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寻寻觅觅名句(寻寻觅觅难抑悲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词善于抒发真情,无论早期晚期,都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其早期词真切中透出轻灵之美,而晚期词则在真切中透出沉郁之致。其代表作《声声慢》就是作于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之中。经历如此重大的人生变故,经历如此巨大的打击,一个孤苦的老妇人,会是何种心情?《声声慢》反映的正是李清照当时的境况与感受。
特殊的时代,让这首词无限沧桑,特殊的命运,让这首词充满愁苦悲凉。久经飘零,独在异乡,一切的景物,虽似曾相识,但已今非昔比,触景只能伤情,透出的是无奈的悲哀气氛。于是一切就幻化成美丽忧伤的带有灵性的文字,令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动容。
本词开篇就不同寻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字,回环往复,可谓前无古人,如果没有深切深沉的人生体验,是不会有如此之大气魄的。从形式上来看,这种重重叠叠的节奏感,几倍分量地加重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气息。因为,越是形式上的堆积重叠,越能从形式上反映其内在的真实内容。越是这种反常化的形式,越能给人强烈的效果,更能传达异于常人、鲜活可感的内心感受。从内容上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次第上升,步步推进。"寻寻"侧重大范围地寻找,粗略地"寻寻",结果寻而不得。寻什么,词人并未明言,但其含义似乎包含一切,使本词更具含蓄美。这种下意识却又盲目的寻觅,正反映了词人寂寞、无奈的感伤情绪和神情恍惚的精神状况。词人并不甘心"寻寻"之结果,故转而"觅觅"。觅觅侧重的是小范围细细地搜寻,那种粗寻之后又细细察看的神态跃然纸上。词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寻觅呢?答案是"冷冷清清",不论是"寻"还是"觅",都是在"冷冷清清"的氛围中进行的。词人不用"冷清",而用"冷冷清清",特别强调了外在环境的凄清冷落,这是对当时国破家亡的现实的高度概括。如此凄清冷落的环境,词人不但"寻",而且"觅",不由得不让人佩服这位女词人的执著。她似乎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执意追寻以前快乐幸福的时光,试图让昔日重现。可残酷的现实却让这个愿望永远停留在幻想之中。外在环境的感受进而侵袭了内心,即"凄凄惨惨戚戚",这里的叠字由前面的两组变成了三组,更细致地传达出了词人的内心感受过程。"凄凄惨惨戚戚"都属于内心的情感状态,表现词人一种难以诉说、无法自拔的愁绪。这种愁绪逐渐向词人内心深处侵袭,其中的"凄凄"是冷清环境渐渐凝蹙于心的第一表现。凝于心却又不能得到开解,越积越多,于是就变为"惨惨",长时间不堪忍受,就变为"戚戚"——惨痛,令人柔肠寸断,不忍卒读。
词人步步写来,由小弦切切到大弦嘈嘈,由浅人深,恍惚、寂寞、悲凉等各种感受逐层渐进,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声声敲打着读者的心弦。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这七组叠音字都是低音调,都是两字一顿的节奏,这种缓慢低沉的节奏恰好与词人的心境相契合,把词人无限凄凉、悲苦寂寞的内心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又韵味无穷,读来仿佛能感受到词人一步步前行着的沉重而迟缓的脚步声。
综合来看,这七组叠字又暗含一个核心——愁,如果直接写愁,虽然直观,但不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这种层层深入的笔法就使得"愁"更富于层次感,更具有立体感。读者在理解这些叠字的时候不可坐实,这七组叠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具有互文之意味,都是为表达"愁"情服务的。
因此,《声声慢》的开头历来广受好评,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这一冷清凄惨的开端,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进一步阐述情感的发展脉络。"乍暖还寒"指的是当时的气候,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秋天的天气本身具有变化无常之特性,这里又暗指当时境遇的多变、命运的多舛、南宋局势的多变……"最难将息"表面指在多变气候之下身体上的不适应,难以调养,实际表现的是词人彷徨不定的内心,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有相同的效果。试想,处在这样一个多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之中,"我"应该作何打算?应当怎么办呢?恐怕每一次决定都会被多变的现实所否定,词人觉得难以应付,所以才发出了"最难将息"的无奈慨叹。这两句实际上仍然是在表达"愁"情。处在这样一个乱离时代之中,想"不愁"都难。但李清照的高明之处在于,字里行间不写哀愁但哀愁自显。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既然难以将息,只好借酒浇愁,一来可以温暖冷清的身心,二来酒还可以暂时麻醉一下脆弱的神经。可是此情此境,却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能达到目的的。这里从两方面继续渲染愁情。第一,要想将息,三杯两盏是不成的,非要足够数量的酒才有可能。第二,淡酒,强度无疑不够,也起不到什么排解的作用。"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反问句式,言下之意是,主观上的努力,对于改变当时的境况根本不起作用。"晚来风急"这个外在力量的侵袭始终围绕在词人左右,摆脱不了。欲借酒浇愁的主观愿望也被"晚来风急"的客观现实所粉碎。这两句中,词人的愁情进一步发展,可谓身心交瘁。"晚来风急"四字不由得使人想起李煜的词句"朝来寒雨晚来风",明写深秋的自然气候,暗写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真是旧愁未消,新愁又起。"正伤心"表明词人还沉浸在满腹的愁绪中不能自拔。"雁过也"用一个陈述句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南飞的大雁到底使词人产生了什么反应呢?天上的大雁,作为过客,辗转飞往南方躲避严寒,其命运和词人命运何其相似(大雁南飞与词人南渡),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更何况,这些大雁是从自己北方的故乡飞过来的。"雁"是旧时的"雁",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现在国破家亡夫死,旧时大雁带来的只是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复杂又微妙的内心感受。"旧时相识"勾起词人往日与丈夫云中寄书等甜蜜往事的回忆。想当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翘首期盼丈夫的书信,闻雁则喜,而今丈夫已逝,物是人非,大雁更勾起对往日亲人的思念。"却是"含有转折一层的含义在其中,本来,人已不堪,和自己有很深感情的大雁又和自己一样流落天涯,怎能不让人触景伤情。"大雁"已不仅仅指大雁本身,泛指"旧时相识",泛指过去一切美好回忆。在残酷生活中,当美好时光全都逝去的时候,内心得不到一丝丝安慰,那种心情怎不让人伤心落泪?使得悲苦之情进一步蔓延。
词的下阕,这种愁绪如何开解呢?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下阕视角略作调整,由上阕的仰望变成俯视,由天空写到大地。"满地黄花堆积"写的是凋零的菊花,"满地"二字则强调了强度,目力所及,全是凋谢的菊花,给人极强的视觉效果。李清照对菊花似乎有一种偏爱,她在《醉花阴》中曾写下"人比黄花瘦"的精美之句,可如今,人与菊俱"憔悴损",都已枯槁零落,不由得又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今日之衰和往日之盛的对比,极具冲击效果。昔日菊花盛开之时,国家太平,有丈夫陪伴饮酒赏菊,"菊花插满头";如今国破家亡,容颜憔悴,虽然菊花照样绽放,孤身漂泊的词人却无心采摘,不仅是无心采摘,根本就是无心顾及,想起时却已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残败之景了。菊花的前后两种境遇'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想想自己以前丈夫在世,对自己呵护有加;而现在,无人理睬,孤苦伶仃。这三句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相融合,紧扣愁情,层层渲染,如泣如诉,凄恻动人,使人更感意境之沉郁、哀婉与悲凉。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里用的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独自守坐在窗前,似乎在翘首企盼什么。她不是一般的坐,而是"守坐",难道是在等待奇迹出现?可是,这种根本没有结果、没有希望的守坐,更让人难挨,所以词人发出"独自怎生得黑"的慨叹,似乎一分一秒都过得异常缓慢,真有度日如年之感。"守"和"独自"相互补充,正是因为独自,才守着窗儿,有所期盼。这两句把无所依托的落寞之感写尽了,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血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三句承前面三句而来,由白天写到黄昏。本以为只是白天难熬,晚上会好过点,殊不知,黑夜之中,触人忧愁的响声更加强烈,更加令人不安。生活似乎专门和词人作对,秋风夹着秋雨,一声声敲打在梧桐叶上,一点一滴,孤苦无依之人听来格外刺耳。点点滴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这哪里是滴在梧桐叶之上,分明是敲打在词人的心坎之上。这三句在描写上既有视觉效果,更有声响效果。"点点滴滴"也是叠字运用,增加了声音的节奏感和绵长感,这种境况不知道何时才能了结?此情此景,温庭筠在《更漏子》中也曾表述过:"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但凄楚的程度远不如本词。李清照有声有色的描写突出了寂寞凄苦的心境,意境更为深远、哀婉,也更具感染力。
词人心乱如麻,一刻不能安息,这种巨大的愁情终于汇总成词的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即这种境况。次第,既包含前面已概括的所有情况,也包含词人想说但没有说出的情况。"这次第"三个字总结上文,"怎一个愁字了得"画龙点睛,在情感高潮处,戛然而止。将所有的情感归结为"愁",既化多为少,又以少总多,集中、鲜明地点出全词的主旨而又韵味十足。这里用的是反问句式,虽然表达的是"愁",但这些愁却又不仅仅是一个"愁"字就能概括得了的,词人什么都没有多说,只说一个"愁"字不能道尽内心的痛苦。这一问给读者留下极为宽广的想象空间,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综合看来,这首词包含着李清照巨大的人生悲苦,堪称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词人在九十七字的篇幅内将自己南渡后因多种不幸遭遇而导致的零乱悲凉的心境展示得淋漓尽致,可算作一曲伤感的悲歌,读之令人心弦震动。全词犹如一幅清冷绝妙的秋景图,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透过冷清的晚风、细雨、北雁、黄花、梧桐等秋日景象,衬托词人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来令人动容。全词声调美,多用齿音字及舌音字,据统计,《声声慢》用"淡"等舌音字共十六字,用"寻寻"等齿音字共四十一字,舌音齿音在词中大量交替出现,正体现了妇人那种"软语呢喃"的特有口吻,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急促、铿锵等声调之美,充分表现了词章的特色。
此词情感流露含蓄蕴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个人痛苦和家国痛苦交织在一起,从时间来讲,虽然表达的只是词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秋天傍晚的一瞬;从空间来看,也仅仅选取了词人生活中一个狭小角落——窗前檐下,但却极具概括力和代表性,足以表现她晚年悲苦的生活状态,使词人的这种感受具有了高度的典型意义,生活在南宋这样的乱世,她的感受难道不就是当时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的人的感受吗?从这个意义来看,她的寂寞是永恒的寂寞,她的期待永不可及。词人不经意撷取了秋天的一些典型景物:秋风、秋雁、秋花、秋树、秋雨映衬她那不堪的愁情,表面上似乎是词人在悲自然之秋,实际上又是在悲人生之秋、悲命运之秋。真是文浅情深,沉痛无比。此词犹如一曲哀曲,通篇都流淌着词人的愁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