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

天气渐凉,保温杯的出镜率又高了起来。无论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办公室里的中年人,保温杯都是不可或缺的物件,几乎是人手一只,有些杯子的价格还不菲。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1)

保温杯几乎人手一只

不过,现在用保温杯的人士也有点儿闹心,央视就曾多次曝光保温杯市场的乱象,抽检结果不容乐观。一些不良厂家生产的不锈钢保温杯,使用的并非食品级不锈钢材料,长期使用会析出大量的有毒重金属,热水进毒水出,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成了“夺命保温杯”。

怎样判断保温杯用的材料,是不是安全可靠的食品级不锈钢呢?网上给出了很多办法,其中最简单的一个,是通过磁性来判断,就是用磁铁吸一下,有一种说法称:带有弱磁性的保温杯,一定是有毒材料,完全无磁性或者用强磁性的材料,则是安全无毒的。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2)

央视曾曝光保温杯市场乱象

这么简单就能判断出保温杯的材质好坏?事实可远没有那么简单!咱们先来看看保温杯一般用的是什么材料。在当下这种形状优美又好拿的双层保温杯出现之前,人们一般用暖水瓶来保存开水,其实它们的原理很相似,都是靠真空层传热性能差的特点来保温。

暖水瓶究竟是谁发明的,还有诸多争议,有说中国北宋年间就有了,有说是德国人最先申请的专利,也有说是英国科学家为保存液氧而首先制作。但不管怎么说,暖水瓶的结构却大同小异:将两个玻璃瓶套在一起形成内胆,在内瓶外表面和外瓶内表面镀上光亮的银膜,再抽走内外瓶之间的空气,再套上外壳,一个保温效果极好的暖水瓶就做成了。

它为什么能保温呢?原因就是隔绝了热量的各种传递方式。传热无非就三种方式: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内外瓶之间基本上是真空状态,热传导和热对流变得极其微弱,而光亮的镀银层则减少了热辐射,使得内瓶里面的热水热量传不出来,形成了保温效果。同时外瓶外面的热量也传不进去,因此还能保冷。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3)

暖水瓶虽然古老但保温效果好

用玻璃镀银制作的暖水瓶,保温效果特别好,但有一大缺点就是容易碎,相信很多人都有打碎暖水瓶的经历。于是有些暖水瓶内胆就用上了不锈钢材质(普通碳钢装水容易生锈),坚固耐用,不易损坏,但不锈钢是金属,导热性能远强于玻璃,保温效果其实不如前者。

保温杯的原理和暖水瓶相似,也是利用在两层杯子的中间抽真空来保温。不过,由于小巧美观的保温杯不像暖壶那么大,而且还要到处携带使用,不锈钢不易摔碎的优点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保温效果差一点也能接受,因此市面上大部分保温杯材质都是不锈钢,于是就产生了”夺命保温杯“的可能性。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4)

保温杯的结构与暖水瓶类似

很多人认为不锈钢是不会长锈的,永远都是亮晶晶的,用它做保温杯怎么就会有毒呢?其实不锈钢并非完全不生锈,它的牌号繁多,种类可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以及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等。所谓奥氏体、铁素体等都是指金属的微观组织结构。

不锈钢能够耐空气、蒸汽和水的腐蚀,有些还能耐酸、碱和其它化学物质,主要原因是里面含有铬元素,改变了钢的电位,不易发生电化学腐蚀,但如果存在氯离子的话,会让很多种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所以,不要用盐水泡你的保温杯,就算是304也不行!)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5)

保温杯里不要放盐水

我们通常所说的304、316等300系列不锈钢都属于奥氏体不锈钢,含有一定比例的镍和其它元素,不仅耐腐蚀,重金属析出少,加工性能也很好,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像304、316之类都是美国的叫法,国内的牌号是按元素比例来命名的,例如304的国标牌号是06Cr19Ni10,不过由于美标牌号比较好记而且深入人心,在标注保温杯材质时一般还是会用美标。

保温杯里的水是拿来喝的,不锈钢腐蚀后有可能会析出有害物质,所以一定要用合格的食品级不锈钢,那么什么是食品级不锈钢呢?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6)

亮晶晶的304不锈钢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304和316以及更耐腐蚀的316L是公认的食品级不锈钢,各种保温杯的的杯底也经常标上304或316的字样,而201不锈钢则不是,这种理解对不对呢?咱们姑且认为是对的,那么回到开头的问题:用磁铁能不能判断出保温杯是不是304或316等300系列的不锈钢?

理论上,由于微观组织结构的原因,300系列的铬镍型奥氏体不锈钢是没有磁性的。国内经常使用低端的201不锈钢来代替304、316,这种不锈钢用一定比例的锰代替了镍,但同样也属于奥氏体,理论上也是没有磁性的。有磁性的不锈钢也存在,例如400系列的马氏体不锈钢。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7)

奥氏体、马氏体等都是指微观的金相组织结构

实际上,奥氏体不锈钢只有在经过固溶处理,组织完全转变为奥氏体后才会无磁性,如果之后再经过拉拔等冷加工工序,由于金属组织形态改变,一部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样就产生了磁性。加工量越大,磁性就越大。这样一来,即便是304不锈钢,做成杯子后也有可能有磁性,如果想彻底消除磁性,需要进行热处理。

因此,用磁铁来吸,并不能区分是201还是304或316,通过磁铁来判断保温杯的材质是不靠谱的。无磁性的也有可能是201,有磁性的也有可能是304。那么假如杯子材质真的用了304或316不锈钢,就能说是食品级不锈钢吗?这也未必,咱们来看看”食品级不锈钢“到底怎么定义,国家标准GB9684是这么说的:

食具容器及食品生产经营工具,设备的主体部分应选用奥氏体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等符合相关标准的不锈钢材料制造;餐具和食品生产机械设备的钻磨工具等的主体部分也可采用马氏体型不锈钢制造。

这段话涵盖的不锈钢品种相当广泛,并没有规定一定要用304、316这样的奥氏体不锈钢,说明不锈钢的种类并不是主要考虑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会不会析出有害物质,国标对此做了详细的规定,即材料在4%的乙酸溶液浸泡下煮沸30分钟,并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铅、铬、镍、镉、砷五种元素的析出量不能超过标准规定的限值。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8)

国标规定的理化指标限值

所以,人们对食品级不锈钢通常的理解是错误的,国标并没有过于限定食品级不锈钢的材质,而是限定了有害物质的析出量。像304、316这一类不锈钢的耐腐蚀性比较好,重金属析出量少,比较容易达到国标的要求,因此成为食品级不锈钢的首选,当然前提条件是也要经过检测。而201不锈钢的耐腐蚀性不如304等,因此往往用于装饰,食品工业使用较少。

有人说用201不锈钢耐蚀性差,锰含量高,会析出大量重金属,这也是不确切的。201不锈钢的锰含量高不代表析出的锰就一定高,况且国标也没规定锰的析出量。当然,201确实不适合放碳酸饮料等腐蚀性较强的物质,不如304和316,选择后两种更加保险。另外201不锈钢的成本比较低,有些良心坏了的不法厂商用201来冒充304,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保温杯开水变毒水(夺命保温杯热水进毒水出)(9)

保温杯底部的材质标识

总之,判断保温杯是不是食品级不锈钢,用磁铁并不靠谱,看牌号也不确切,只要是满足国家标准,铅、镉、砷等有害物质析出量合格的不锈钢材料,都是”食品级不锈钢“。反之,即便是304、316不锈钢,如果析出的有害物质含量高,也不能算作食品级不锈钢。其实消费者很难自行判断保温杯的材质,为了避免上当,还是选择大品牌比较保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