望迥难齐,
烟蔼空蒙落照西。
二月春风无事事,
山前山后听黄鹂。
智朴,徐州人,清康熙年间国内著名的高僧,做过武官,后厌倦官场生活弃官为僧,剃度于徐州的师子庵,云游四方,拜百余斯大和尚为师,成为佛教禅宗曹洞宗的一员。赵明奇教授整理的清同治《徐州府志》有他的介绍:“盘山和尚智朴,以所著《电光》《云鹤》诸集,属王渔阳为之序”,王渔阳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诗人,拜托他来做序,可见智朴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令人惊叹。
高僧慕名而来,大山名不虚传,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将茱萸山的遥峰、烟蔼、红霞等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青山如黛空向人,暮色四合霞唱晚,茱萸山无边的光景目不暇接。
茱萸寺老照片▽
茱萸寺美景▽
大洞山的白水泉
茱萸寺的超级马蜂窝
大洞山的景点——大洞
大洞山,顶部建有贾汪电视塔,大洞位于电视塔北侧的山谷中,洞口的下方是陡峭的山谷,两侧绝壁奇峰。
大洞曾因破四旧被砂石泥块埋没了四十多年,2001年3月,赵引泉、李晓波、郑在萍等人“自备干粮、自筹资金、或两三人、或数十人,连续劳作,古洞终现原貌”。
大洞老照片▽
整理后的大洞▽
大洞山的景点——大洞门前的天路
因山坡陡峭,远望入天,俗称天路。
磴道陡峭,上下山要注意安全。
大洞山的景点——大云窟
茱萸山的自然洞穴非常多,洞身既有横向的,也有垂直的,横向的称洞,垂直的称窟,窟还分为两种,一种叫云窟,一种叫天窟。茱萸山最神奇且充满魅力的洞穴,既不是小洞山的小洞也不是大洞山的大洞,而是团山的大云窟。
当你登临大云窟,就会感觉身临仙境,一阵清风徐来,会把你吹入柏拉图的“洞穴世界”,眼前的光影摄人心魄,壁立千仞,巨石嶙峋,有青苔点缀,有岩茶傲立,峭壁浑厚凝重,充满了远古的气息,谁都无法想象,在一片茂密的深林中竟藏着大自然最美的画作。
峭壁之下,大云窟的洞口黑乎乎的,南北宽约2米东西长约3米,为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洞穴垂直而下,在9.9米处曲折,临窟而立,两腿就不由地开始发抖,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要把你拉进去似的。
大洞山的盘山道
大洞山有一条直通山顶的盘山道,技术好车又好,可以感受一下刺激,没有把握的不要开车进山,因为两侧有悬崖。
茱萸寺原名圣水寺
陈元凤,邳州人,清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举人,其《纪游草》诗集中有一首《游茱萸山》,他在徐州的时候,听到茱萸山钟灵毓秀,激动得不得了,立刻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跑来观赏。诗前小序用一行话揭秘了大洞山的四大名胜古迹:“山在彭城东七十里,有洞洞曰仙人洞,有窟曰云窟,山峪曰珠涧,有圣水寺。”
诗中写到:
山峪有寺人不知,
路转山腰乃见此。
几处石泉溅明珠,
一勺曹溪澄圣水。
还写到:
时近重阳风吹帽,
游同灵运屐去齿。
自快所见逮所闻,
一二印如合符玺。
东坡游历多评骘,
径以西湖比西子。
山水之乐将勿同,
从来名山如名士。
壁立千仞何峭拔,
云生万壑出尘滓。
秋来更觉严姿淡,
君子之情淡弥旨。
诗文诠释了“曹溪一滴水”的智慧,陈元凤的这首诗看似奥妙,柳宗元讲:“凡言禅,皆本曹溪”,当陈元凤喝下一勺泉水的时候,佛由心生,他认为这是“一勺曹溪澄圣水”,而曹溪常常用来表达对佛教的顿悟,即顿悟见性,即心即佛。通俗地理解,也许就是,这一勺泉水触动了他的心灵,让他感悟了人生道理,因此有感而发:“壁立千仞何峭拔,云生万壑出尘滓”,这两句话是整篇诗文的灵魂,壁立千仞为何如此高耸入云?云生万壑为何能够纤尘不染?人要做到这一步,想要成功,就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会活得更精彩。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勺水的沁心淡然,明白了这个道理,每个人都会受用一生。
陈元凤还把大洞山和西湖相提并论:“东坡游历多评骘,径以西湖比西子。山水之乐将勿同,从来名山如名士。”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寒来暑往,西湖都同样美不胜收;陈元凤则把大洞山比作伟岸的男子,不管黑夜白昼,大洞山都同样挺拔俊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