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 为什么比怎么办
孩子的信念是崭新的——完整的——像他的原则一样——宽广的——像日出照在刚睁开的双眼上——
——《孩子的信仰新鲜》艾米莉·狄金森,诗人
前段时间大家都闹人教社的这个教材的事,一些编辑也好,或者是作者也好,把他的一些私货夹带进去,的确是挺有问题。所以特别推荐大家有机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读一读Emily Dickinson。她一辈子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恰好是她的这种自然主义乡土的朴素感觉让她的诗被流传了那么久。
用孔夫子来讲Emily Dickinson的诗就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她写的是真的一点儿私货都没有掺杂,就是反映一种朴素的世界的这样一个观点,而且写得非常温情,语言也不难。
好的儿童绘本也好,好的诗歌集也好,未定它一定就是写给小孩的;甚至有的是专门写个小孩儿,但成年人看完之后也深受启发、大为震撼,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我们为什么要向小孩儿学?老子首先提出所谓的圣人或者是得道高人,就应该像小孩儿一样。然后孟子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什么是真正的牛人?牛人就是他未曾丢失过自己像孩子一般的热血的心肠。
为什么小孩会用这样的一个角度去看待世界?为什么我们成年人在不断的岁月成长过程中就失掉了所谓的赤子之心呢?失是一个非常必然的过程,我们从小孩慢慢长大以后我们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我们要去融入社会 。
一个个体小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就行了,但是在不断地融入社会的时候,你要去沟通、要理解别人的意图,我们要去学习所谓的一些知识,从课本上学习的只是一个部分,另外就来自于我们外在环境对我们的输入,比如说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工作时候第一个工作单位、直属的领导。
他们在给我们输入的这些信息也就是所谓的知识肯定是有好也有坏的,当中有一部人是符合这个世界万物运行的本质的规律的,是向善的、美好的,但是肯定当中也有他们自己偏狭的一些观点。
在那个社会新的群体里,在每一次融入社会化进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按照它的某些原则去做才有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是未必意味着这个规则就是一个正确的规则。因此我们很难说,我们会保有自己的赤子之心,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尽可能多保留一些赤子之心,你会发现你可能活得会更通透一些,更人间清醒一些。
我们的知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应该是越来越丰富,应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形成一条系统这种思维的模式,这是必然。但是怎么样保有我们的赤子之心呢?我认为有两个角度:
首先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就是对所有的东西我们不要用偏狭的一个观点去区分彼此,区分你我,区分我族和异类;其次,我们要有包容性。
我们成年人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怎么办”,但是小孩子最喜欢问的问题是“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好像并不能立刻帮助我们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往往也就跳过了。
希望阳光打在我们脸上的时候,能够映射出太阳。
The Child's faith is new—
Whole—like His Principle—
Wide—like the Sunrise
On fresh Eyes—
—The Child's Faith is New, Poet, Emily Dickinson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传奇诗人。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孤独中唛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