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

《钢琴家》有句台词:如果你喜欢战争,只能说明你不曾见过硝烟 。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它情绪饱满,节奏紧凑,像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样让人着迷。

整部电影,导演都在控制情绪,在这种对纳粹的谴责和批判极度的隐忍克制之中,是对是非观念极其含蓄的表达。一口气看下来紧张、压抑、痛楚。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1)

想起纳兰性德的《沁园春·丁巳重阳前》: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看完影片夜深人静,痛哭一场,然后才得以释放。

1、有着类似经历的导演

片中导演罗曼·波兰斯基1933年出生,他是法国籍犹太人,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犹浪潮迫害,迁回波兰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迅速占领克拉科夫,并下令驱逐波兰人以供德国人居住。

罗曼·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父亲在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侥幸保存了性命,罗曼·波兰斯基则逃出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居住区,并通过一个波兰农夫的帮助在二战中存活下来。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2)

一个亲身经历过苦难的人,最能理解苦难。他用压抑冷静的镜头拍摄出了《The Pianist》,没有仇恨与报复,只是尽量的重现一段历史。其身心所受的痛苦,非常人能体会。

从60年代开始,五十年的导演生涯中,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获奖无数,他黑色的电影风格早已进入了影史。后来斯皮尔伯格找他拍《辛德勒的名单》,因为有着童年阴影,他拒绝了。

但在《辛德勒名单》十年之后,波兰斯基将自己的民族感情和个人经历都注入到电影《钢琴家》中去。这部电影最终也为他赢得了75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成为他晚年的一部巅峰之作。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艾德里安.布洛迪在片中出演主角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布洛迪忧郁而冷峻的外形和这个角色很贴合,最终也拿到了当年奥斯卡的影帝。

2、九死一生的亡命生涯,让观众欲罢不能。

影片讲述了犹太人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九死一生的经历让人一路跟着心惊肉跳,生不如死。

讲述时间从1940年10月31日,50万人全部进入有高墙的犹太区。1942年3月15日一部分人运送到集中营,8月16日,很多人被运上火车有去无回。1943年4月19日,双方开始交火,期间瓦列一直在逃命,直到解放。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3)

影片开头:在轻松的钢琴声中,外面传来爆炸声,电台录音的工作人员仓皇逃跑。斯普尔曼被迫停止演奏,在回家途中遇到了大提琴演奏家多萝塔,是斯普尔曼的粉丝。

很多地方限制犹太人进入,华沙的犹太人要佩戴统一的袖标,见纳粹不鞠躬要被打,不准走人行道,让走水沟。

整个影片都体现他的善良和目之所及的悲惨

他救墙洞爬过来的孩子,他目睹残疾老人被扔下楼,目睹父亲花20波币买了一块糖,切成六瓣,分给家人;目睹亲人被塞上有去无回的火车;目睹随处可见的犹太人尸体,目睹饥饿的难民趴在地上吃洒了的食物;目睹一群工友趴在自己眼前被打死,目睹成堆的尸体被当街焚烧,听朋友说火车运走的人有去无回,50万人最后剩下6万……

几次死里逃生,讲述了钢琴家从软弱到觉醒到自救的过程

人们对斯普尔曼的评价是:太音乐了,太出名了,没有谋略。因为出名,也让他屡屡得以逃命。

第一次逃生:救他的人是斯普尔曼的同乡,曾经让他一起替德国人当警察,被他拒绝了。斯普尔曼和家人排队上火车,其实是被拉到指定地点集中杀害,同乡一把把他拽出来,告诉他你是去送死。斯普尔曼失魂落魄看着一车人离开,他冒充工人帮人推车,混进德国管辖的工地。

第二次逃生:在工地搬砖,斯普尔曼听到爆炸声,一失神,扛在身后的几摞砖洒了一地,差点从高台上摔下来,纳粹喊他让他下来,斯普尔曼亲眼看到他们打死了十几个年老的工友,吓得急忙道歉,趴在地上,纳粹拿鞭子抽打他到没了力气,让工友把他带走了。几个工友清理他身上的泥,说:他这体格,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打死。给他换了一个清闲点的工作。

这期间他始终是软弱的,被迫被奴役的钢琴家。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4)

第三次逃生:为了逃出集中营,他让能出城的工友联络上那个大提琴手,连夜逃出集中营。多萝塔把他带回家,她老公是地下组织的人,帮他换好衣服,嘱咐他坐火车要靠近德国区。又安排人接应,把他安置到靠近集中营的一间屋子,说:这边比较好过。斯普尔曼说,自己也不确定是在墙的哪边。

从这次见到多萝塔,他开始觉醒。

第四次逃生:救助他的人被发现了,要求斯普尔曼赶紧离开。他不想走,想着被发现了就跳楼。不小心打翻了盘子,被邻居听到,一个女人敲门,要报警抓他,他仓皇而逃。找到了朋友推荐的紧急住处,原来是大提琴手多萝塔家,她老公给他令找了个住处,并找人照顾他。

第五次逃生:两周没有食物,斯普尔曼严重黄疸,肝部肿大,胆囊发炎,多萝塔见到他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为他请来一名儿医,救他一命。

第六次逃生:德国人包围了整个楼,斯普尔曼的房门一直被反锁逃不出去,大炮把楼炸了几个大洞,整个大楼快塌了,德军搜查房间,斯普尔曼爬到窗外屋顶的瓦片上,楼外的纳粹冲他射击,差点打中他。

第七次逃生:他逃到街上,看到满街的尸体痛不欲生,正赶上纳粹军队路过,趁着夜色,他赶紧趴下装死,躲过一劫。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5)

第八次逃生:他翻墙出去,到了无人区,整条街都是断壁残垣,他落魄的样子像是受难的耶稣。爬进楼里找到一桶罐头,还没打开就被一名德国军官发现了。他说自己是钢琴家,德国军官领他去楼下弹钢琴,此后又送他吃的和大衣。

第九次逃生:德军撤退了,斯普尔曼穿着德军大衣跑到街上,波兰人开枪打他,以为他是德国人。他大声呼救:我是波兰人。对方问:为啥穿德军大衣?瓦列带着哭声:我冷。

影片看完弹幕上很多人说:要是我早不活了,活着比死难多了……

斯普尔曼开始是软弱的,为了求生被纳粹工头抽打,还不住央求道歉。后来工友开始让他接收土豆,顺带也替地下组织藏匿手枪,但是他只是被动做这些。

到多萝塔家,第一次听说犹太人要抗争,他说:为什么要抗争,抗争有什么好处?多萝塔说:可以有尊严的死去。他说:我该在里面和他们一起抗争。

后来朋友都离开了,选择自己逃生,到面对德国军官从吓到浑身发抖,到大义凛然谈起钢琴曲,他已经彻底成为一名革命战士。

3、音乐是对死亡的救赎

《钢琴师》,一部关于纳粹统治下波兰犹太区犹太人生存境遇的电影。它不仅仅在回忆苦难和残暴的往昔,它更是灵魂对当年犹太民族卑微、软弱的质问:

“如果你刺痛了我们,我们怎么会不流血?如果你逗我们开心,我们怎么会不发笑? 如果你毒害了我们,我们怎么会不死呢? 如果你冤枉了我们,我们怎么会不报复?”

这是一个犹太人在犹太区中的念白,这段出自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6)

《钢琴家》片头:波兰电台录制室,一架钢琴,犹太钢琴师斯普尔曼优雅弹奏,直到德国纳粹的枪炮轰炸到波兰电台,他仍然醉心于演奏。

之后整部影片一直渲染了德国的血腥,他们毫不留情的对犹太人进行屠杀,场面凄厉的如同那部斯皮尔博格大导演最富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单》。

波兰斯基从众多肖邦的作品中选用了三首夜曲,两首叙事曲,一首圆舞曲,一首前奏曲,两首马祖卡和电影结尾时的钢琴与乐队的Grande Polonaise,每一首都选用得恰到好处,和电影的结构、情节和场景的转换、主人公的心境环环相扣。

电影伊始,钢琴家在录音棚里录制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平静舒缓的开始,忧伤宽广的基调,预示着千百万犹太人的生命即将终止的厄运。

波兰斯基在这里采用的完全是史实: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正当钢琴家斯皮尔曼在华沙的录音棚里录制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纳粹的炸弹无情地飘落下来。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7)

当时钢琴家发现有德国人回来,便抱着罐头躲进阁楼里。这时,楼下隐约飘来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琴声,德国军官将这段音乐弹奏得清冷悠怨,充满了人情,弥漫着惆怅和无奈。

当军官得知自己面前这个瘦弱无助的犹太人是钢琴家时,便请他弹点什么。他选择了弹奏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是一个大义凛然的选择,他要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达自己对迫害者的反抗。

德国军官对斯皮尔曼说:感谢上帝,而不是我,他要我们生存下来那就是我们必须相信的。

音乐是一座桥梁,一座超国界的世界语。它传递了人类的情感和心声,它承担了苦难和未来。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8)

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是《钢琴师》,他们都在舒缓的旋律之中蕴藏着巨大的悲鸣,这压抑中的苦楚,是灵魂深处的恐惧和绝望,也是划过无望唯一的光,在冰冷苦寒的世上,等待唯一的希望。

4、战争中的人性

战争最能拷问人性,揭露人性。本片的纳粹军官,救助了钢琴家,正如《辛德勒名单》中说的: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

一个人的好坏,与他加入什么党派无关,与他处在什么环境、受到什么教育有关。

辛德勒不但自己倾其所有救助了1100名犹太人,听到歌德上尉一口气杀死25名犹太人,他是沉痛的。 

在一次夜晚的酒会后,辛德勒和喝醉的歌德聊了几句,他说:“杀人不是权力,权利是你有足够理由去杀一个人,但却不去杀,而是赦免。”此后歌德也曾赦免了几个犹太人。

钢琴家电影真实故事原型(揭露历史和人性)(9)

战争结束,辛德勒痛哭,他说对史丹说:我或许可以多带些人出波兰,或许可以多带些……我当时多赚点钱就行,我太挥霍了。

辛德勒指着自己的汽车说:这辆车,可以换回十个人的生命,我要来干什么?他取出领针:这领针,两个人,黄金造的,两个人……他大声痛哭着,像个孩子一样,工人们上前去抱住辛德勒。

电影《弗兰兹》里,弗兰兹不愿参战,战争打响了,他面对敌人不开枪,甚至子弹都没有上膛。

他的父亲说:我们都在为杀死别人的孩子庆祝。

战争的胜利者不值得庆祝,战争更不应该发生。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战争这个东西,对于老百姓来说,终归会是灾难。在一场战争结束之后,不论是胜者还是负方,都必定会经历经年的阵痛。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圣经里有句话说:“你必坚固,无所惧怕。你必忘记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过去的水一样。你在世的日子,要比正午更明,虽有黑暗,仍像早晨。

黑暗已去,唯和平才得安宁。


作者简介:林之眉,皓然成长签约作者,推么推文化传媒签约作者。独行的诗人,痴迷的语者。写贴近灵魂的文字,给你力量,为你疗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