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被哈佛录取的孩子(贫民窟神童14岁上大学)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喧嚣尘上,穷人家的孩子不会有太大出息似乎已经成为社会上人们的固有印象。
然而,在当今社会,真的没有“寒门贵子”吗?我们普通人真的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了吗?
好在,蔡天西的出现给了我们一定的自信。
蔡天西被誉为“贫民窟神童”,是媒体口中最年轻的女副教授,她如一把火炬燃起了普通人成功的希望。
她的人生如一部传奇小说,两次跳级、4岁上小学,14岁上大学,22岁成为博士,2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0岁成为终身教授……
她一路高奏凯歌,用一副“烂牌”,打出了一个春天。那么,这位名为蔡天西的天才少女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从浙江温州一个普通家庭的小女孩到出国留学、又到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她经历了什么?她的背后又存在着什么成功的玄机奥秘呢?
天才少女的摇篮天才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还需要环境的潜移默化,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最为重要。
正可谓“譬如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一个天才正如未雕琢的玉,是坏玉还是好玉,这要取决于她的环境,而父母是孩子的直接环境。
那么蔡天西的父母到底是什么来历呢?她的父亲蔡笑晚和母亲谢小湘,尽管日子过得窘迫、贫寒,艰难,却是博学多识的医生。
而他们之所以沦落到和自己的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共同居住在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破旧房子。虽然贫困,但是蔡氏父母并未轻视知识,反而更加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蔡天西的五个哥哥,四个都读到了博士,剩下一个哥哥虽未如他们般耀眼,却也是知识渊博的存在。而这多亏了父母的耳目渲染,潜移默化。
别人家墙上挂些财神爷、全家福或者十字绣之类的,他们家墙上则会多出爱因斯坦、牛顿等著名科学家的画像,一来表达对著名科学家的尊重与追随,另一方面,无形中让家中几个孩子有了科学与知识的概念。
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很多,但别家的孩子未必有他们这样成绩斐然的成就,这就不得不提到蔡氏父母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兴趣为主。
当今社会,不缺乏重视教育的家长,“鸡娃”、“虎妈”、“熊爸”......这些名词的出现不就是形容对孩子教育重视、焦虑的家长吗?可他们未必有方法,有教育的策略。
绝大多数家长只是单纯地逼迫孩子学习,谴责孩子的不用心,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这让孩子的厌学情绪急剧高涨。
蔡笑晚和谢小湘是怎么做的呢?他们的做法只用四字来形容: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榜样,当“家长言传身教,思行立德”,孩子才能“学以致用,兼善天下” 。
一个喜欢打牌喝酒的父亲,他的儿子对打牌话术自然张嘴就来,一个喜欢阅读书籍的父母,他的孩子不一定喜欢读书,但也能就着几本书高谈论阔。
蔡氏父母把学习当成习以为常的事情,读书对他们来说就像每日都要吃饭喝水一样,一日不可少。这让几个孩子包括蔡天西从小就喜欢读相关的科学小知识、科学故事。
其次,对孩子要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兴趣,不要逼迫孩子做某件事情。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本能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启蒙中的天才的灵气。蔡笑晚是医学家庭,比起“博士”家庭,他更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位医生。
最初,他的设想是,让一个孩子继承他的衣钵,学习中医西学,成为一名医者仁心的大夫,这是他的愿望与期待。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五个儿子,一个女儿,没有一个人对行医治病有兴趣,他却自始至终没有给过孩子压力。
当蔡天西的四哥要去少林寺,他同意了;一年后,他不想待在少林寺,他也同意了。
当最小的女儿蔡天西对从医没有兴趣,这意味着最后的希望破灭,他也任蔡天西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学。
由此可见,他不是那种假意你可以,实际强迫你的家长,他是一个真正开明的家长与父亲,他会引导激发你的兴趣,但当你找到生命之所爱时,他也绝不会扼杀磨灭你的“兴趣”。
人的生命如蜉蝣微小,其终极意义在于为所爱之事的追寻探求之路。当心中所追求之事,痛苦、牺牲、苦难便如鸿毛之轻,从本质而言,兴趣才是贯彻人生的前进动力。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没出息,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多少灵气与兴趣磨灭在声声训斥与打压之下呢?
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言传身教,与孩子们一同学习?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尊重孩子意愿,即使孩子选择的道路并非你想要的道路,也依旧尽自己全力支持孩子呢?
少女的求学经历蔡天西有5个哥哥,这是多么一件幸福的事情啊,作为最小的、唯一的女儿,她从小就受尽父母、哥哥们的宠爱。
在她的童年时期,蔡天西最喜欢和自己的哥哥们玩耍,一个小女孩在哥哥们的身后跌跌撞撞跟着,比起父母带有权威性的身份,她更喜欢和哥哥们畅所欲言。
哥哥们对年幼的她影响十分大,从小,她就爱模仿着哥哥们的样子学习,从最初好奇,偷偷翻看哥哥们的资料、书籍。
到后来,如同一个小大人一样,她开始正经地向父母、哥哥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和家人们讨论,交流。这让小蔡天西还未上学,就比同龄的小孩更加聪慧、机灵。
蔡天西四岁时,上了幼儿园。可是她并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是在教一些小孩儿常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如何处理,但它不适合蔡天西。
蔡天西已经可以正常地阅读一些书籍,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仅仅一天下来,蔡天西就十分难受。
回家后,蔡天西向父母传达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商量了一番,决定让蔡天西去小学上学。从这一段事迹中,亦可窥见蔡天西的独立与思考能力。
人们常常以“小孩子懂什么”的借口忽视孩子的需求,因为孩子的弱小性而缺少对他们应有的尊重,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蔡天西年龄虽小,父母、兄长却都对她的疑惑有求必应,耐心讲解,并没有因为她小而不耐烦。
最终,蔡氏父母连夜向幼儿园和小学进行沟通,让小小的四岁女童坐在了小学的座椅上,她是那么的矮小和格格不入,却又那么的游刃有余。
年纪轻轻的蔡天西确实展现出和常人不一样的智商与能力。在她9岁,上五年级时,她参加了全市小学生的数学竞赛,并且取得了一等奖的佳绩。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父母的教导、兄长的熏陶,蔡天西实在有着一个聪慧机敏的脑袋,这些种种因素让她的未来更加璀璨。
在小学上完之后,蔡天西再一次跳级了——她直接上了初二。即使在初中,她也依旧名列前茅,成绩优异,她的跳级没有让她感到吃力、辛苦,她是那么的从容自信、游刃有余。
在初中部的学习过程中,各种竞赛、机会接踵而来。
在一次竞赛中,她被选入了中国科技大学预备班。
其实,当时学校举荐的并非蔡天西,但蔡天西的天赋是无法被掩盖的,当时负责选人的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徐主任一眼就挑中了她,给了这个努力聪慧的女孩一个机会。
在别人还在按照“初中——高中——大学”的顺序按部就班,蔡天西已经进入了大学,她早早地上了赛道,并且甩掉了那些挤高考的众多考生。
出国留学蔡天西18岁已经读完大学,若想有更深的造诣,唯一的选择便是出国留学。
那时候,出国者寥寥无几,可见出国留学并非易事,其中困难重重。然而这些困难不过是蔡天西求学路中连垫脚石都算不上的存在。
她向海外美国的18个大学投了申请信,18封信说明着蔡天西也怕自己选不上,心中揣揣。
这是她面临陌生领域的不自信。
但,哪个大学不会想要一个来自东方的、18岁的天才少女呢?
18封申请信全部得到许可,十八所大学包括麻省理工、布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争着要她,如果她向英国的帝国理工投去申请信,恐怕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也会收下她。
而蔡天西自然选择其中最好、最适合她的麻省理工大学,顺理成章步上了海外留学之路。
她在麻省理工大学就读的专业是数学系,数学系是一个及其吃天赋的学科,没有数学天赋的人是根本读不下去的,那些头疼的公式和难题足以让人彻夜难眠。
但,蔡天西不到两年就完成了数学系的要求,完成了毕业论文。年轻又聪明的她,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又艰难的工作,非那些延毕的学生所能及。
这时的她,才勉强到20岁。她不满足于于此,20左右的年轻人都有着一股冲劲和野心,1995年,她不仅向更加厉害的哈佛申请求学,还跨专业选择了生物统计学。
数学系,生物统计学系,这两者虽有共同之处,但学科壁垒也是相当厉害。但是蔡天西在转专业时虽面对很多困难,却从未放弃过。
这股毅力让她成功在哈佛大学就读了生物统计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哈佛研究生,而这时,她才20出头的年纪。
1999年,她22岁时,她已经完成了哈佛对博士的学术要求,完成过的重大课题甚至取得了奖项。
蔡天西22岁的简历,放到现在,也是吊打一帮人的存在,更何况在当时,那个对学术不够重视的年代?
一个出国留学没有几年,就读完本科、研究生、博士的人,在哪里都会受到众人的追捧。这时的蔡天西,只要她想,她就可以去任何她想去的学校、公司、研究所。
她不再是等着别人选中她的那个初中生,而是一个选择别人的胜利者。
之后的故事在蔡天西完成所有的求学任务后,她依旧孜孜不倦地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着、渴求着。她并未选择回国,国内并不能满足自己的学术需求。
哈佛对她的能力十分看重,而这时的蔡天西却偷偷地跑到了华盛顿大学当了生物系的教授,在华盛顿的生物研究院工作。
这样的一个人才,哈佛大学怎么甘心她就这样从自己的手心溜走?
于是,哈佛大学立马重金聘请蔡天西,开出比华盛顿大学更加优渥、丰厚的条件。蔡天西也因此选择回到哈佛,兜兜转转,最终在哈佛大学稳定下来,28岁,蔡天西正式成为哈佛的博士生导师。
蔡天西确实有强悍的学术研究能力,她并没有出现“伤仲永”的情况,在成为哈佛的教授之后,她潜心学术,坚持不懈。
当别人在28岁奋斗时,蔡天西已经坐在了成功的终点,在别人懵懂时,她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历程。
早熟、聪慧,这些是蔡天西的天赋与能力,但父母的教育、支持,哥哥们的悉心讲解,以及种种机遇与平台也不可缺少。这些所有的一切,才能造就出这样的“天才少女”。
这些条件,缺少一个,就造不出来第二个“蔡天西”,她是实打实的万里挑一的人才。
而这位万里挑一的人才也在她三十而已的年龄,正式被哈佛大学聘请为哈佛的终身教授,为家庭增光添彩。
蔡天西的故事告诉我们“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或许我们不如蔡天西有天赋,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天地。
生活,不过是忙着生,又或者忙着死。找到自己的兴趣志向,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又何尝不能成为自己道路上的“天才”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