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字甲骨文和金文 咬文嚼字汉字伞
「伞(傘)」恐怕是最象形的一个汉字,几乎是一看即明,简化字「伞」甚至比繁体的「傘」更象形:
「傘」还有两种异体字:
- 从「丝」从「散」的「繖」
- 从「巾」从「散」的「」
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说文解字》没有收录「伞」字,宋代徐氏兄弟整理《说文》的时候,收录的是「繖」字:
《说文新附》:繖,盖也。
《集韻》:繖,蓋也。或從巾,亦作傘。
「傘」和「(繖)」在传世的传抄古文字中都可以见到:
注1
在出土文献中,「傘」始见于《睡虎地秦简》,字形如下图:
注2
李学勤先生专门为汉字「伞」写过一篇论文,论文名字就一个字——《伞》:
李先生在《伞》一文中提到,最初古文字学家将睡虎地秦简中「伞」字误释读为「册」,因为这个字确实与古文字的「册」很像。但是,释读为「册」字在句中根本就读不通。
后来,古文字学家意识到这是一个「伞」字:
注3
这片简牍出自「睡虎地日书甲种简45」,「日书」是秦代的「方术」一类的文献,这片简牍讲的是「张伞」的办法对付「鼠怪」。
释文:人过于丘虚(墟),女鼠抱子逐人,张伞以乡(向)之,则已矣。
注4
(二)可见睡虎地秦简中的这个字,其实就是繁体字「傘」的古文字字形:
但是,「傘」字中四个「人」形笔划,并不是「伞骨」,而是表示「马车车厢」笔划演变过来的。
先秦时代的「伞」,是安装在马车上的,也即「车盖」,这个字形其实是「竖立伞盖的马车车厢」的侧视取像,也即取像于「盖」和「舆」。
以秦始皇一号铜车马为例:
- 「伞」的古文字上的「箭头」笔划其实就是「车盖」。
- 下面「栅栏」状的笔划其实就是马车的「车厢」,也就是「舆」。「车厢栏杆」在古代马车上叫做「车(车令)」。
秦始皇一号铜车马的车厢的边栏不明显,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车上的车厢边栏比较高,比表明显:
文博界的大拿孙机先生曾经在《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一文中指出,先秦的伞都是安装在马车上的车盖,用来遮阳挡雨,但是,伞盖并不是固定在马上上,而是随时可以取下来:
当王下车时,陪乘的道右则将车盖取下,步行从王。在为王举行葬礼时,更须「执盖从车」。就实际应用方面而言,刮大风的时候要解盖。战车也不建车盖。因为张盖后空气阻力大,影响车速,妨碍战斗。如以有盖之车赴兵事,则去其盖。因此,车盖应能够装卸。
【注4】
先秦伞盖上主要有「盖弓」和「盖斗」「伞杠」三个部件,与今天的雨伞构造基本上差不多:
用于装饰伞盖的部件「盖弓帽」:
图引自注4
秦陵一号铜车马有一个「底座」部件连接安装「伞盖」,伞盖是可以拆卸下来的:
图引自注5
(三)综上可见,中国古代的「伞」最初是安装在马车上的,但是可以拆卸,拆卸下来的就是手打的「雨伞」,从考古发现的车盖实物来看,先秦的伞盖上都是使用丝帛布料遮阳挡雨,古代称作「盖帷」。
相传雨伞是鲁班的妻子发明,这无疑是不靠谱的,因为先秦工程学文献《考工记》中记载了专门制造「车盖」的匠人——「轮人」。【注6】
魏晋以后,当马鞍登上历史舞台,马车也就渐渐式微,那么,马车伞盖很自然就变成了雨伞,三千多年前的中国马车伞盖的架构,与今天雨伞的架构基本相同。
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雨伞起源自马车伞盖。唐朝以后出现了「油纸伞」,传播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多个东亚国家。
------------
参考文献,
- 徐在国.(2006),《传抄古文字编》,(綫裝書局),页1316
- 方勇(2012),《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页247
- 李学勤. (1998). 缀古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页199-200
- 孙机. (1985). 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 文物, (8), 25-40.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98).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页41
- 戴吾三. (2003). 考工记图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页10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