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墓葬在什么地方(葛亮一座小山河)

凭借长篇小说《朱雀》《北鸢》两度获得“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的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葛亮,是近几年文坛上的闪亮新星。他的首部散文集《小山河》甫一面世便引起世人关注。南京记忆、香港老街、明星电影、港大传说、美食行旅,更有家族流徙、个人遭际、写作契机的真挚记述。可以说,这是葛亮笔下日常和情感的缘起之书。

葛亮墓葬在什么地方(葛亮一座小山河)(1)

葛亮出生于南京的一个文人世家,其祖父葛康俞是著名艺术史学者。抗战期间,葛康俞凭记忆完成的专著《据几曾看》,至今仍被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者奉为圭臬。多年来,《据几曾看》摆在葛亮的案头。在写作前后,葛亮时不时会翻一翻。“不为别的,只是视之为习惯,作沉淀心智之道。上世纪四十年代,祖父在四川(今重庆)江津,完成了这部作品。其中经手著录藏品,1949年后,多转移台北故宫博物院。旧年赴台,见之甚觉亲切。祖父工楷自书,辅以绘事,阐发画理。见其文字,如见其人。及至当世,仍可以之为鉴,躬身诸己。世故人情,皆有温度。内有渊源,举重若轻。”葛亮感慨道,“祖父的时代,人大都纯粹,对人对己皆有责任感。这是时世大幸。投射至家庭的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深沉的君子之道。所谓家国,心脉相连。祖父为孩子取名,我大伯小名‘双七’,因生于抗战初期,‘七七事变’国难之日。而父亲则昵称‘拾子’,他诞在1945年,取《满江红》的词意,有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意思。取名是家庭内的细微事,得见时世的胸襟。写这本书,多半是有所牵挂,但亦不全是。或许眼前的时代是更好的,所以要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已经过的一些,便写下来。从旧的东西里,看出新的来;从新的东西里,看出旧的来,都是自以为有趣的事情。”这便是葛亮十年随笔集《小山河》的由来。

葛亮墓葬在什么地方(葛亮一座小山河)(2)

全书四辑,《人世》《人间》《行间》《光景》可合称为“人行世间的光景”,有个人的成长与行走轨迹、对于旧时代及人文掌故的追述、阅读写作的心得、观看电影的体会、观照生活的种种感悟。写故城南京、工作求学的香港文化风土,以一双少年的眼睛去观看久违的人与事,找寻生活里动人肺腑的人之常情。用葛亮自己的话来说,“这书中的内容,大约回归到了笔记最为原初的意义,有关于过往与观看。记的是一些时间的感受,也是对人与生活的印象。这些感触,用笔描摹下来,一笔一画,源自尊重。”比如《千禧·劝学》一文:“香港是一个岛,这岛上还有喧嚣与速度。港大是这岛上的另一个岛,是真正无车马喧的清静地。这里面的人,便也有了岛民的心态心无旁骛,适合读书做学问。在经历了一年的热闹之后,也是在这岛上,我无知觉间开始了写作。写过一个年轻大学教授的浮生六记,叫《无岸之河》。后来又写了一篇《物质生活》,大约是那时候的生活写照。写作之外,做的更多的事,似乎是看电影。看电影是写作和作论文间的句读。频繁密集,却似乎又无足轻重。港大图书馆,有很多的影碟。我便一边看,一边为一个报纸写电影专栏。写电影终究不是很过瘾的事。看完了基耶斯洛夫斯基、法斯宾德、大卫·林奇,终于被大岛渚的残酷任性搞坏了胃口,于是用希区柯克的推理片系列做调剂。看完了一部《鸟》,影评写完,意犹未尽,就又动笔写了一篇叫作《谜鸦》的小说。那以后,写下去,却多是关于自己家乡的城市,南京。”

葛亮墓葬在什么地方(葛亮一座小山河)(3)

《小山河》以一封信开启一段生命的行旅,一场时空的巡游。永远的“家城”南京,如今的“我城”香港,人生流转,伫立山河。书中记述人文掌故,昔日风雅;品评美食风尚,当下风流;回溯家族渊源,读书写作。比如《城池》中对南京的那份深入骨髓的眷念:“极偶然地,外地的朋友,指着一种牌子叫作‘南京’的香烟,向我询问烟壳上动物的图案。那是一头‘辟邪’,之于南京,是类似图腾的神兽。朋友被它敦厚而凌厉的神态吸引,兴奋地刨根问底。问答之下,我意识到,他的很多问题,是我从未设想过的。是因为惯常于此,出于一个本地人的笃定。我突然醒悟,所谓的熟悉,让我们失去了追问的借口,变得矜持与迟钝。而一个外来者,百无禁忌,却可以突围而入。于是,有了后来的寻找与走访,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原本以为熟识的地方收获出乎意料,因为偏离了预期的轨道。一些郑重的话题,在我的同乡与前辈们唇间,竟是十分轻盈与不着痛痒。他们带着玩笑与世故的口吻,臧否着发生于这城市的大事件与人物。偶然也会动情,却是因一些极小的事。这些事是无关于时代与变革的,隐然其中的,是人之常情。这大约才是城市的底里,看似与历史纠缠,欲走还留,却其实并不那么当回事,有些信马由缰。在靠近幕府街的旧宅子,一个老先生给我看了张照片。那照片用云锦包裹着,肃然间,打开了,暗沉的房间里头忽然就有了生气。上面是一对年轻人,在泛黄的背景上紧紧依偎。男的头发留着规矩的中分,身穿戴着毛领子的皮夹克,是老派的时髦,表情却明明是稚气的。女孩子更年轻,紧紧执着男子的手,疏淡的眉目将笑意包裹,终于又忍不住似的。他们的脸让我如释重负。始终需要心存感恩的,是这城市的赋予。”

葛亮墓葬在什么地方(葛亮一座小山河)(4)

在这部随笔集中,张爱玲、萧红、周瘦鹃、叶灵凤、张国荣、关锦鹏、贾樟柯……两岸三地,名人掌故,旧闻与新谈,道不尽的人世常情。在葛亮的叙述中,金句频出,睿智深刻。比如,“世故人情,皆有温度。内有渊源,举重若轻。”“或许眼前的时代是更好的,所以要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从旧的东西里,看出新的来;从新的东西里,看出旧的来,都是自以为有趣的事情。”“‘历史’与南京唇齿一样的关联,并非如此温情脉脉。在规整的时代长卷之下,隐埋着许多断裂与缝隙,或明或暗,若即若离。”“南京人是不大会投机的,说好听些,是以不变应万变。南京人对于时局的态度,多半是顺势而为。大势所趋或是大势已去,并非他们考虑的范畴。因为没什么心眼儿和计算,与世少争,所以又渐渐有了冲淡平和的作风。”“谈起香港这城市的春天,总有一些言未尽意。它没有突然而至的感觉,大约因为冬天的慈悲,留下些经年绿意。春天便从这陈旧的绿里层层叠叠地渗透出来。像是岁月的羽化,于不觉间将这城市点染。”“有的故事,不太能看到浓重的悲意,令人难过却相对持久。我想说,令人难过的并不是悲剧本身,而是人之常情。”“人生的过往与流徙,最终也会是一出戏。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世上最动人处,皆是人之常情。”

葛亮墓葬在什么地方(葛亮一座小山河)(5)

“没想到这位青年作家的文字如此老道,如此精美,如此不同凡响。全书语言所蕴含的诗意与美感,让我回到古代与近代典雅肃穆的文笔氛围中。倘若不是作者拥有特别文化底蕴与文学才华,是绝难写出这样脱俗的文字的。”在读了《小山河》后,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声音》一文中,葛亮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非出自本地,却身藏了城市的一种残存的秉性,与城市同声共气。然而他必然也凋落,带着无奈与些许的淡离开,犹如夕阳晚照。就是这样一些人,在缭绕的人间烟火中渐渐清晰。审视他们,虽非新鲜的经验,然而,回想之际,仍出自己意表。他们的人生,已是水落石出的格局。经年的快与痛,此时此刻,已成一波微澜。他们在我身边一一走过,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我愿意履践我的成长轨迹,用一双少年的眼睛去观看那些久违的人与事。目光所及,也许亲近纯净,也许籍然忧伤,又或者激荡不居,但总有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带着温存的底色,是叫人安慰的。他们是一些行走于边缘的英雄。‘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在这和音深处,慢慢浮现出一抹时代的轮廓。这轮廓的根本,叫作民间。”

葛亮墓葬在什么地方(葛亮一座小山河)(6)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充满了葛亮气息的书籍设计,进口纸锁线装帧,15幅作者亲选精美彩插,时光与记忆,细致入微,熨帖读者的心。丰富的周边,满足阅读之外的确幸与回味。终有一日,我们会发现何谓有容乃大,是身居自己造出的山川。曾经沧海,其心也安。(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