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包括哪些因素(什么是未来教育)
对未来教育的畅想往往源于对现实教育的批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自中世纪以来,老师作为“舞台上的圣人”向一排排学生滔滔不绝地讲授“课程”的这个体系几乎没有改变教育家魏克礼的表述更为幽默:如果一个15世纪的人,穿越到21世纪,只有两个地方是他熟悉的,一个是教堂,一个是学校事实上有关教育形态的反思和批评一直持续不断美国教育家和社会批评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猛烈抨击了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流弊,号召人们废除学校,以自主学习的网络取而代之这种批评和反思强烈震撼了当时及后来的国际教育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学习化社会”的设想,也意在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未来教育包括哪些因素?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未来教育包括哪些因素
对未来教育的畅想往往源于对现实教育的批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自中世纪以来,老师作为“舞台上的圣人”向一排排学生滔滔不绝地讲授“课程”的这个体系几乎没有改变。教育家魏克礼的表述更为幽默:如果一个15世纪的人,穿越到21世纪,只有两个地方是他熟悉的,一个是教堂,一个是学校。事实上有关教育形态的反思和批评一直持续不断。美国教育家和社会批评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猛烈抨击了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流弊,号召人们废除学校,以自主学习的网络取而代之。这种批评和反思强烈震撼了当时及后来的国际教育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学习化社会”的设想,也意在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把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未来教育将面临全方位的变革
未来社会挑战中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教育组织形态的变革。我们所熟知的在学校里面接受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其实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现代学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现代学校与现代工厂的组织和生产方式如出一辙。因此,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发端发展,“在家上学”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与其说这是对工业社会标准化学校教育的“叛离”,不如说是多元化和非制度化教育的某种“回归”。与之相似,经合组织也提出了学校教育不断裂解甚至走向消亡的未来发展图景。其一是传统学校教育的扩展,也就是学校内部的分工更加明显和专业化,学生的学习也更加个性化。在第二种图景中,学校依然存在,但学校的“围墙”被打开,学校与社区联系起来,学校成为一种学习的“集结地”,在这种情境下学校仍是学习的中心。而在第三种图景中,教育成为一种可以外包的物品,特别是在数字技术等驱动下学习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灵活化,公共、私人、社区等各种社会力量更加直接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使得传统的教育体系走向解体。第四种图景则是一种无边界的学习,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没有了区分,教育、工作和休闲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引发教师角色的变革。在学校“围墙”不断被打破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在机器和数字学习等手段的支持下变得更加自主,而教师将成为更专注于支持学生情感需求、学习动机或应急管理的学习服务者或促进者。随着教育场景和形式的愈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来源将更加丰富,各种护理人员、职业顾问、技能和数据分析师、教育平台专家、社区工作者、家长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作人员等都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在更加遥远的未来,教学和学习活动可能由教育机器人以及其他人员,或直接由教育软件实施。在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学习者将成为自己学习的生产者。
科技发展也将促使教育手段与方法的变革。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作出改变。在未来的教学的变革中,人工智能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可能会对未来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学习更具沉浸感和吸引力。人工智能可成为一种新的工具,使人们能够想象、研究和讨论今天不存在的未来学习。人工智能也为思考未来学习提供了策划、增强人的智能、扩大自然交互、揭示联系和对等、扩展可评估能力等很多学习设计概念。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在元认知脚手架中发挥作用,让学生自己从学习过程产生的洞察力中获益。
同样可能会经受未来变革的还有教育的内容。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教育能够培养个体和社会掌握适应变化并作出反应的能力。在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背景下,自动化曾被认为只会威胁低技术的劳动者,而如今诸如医学图像分析、法律研究、数据分析等一些高技能都进入机器的能力范畴。为了应对来自机器的挑战,人类需要提高技能,这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来实现。传统教育注重的读、写、算的能力,已经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和新形态的工作生活,转而强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批评思考、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创新创造等能力,更加需要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系统性思维、创业精神、文化敏捷性等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
未来教育的初心不变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向仍是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是未来教育的根本宗旨。未来教育必将摒弃异化个人和将个人作为商品的学习体系,以反对暴力、歧视、排斥以及不宽容为道德伦理原则的人文主义方法仍可以指导人们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这就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未来教育将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未来教育仍将坚守公共目的。教育是一项公共行动,具有一种公共利益的功能。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作为一项共享的社会行动,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标,让个体、团体、国家和人类实现共同的繁荣。因此,教育和知识被视为全球共同利益以及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达成合作的社会契约。这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将使人类联合起来,通过知识与创新塑造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的和平的未来,维护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
教育所担负的社会变革使命也将得以持续。教育既承载了人类的美好期许,也是解决世界不平等和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中提出,再也没有比教育更为强大的变革力量。教育将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穷,强化可持续性,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正因如此,《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确保包容而优质的教育”作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所指出的,如果我们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社会就必须将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或许有人会认为教育的这种功能是一种“乌托邦”,即便如此,它也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
(阚阅,作者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