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

国茶文化定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学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反映。同时它反过来又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抽象地讲,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客观表现,通常它要借助物质形式来表示,或以物质为载体。

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

但也有学者从“大文化”观点出发,认为一切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均称为文化。而茶文化的含义应包括茶业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人类各种方式饮茶的精神内涵,包含了有关茶领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

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1)

中国茶文化性质

中国茶文化既然包含作为载体的茶和使用茶的人类因茶而有的各种观念形态两个方面,它就必然具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的形式与内涵。即围绕茶及利用它的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均属于茶文化的范畴,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归纳它具有以下四种特性:

社会性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随着社会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和生活的各方面。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富贵之家,“牡丹花笑金铀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唐·张文规诗句),而贫困家庭则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都离不开茶。“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饭”是不可省的,即便是祭天祀地拜祖宗,也得奉上“三茶六酒”,把茶提到与饭等同的位置。人不可无食,也需要有茶。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无论是王宫显贵,还是三教九流,都以茶为上品,只是饮茶方式和品位的不同,对茶的推崇和需求却是一致的。唐代,随着茶业的发展,茶已成为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中一重要组成部分。饮茶遍及大江南北,塞外边疆,而唐文成公主嫁藏,带去饮茶之风,使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西藏佛教寺庙出现各种形式茶会;宋代民间饮茶之风大盛,宫廷内外,到处“斗茶”。为此,朝廷重臣蔡襄写了《茶录》以告天下。大宋皇帝徽宗赵信也乐于茶事,写就《大观茶论》一册。皇帝为茶着书立说,这在中外茶文化发展上是绝无仅有的;明代,明太祖为严肃茶政,斩了贩运私茶出塞的爱婿欧阳伦;清代,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以茶馆玩鸟消磨时间。所有这些,道出了茶在皇室贵族中的重要位置。而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以及宗教界人士,更是以茶洁身自好。他们烹泉煮茗、吟诗作画,高唱“君子之交淡如水”,对推进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平民百姓,居家茶饭,不可或缺。即使是粗茶淡饭,茶也是人民生活的必要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2)

群众性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文化,它雅俗共赏,各得其所。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茶的最初发现,传说是“神农尝百草”始知茶有解毒功能和治病作用。在殷周时,茶已成为贡品;秦汉时,茶的种植、贸易、饮用已逐渐扩展开来;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以茶为“精神”的文化现象;盛唐茶已成了“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之物。由于唐代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才使人们有条件以茶为本体,去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营造美的生活。随着茶物质文化的发展,使茶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向着广度延伸和深度发展。逐渐形成了固有的道德和民风民情,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爱茶文人的加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说,茶文化是一物牵动众心,这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民族性

据史料记载,茶文化始于中国古代的巴蜀族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并由此传播扩展。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个性,并通过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特有生活、心理、习惯加以表现出来,这就是茶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彩多姿的茶俗,蒙古族的奶茶、维吾尔族的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板族的盐茶,主要追求的是用茶作食,茶食相融;土家族打油茶、纳西族的“龙虎斗”,主要追求的是强身健体,以茶养生;白族的三道茶、苗族的三宴茶,主要追求的是借茶喻世,寓意为人做事的哲理;傣族的竹筒香茶、僳族的雷响茶、回族的罐罐茶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和饮茶情趣;藏族的酥油茶、布朗族的酸茶、鄂温克族的奶茶,主要追求的是以茶为饮,意在示礼联谊。

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国的习惯,凡有客人进门,不管你要否饮茶,主人敬茶是少不了的,不敬茶往往认为是不丰L貌的。再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艺、茶道、茶礼、茶俗,既有民族性,又有统一性,所以说茶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3)

区域性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的影响,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区域性。如在饮茶过程中,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煮茶、点茶和泡茶之分;以饮茶方法而论,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以用茶目的而论,又有生理需要、传情联谊和生活追求之说。再如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饮茶的基本方法是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无需在茶中加入搪、薄荷、柠檬、牛奶、葱姜等作料,推崇的是清饮。

对茶叶品种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也是相对一致的。如南方人喜欢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西南一带推崇普洱茶,边疆兄弟民族爱喝再加工的砖茶等等。就世界范围而言,东方人时尚的多为清饮茶;欧美及大洋洲国家人们钟情的是加有奶、糖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的人们最爱喝的是加有薄荷或柠檬的绿茶。这就是茶文化区域性的反映。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告诉我们:茶文化总是在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而且由低级走向高级,得到提高,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茶文化的个性,亦可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四个结合”方面。

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4)

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全认为饮茶可以进人“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来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元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尝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荣西禅师称茶“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俗话说:“衣食足而礼义兴。”随着物质的丰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进文化的高涨,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茶文化热,就是很好的证明。

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仕大夫的斗茶,文人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5)

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而“琴棋书画烟酒茶”,茶又与文人雅士结缘,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又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性。茶叶花色品种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五彩缤纷,茶艺、茶道、茶礼的多姿多彩,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集装饰、休闲、娱乐于一体,它是艺术的展示,又是民俗的体现。

实用与娱乐的结合

中国茶文化的实用性,决定了茶文化的功利性。随着茶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茶的利用已渗透到多种行业。近年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节、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闲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动为主体,满足人们品茗、休闲、观光、旅游、饱览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时与茶文化活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体现实用与娱乐相结合。总之,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进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态,去鼓励人类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和目标。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6)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 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7)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撒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明清时期茶类品种增多,泡茶的技艺炉火纯青,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千姿百态,茶文化已成燎原之势。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茶文化基本知识(经常喝茶的你真的了解茶文化的这些定义和历史么)(8)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的年产量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化人的爱茶,原因大约在于一个“淡”字。茶叶那淡雅、清幽、绵长的品性与中国文化人淡泊自珍的处世哲学和审美情趣,实在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爱茶吟茶,不知留下多少佳话名篇。而这些名篇佳话所诉说的无非都是一种茶一般淡泊的心性。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了欣赏、品评、联想,进人美的境界中去,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潮湿。正如酒壮英雄胆一样,茶引学士文之谓也。茶文化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

如茶般的淡泊既是一种人生方式,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那平淡该远在绚烂之上吧?诸葛亮教子“淡泊以明志”,确是极有见地的苦口婆心。“志当存高远”,而唯有淡泊才能久远,谁见过久远的火爆浓烈呢?譬如咖啡,浓烈倒是浓烈了,可它有茶叶那般回味悠长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