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

偶然得到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超清图,打开其中的《富春山居图》一看,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便扑面而来。画面峰峦平坡,丛林树舍,渔舟小桥。草木台石等回旋转辗,疏密有致,姿态各异,丰富而自然。整幅的绘画效果,给人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艺术感受。

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1)

我把它无限地放大,在画的中央我发现一位乘着小渔船的钓者,而在图左边不远的桥上,一位头戴峨冠的读书人正注视着那位在江中垂钓的人。即便桥下的鸭子在欢快的闹腾,但这位倚着桥栏的人仍旧是不动声色的注视着江中垂钓人。

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2)

如果把视线往右边再投远一点,我们便能看到在山谷丛林中,几间茅屋露出了一角,不知有没有隐者在其中居住。或是再把视线转向左边,在水泊中,也是一位钓者在垂钓。整幅画看下来,我在只看到这三处人烟的迹象,我忽然觉得,丰收的秋景虽然美到了极致,但依然透出了一些无奈寂寥与孤独。

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3)

1 画卷赏析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的纸本水墨画,素来有“画中之兰亭”的超高声誉,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的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则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4)

这幅画是黄公望为他的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省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

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铺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5)

高居翰在《隔江山色》一书中,详细地解读了这幅画。“从现存的画卷看来,此画是从宁静的河岸开始,展开了一幅非常平静的江南风光,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座山峰,和其他两座一样,高耸起伏,将画面分割成了数个长短。它先向右弯,继续前进时又向左倾斜,中间夹有山谷,谷中有一些隐者的重楼。在接下来的段落里,我们能在山谷里看到更多的房舍,前景可以看到松树,松树林中有一间小凉亭。观者只有在全心投入,融化在章法之中才会看到画中浮现的精神——由于卷轴本身就是用来近视。

2、作者其人

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今江苏省苏州常熟市人。因过继给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故改姓名,是元朝一位著名画家。

黄公望自幼天资聪颖,中年时曾做过中台察院椽吏之类的小官,因涉案入狱,后来再没有踏入仕途。他有一段时间住在松江,以占卜为生,后来在圣井蓬莱庵为道士。研究过“九流之学”,且通音律,50岁之后专心画山水画。

黄公望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由于成名时已是全真道士,浪迹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时代的人,也没有讲清他的籍贯和逝世时间、地点。关于黄公望的籍贯,当下有着多个版本的说法,分别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阳、衢州、徽州和永嘉等说法。

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6)

黄公望绘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他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他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

在元朝,汉族知识分子一直难以获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他们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情感寄托在文艺上,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山水画,也就成为这种情感寄托的重要的领域之一。尤其到了元朝末期,战乱风起,更多的文人逃避仕达,处于半隐居状态的生活,“文人画”便是在整个阶段得到了全面的盛行。

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7)

所谓“文人画”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审美趣味,正如“元四家”的代表人物倪瓒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画用于“寄兴”,表达自己困境,发泄愤懑。

二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他们认为绘画本身的线条、色彩、笔墨能够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他们把题材和风格上的平淡视为美德,目的是在平淡之中表现出细腻动人的特质,亦即吴镇说的“平淡有致”,在这一点上,元末的画家黄公望达到了这样的要求。他的画,淡泊简劲,是典型的文人气质的完美体现。

三是,从元代起,画家门开始在画上题字作诗,形成诗、书、画、印的结合。此外,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是,材质开始有了转变,元代以前的画大多画在绢上,而元末时期,画家们大量使用宣纸,因为纸比绢更便于发挥中国画笔墨的皴擦、渲梁效果。

3、画卷轶事

1350年所完成的《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的晚年作品,也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这幅画用更自由、多变化的笔墨来描绘山水,透过山石的起伏与笔墨的变化,表现山水内在的生命。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4、全卷欣赏,请横过来看。

从儒道的角度赏析富春山居图(我在丰收的秋色里看见了寂寥与孤独)(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