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

每年6月7号、8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高考日,今年高考生更是格外不容易,生于非典,考于新冠。

有人说这是最难的一届,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193万,较去年增加了一百多万,疫情 双减给这一届的考生蒙上了一层悲情的滤镜。

也有人说2022届是近40年来最简单的一届,2021年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受此影响,22届考题难度可能下降。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2)

但无论如何,高考正在进行,寒窗苦读十二载,一朝只为高考时。在中国,高考是目前为止最公平的一次考试。但高考是近代的产物,还没有钢筋水泥的时代,科举是当时最牵动社会关注,最有效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自隋唐沿起。“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人之义”,科举划分了不同的科目来进行考试,通过的人被称作举人,这就是科举名称的来源。关于科举制的起源争论不休,但科举制正式成型是在唐朝。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3)

下面,我们邀请【唐代科举】【现代高考】来进行一场PK赛,看看二者相比有何差别?

第一回合:公平性

唐时的科举是有“门槛”的,必须具备“生徒”或“乡贡”的身份才可以参与,世家贵族子弟大多可以就读中央或地方官学,官学毕业之后便可获得“生徒”认证,走“晋级通道”,直接参与省试,无须经过重重选拔。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4)

敦煌莫高窟第468窟《药师经变图》

倘若是寒门子弟,难以进入到官学就读,就必须参与由县、州地方组织的“解试”,通过解试的考生就获得了“乡贡”的身份,也称举子,如若获得头名,则被称为“解元”

读书人获得了生徒或乡贡身份之后便可以参加省试,唐代省试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省”级行政单位进行的考试,而是由中央机构尚书省举行的考试。

此外,唐代科举是不遮挡名字的,举子为了提高自己的中举几率,便将自己的作品制成卷轴,托请达官显贵或文豪大家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以求高中,这被称为“行卷”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5)

行卷制度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除非才华横溢,凭绝对的实力获得青睐,不然很难出头。相反,高官子弟更适应这样的规则,家族的资源使他们更加游刃有余地迎接这一挑战。

相比于古代,现代高考更为公平。高考试卷被统一封住姓名,改卷老师根本不知道自己批改的是谁的卷子,只凭优劣给分。倘若出分后考生有异议,还可以申请复核。

它不看阶层,不问权财,只看你的才学和本领,“如果把高考制度比作一棵树,那么开放、公平就是它的根系,社会流动是它的主干”

第二回合:普及性

唐代科举制与前朝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周朝世卿世禄制靠世袭进行传承,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并行,但农家子弟没有关系很难被举荐,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把控,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唐代科举虽然打通了从下层流通到上层的流通道路,但对很多人而言,读书是少数人的专利,唐代读书人抄一本书可得1两银子,但是买一本《孟子》约14两银子。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6)

按照现在的物价换算一两银子约4000元,一本《孟子》约56000元,换到现在我们很难想象用上万块钱买一本书,但在古代,这就是常态。

反观现代,中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年轻一代几乎人人识字,每年高考的人数更是有增无减,报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第三回合:便捷性

在唐代科举考试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省试是在京城举行,各地的举子进京赶考的花销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车马费、舟船费、住店费等等费用,一次赶考基本上都要上百银两,甚至有负担不起的农家学子“乞假(借)衣食于道路”

到达京城之后,还不能马上开始考试。省先要提交代表个人信息的“房状”,之后上交证明自己考试资格的“举荐之书”,为了防止舞弊现象,还需要几个人一起联合“保结”,进行了以上所有步骤之后,举人们才可以正式开始考试。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7)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8)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9)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0)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1)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2)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3)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现藏台北博物馆

现代高考相对来说较为便捷。考前学生由学校统一办理手续,不需要为了材料四处奔波,有任何问题也会很快解决,绝不影响考生的考试状态。

考生只需要在本省考试,倘若分配到不熟悉的学校,还会有学校组织大巴接送,还有众多爱心人士不辞辛苦免费接送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4)

第四回合:难度

唐时科举主要有秀才(难度最大)、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训诂)、明算(算术)等多种类型。

秀才是其中难度最大的一门,整个唐代只有29名秀才,足以见唐代的秀才之稀缺,从某种意义来说,秀才也可以算是唐代的“大熊猫”

明经和进士是其中最热门的两大类,其中进士又是官途最光明的,唐玄宗在位期间34名宰相中7名是进士,唐后期80%的宰相都是进士出身,因此,进士也堪称“宰相预备役”。

《新唐书》中记载,唐代科举共举行过268次,录取过7448人。我们熟知的很多唐代名人也是进士出身,狄仁杰、王维、白居易、刘禹锡、颜真卿、张九龄、韩愈、张籍、杜牧、李商隐等等。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5)

科举中第时自然满心欢喜,但这不代表着就有官可做,进士们还必须通过吏部的考核才可以派遣做官,这被称为“关试”。大名鼎鼎的韩愈连考了三次都不成功,靠给人当幕僚才得以维持生计。

当然考试有中第,也自然有落第。在唐代屡第不中,二战三战甚至数战的人不在少数。唐代进士录取人数相对平均,每次全国大约录取25人,录取人数少,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要艰难”,像诗圣杜甫,连续考了三次,花了十年的时间,仍没有中举。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6)

而凭借着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流传千古的诗人曹松,在科举这一块也遭遇了巨大的打击,他一直考到了七十多岁,仍没考上,直至公元901年,唐昭宗特批曹松、王希羽等年过六十的考生上榜,因取士五人,也被称为“五老榜”

此外还有很多有识之士难以科举,其中以“二李”最为出门。二李指的是李白和李贺,他二人都才华横溢,但都因一些限制难以进行科举考试。

李白作为盛唐诗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行卷之风(向达官贵人呈送诗文)盛行的唐代,本应该如鱼得水,但十分可惜的是,唐朝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出身商贾之家的李白便难以参加科举。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7)

比李白更悲惨的是李贺,李贺首次想下场考试的时候,其父去世。唐朝十分遵守孝道,按照当时的规定父亲去世需守孝三年,三年期间都不得考试,李贺科举之梦暂时被搁浅 。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8)

当他第二次参加之时,已经快进入考场了,却被人举报。李贺的父亲名为晋肃,唐时发音与“进士”相同,需避讳,考官便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

现代高考也经历了层层选拔,但相对来说,参加高考不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去自己喜欢的学校,选择自己想要尝试的专业。


总的来说,唐代科举更多来说是精英教育的产物,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科举的作用在于选拔人才,统治阶层由地方向中央聚拢,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了封建社会的延续。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19)

而现代高考,是大众教育,它更为公平公正,为社会大众所服务,它在保证了整体的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对人才进行分流,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方,这是中国从古至今覆盖面最广的一场考试。

在这里,九色祝愿所有考生金榜题名,心想事成!

从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旗开得胜马到成功)(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