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国粹在什么地方(京剧作为国粹到底)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京剧作为国粹,到底“粹”在哪里。唱腔?身段?跟头?把子?功夫?窃以为这些在今天看来都己经不是最出色的了,有许多在形式上可以超过它的东西。就说看功夫,您说有了春节晚会上那一对儿玩平衡的演员,京剧三起三落就不算什么了。当然,我们也丢失了前辈许多绝技。但是,那都只是京剧艺术的组成部分。京剧的“粹”,应该在于它的审美思想。是那无中生有,以简胜繁,化腐朽为神奇,平和中见精神的种种神奇。(当然,功一定要练,光靠脑子和动嘴是演不了戏的)如果丢弃了这种思想意识,京剧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了。在今天,发展京剧最好的举措就是大量的继承传统,挖掘传统。何为者何?继承几出戏么?不是,应该是在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去体悟这种思想。刘曾复先生曾说过四个字“真懂正好”。扪心自问,我们真么?我们懂么?我们正么?我们好么?我们真懂么?我们正好么?好,如果一定要编新戏,也没有问题,创造新剧目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考验我们真懂了没有。即算真懂了,做到“正好”也很难。我想说的是,创不创新,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用什么意识去创新。绝技丢了,只要有人肯练,还能练回来。意识丢了就真丢了。所以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是继承思想,因为那才是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根。

京剧作为国粹,到底“粹”在哪里?

1。与其它地方剧种不同,京剧的发源地不在北京。所谓地方戏,它的发源地必然在当地。比如,越剧发源在江浙,黄梅戏发源在淮南。等等。而京剧最初始于徽班进京,也就是徽剧进京。后来汉调进京,即汉剧进京,徽汉合流,史称皮黄戏,再加上吸收昆曲,秦腔,弋阳腔和其它众多地方戏曲曲艺的精华,形成乱弹。乱弹是和流行于宫廷的典雅昆曲作对称的。最后演变为京剧。民国时期,由于北京改为北平,所以一度也称为平剧。解放后恢复京剧称谓。有人说,京剧发源在安徽,湖北,形成于北京,发展在上海,天津,流行于全国各地。这话一点不错。

2。与其它地方剧种不同,京剧的发声不以当地方言为基础。其它地方戏原则上都以当地方言为基础。也就是说,地方戏的发声与当地的方言相差不大。而京剧则完全不同。京剧中虽然也有京白,但是京剧中更多的是采用韵白。难怪有的北京当地人,听了京剧后,认为北京人说话不和京剧中说的话一样啊!很多北京人也听不懂京剧。所以,用京腔京韵来描绘京剧,不很准确。京剧的韵白,其实是以湖广音,中州韵为基础的。有尖团字,上口音,合辙押韵,起伏跌宕,恰似吟诵一般。严格地讲,京剧的韵白是艺术化的语言,既不是某地的方言,也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就好比,水墨画,油画不是照片,芭蕾舞的踮脚行进与日常行走不同一样。京剧的韵白偶尔作为调侃娱乐可以,如果真的用于日常生活,拿腔拿调,不免滑稽可笑。这里顺便说一句,有人提议京剧取消韵白,虽然作为尝试也未尝不可。但是,彻底取消韵白,必将失去京剧原有的艺术特色,很难再称为京剧。这倒可能会使京剧真的成了北京的地方戏了。这就和水墨画一定要像照片,芭蕾舞不踮脚一样。事实证明,有了白话文,现代诗,绝对不能取消或者取代文言文,格律诗。京剧也一样。京剧要姓京,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说,京剧要完全采用北京话,普通话。另外,京剧除了有韵白,京白外,还有介乎于京白和韵白之间的风搅雪,苏白(苏州话),地方白等等。京剧的地方白不是临时套用的,而是特定剧目的特定程式。

京剧作为国粹在什么地方(京剧作为国粹到底)(1)

既然,京剧不是地方戏,那么它为什么又是国粹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3条理由:

1。京剧作为国粹是举世普遍公认的。

京剧是国粹不是某个大人物封的,也不是哪个学术权威认定的。而是国人普遍认同,国际学术界共同接受的。世界上有三大表演体系,这就是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德国的布莱西特体系和中国的梅兰芳体系。前两个都是西方的表演体系,而惟独梅兰芳体系是东方的。作为国人,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3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看完梅兰芳的表演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看了梅兰芳的手,世上别人的手都可以跺掉了。可见京剧的表演是如此的精湛和深厚。这是其它任何剧种无法比拟的。

2。京剧作为国粹是历史形成的。

京剧虽然从形成到现在不过二百多年。但是,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基础上的。所有的艺术都来自于民间,京剧也不例外。但是如果艺术仅仅停留在民间,没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加工润色,充其量还是民间,民俗艺术(这不是贬低民间,民俗艺术)。大多数的地方戏就是如此。反过来说,如果一门艺术进入上层社会之后,仅仅停留在上层社会,不回到民间,那么它就只能成为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宫廷艺术了。比如昆曲就是如此(这不是说昆曲不好)。而京剧却恰恰相反。它来源于民间,加工于上层,然后又回到了民间。京剧鼎盛时期,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黎民百姓,哼上几段京剧成了时尚,成了流行。所以,京剧作为国粹,是不奇怪的。

3。京剧作为国粹是京剧独特魅力所决定的。

京剧的魅力在哪里?这恐怕一句两句说不清,道不透。按我个人的理解,至少有以下3个方面:

(一)京剧的独特性。

有一句精辟的说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成为国粹,我想首先必须它是独一无二的。京剧,中医和国画并称为国粹,就是因为它们的独特性。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

京剧的独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京剧的写意性和虚拟性,京剧不崇尚单纯的真实。一桌二椅,三大件伴奏,三五人的表演。足可以反映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千姿百态。这就是,三两步走遍天下,四五人千军万马。有人对一桌二椅的表演,三大件的伴奏总是提出非议,希望增加布景,道具和伴奏。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大制作,样板戏。其实这恰恰是破坏了京剧的最核心精华。各门艺术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艺术的门类。相声是两个人之间的说学逗唱,而京剧就是靠一桌二椅,三大件伴奏,各行当演员的精湛表演把观众带入故事,带入人物的情绪之中。那种画蛇添足式的增添,反而会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分散演员的表演技能,削弱了京剧的独特表演特色。比如,我们看<三岔口>,是黑夜中的3人摸打,如果真的把剧场的灯光全熄灭,观众还看什么呢?只要演员模拟真实,观众也不会因为剧场灯光不暗,而不承认这是黑夜中的摸打。所以,京剧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超于生活的。

第二:京剧的程式化和行当化。没有规范,就没有艺术。规范不严的艺术,谈不上有生命力和传承性。西洋的芭蕾舞要踮脚,是这样,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同样如此。京剧的唱要有唱的规矩,做要有做的章法。打也要有打的套路。人物的年龄,性格,地位等还要由行当来区分。这些都是京剧所特有的。或者说比起其它剧种来说,京剧是最全面的。拿京剧的脸谱来说,它几乎成了一门单独学科了。有人提出打破程式,突破行当,摒弃京剧的各种规范。我本人认为,凡事都要一个度,也就是梅大师所说的移步不换形。京剧的程式和行当只有在不断美化和改进中完善,而不能另起炉灶,否则,京剧的本质特征就荡然无存了。

(二)京剧的综合性。

外国人看京剧,如果是<大探二>,肯定会说是歌剧,而要是看了<连升店>肯定会说是话剧,看了<小放牛>肯定会说是舞剧,看了<三岔口>肯定会说是哑剧。那么到底京剧是什么呢?如果套用上面的说法都不对。它是集歌,舞,演于一炉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有人把京剧列为戏剧的一种,其实这是错误的。戏剧是电影发明前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狭义上讲就是话剧。话剧属于写实的艺术形式。而京剧则更多的是写意。它倒和意大利的歌剧有点类似。而意大利的歌剧只重于唱,没有什么对白,更没有做工和武打。所以说,京剧涵盖的范围很大,综合性更强。现在西方流行的音乐剧和京剧有点相近,但是音乐剧又往往偏重于演员以外的布景,道具和氛围,同时音乐剧的表演也没有成熟固定的规范和套路。有点随心所欲。有待日后慢慢发展。我们之所以说京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京剧的剧目众多。虽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剧目大概不过两三百出,而且还在不断流失。而实际上京剧前辈留下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五千多出。千锤百炼的剧目也在成百上千。这不仅是其它地方戏不能比拟的,就是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第二:京剧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无论是深宫内院,还是一介寒舍,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佳人,无论是勇猛武士,还是小家碧玉,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厮杀,还是悱恻缠绵的家庭琐事,无一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正剧,喜剧,悲剧,应有尽有。这和其它地方戏只擅长演某类戏根本不同。

第三:京剧的行当程式齐整完满。生旦净丑,样样齐全。拿唱腔来说,板式腔调,丰富多彩,变化万千。

第四:京剧的流派纷呈,目不暇接。人们熟悉的就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除了这些,其它流派还数不胜数。流派中的传人还不乏佼佼者,风格各异。比如,梅派中,言慧珠和杜近芳,程派中,赵荣琛和王吟秋,都各有千秋。除此之外,由于京剧流行的地域不同,还形成了京朝派和海派之分。南麒北马关东唐,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也是其它地方戏所不能的。

(三)京剧的大众性

有人始终认为京剧是高雅艺术,不是平民百姓娱乐的。其实恰恰相反,京剧的大众性十分强。京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大众性的特点尤为明显。京剧的票友是位列其它地方戏首位的。京剧的票房遍布全国各地。京剧的票友从老到少,从南到北,从华人到外国友人,各行各业,不分男女,没有尊悲,无计其数。有人这样说过,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票房。可见,京剧的魅力和影响。堪称日不落大戏。如果一个电影,一个话剧上演百场,好象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了。但是,京剧的经典剧目,如,<四郎探母><苏三起解>,演出了多少场已经无法统计。京剧不像电影,要票戏,有诸多不便。而京剧只要一把京胡,一条嗓子,就完全可以自娱自乐了。京剧的自乐形式既可以彩唱,也可以做唱,还可以清唱。

京剧作为国粹在什么地方(京剧作为国粹到底)(2)

照我以上的分析,京剧是国粹,理应枝繁叶茂,欣欣向荣才对啊!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京剧总感到有点衰弱,不景气呢?我想,这里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

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自6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历史传承有很大误区。京剧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其中,大量京剧剧目的流失,优秀演员的严重匮乏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你的剧目那么少,有何吸引力?你演员演得那么差,谁还会认你是国粹?有人就直接了当地指出:京剧是国粹,而你唱的就不是国粹。为什么京剧剧目会大量流失,演员会严重匮乏的呢?除了政治和其它因素外,我想,京剧在培养人才上有很多缺陷。我们不能一概否认过去科班教育的模式。如果京剧演员都要培养成硕士,博士,那就大错特错了。培养一个硕士,博士,10年足矣,而要培养一个像梅兰芳,李少春这样的京剧大家,谈何容易?过去科班的学习,注重的是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有所谓,3年胳膊,7年腿,10年嗓的说法。现在为了搞大制作,有的基本功还没炼好,就排大戏。这样的演出当然不可能出精品,出人才。京剧的特点之一,就是难。有了嗓子不一定有武功,有了武功不一定有嗓子。文武功夫不是随随便便能炼得出的。有的演员顾了唱,就忘了演,更不要说是塑造人物了,这是为什么?这就好比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只有当你的画方,画圆都成熟了。这样你再去发挥,效果才能出来。所以,培养演员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扎扎实实炼好基本功。特别是首先要学好优秀的传统剧目。

京剧作为国粹在什么地方(京剧作为国粹到底)(3)

而对于观众来说,京剧既然是我们的国粹,就应该大力扶植,大力弘扬。京剧不是白开水,是茶,是酒,需要慢慢品味。品多了,才会真正知晓其中的味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