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宇 罗永 倪太高(罗永甘宇倪太高)
中国纪检监察报 | 作者 韩亚栋 柴雅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甘宇 罗永 倪太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甘宇 罗永 倪太高
中国纪检监察报 | 作者 韩亚栋 柴雅欣
罗永、甘宇、倪太高……生命奇迹背后是一个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
凡人英雄
“泪目了,总是被中国人平凡而伟大的故事所感动”“这个故事中,有太多让人感动的人:没有放弃希望的救援队伍,一大早醒来就去找人的村民……”这两天,震后失联17天的水电站员工甘宇获救的消息,感动着方方面面的人们。
四川泸定地震发生后,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湾东河沿岸山体发生滑坡,形成堰塞湖,威胁下游装机6万千瓦的湾东水电站。危急时刻,水电站水工罗永没有迅速逃生,而是冲上约10层楼高的坝肩,打开泄洪闸。意识到发电机未关存在风险,他又和同事甘宇一起跑到厂房拉下电闸。两个举动,避免了河水漫过大坝冲毁村庄的灾难,挽救了下游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自己却被困失联。9月8日,罗永通过放烟雾获救;9月21日,失联17天的甘宇被雅安市石棉县跃进村村民倪太高找到。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救援频频上演。从政府的强力救援,到民间的互救他救,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
普通人做了非凡事,也创造了生命奇迹
9月21日,牵动人心的逆行水工甘宇终于被找到。
倪太高是在猛虎岗找到甘宇的。猛虎岗位于石棉县王岗坪乡跃进村,山下的湾东河是石棉县与泸定县的分界河。这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曾是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地方。
地震发生后,为安全起见,倪太高没有住在跃进村的家里。9月19日,一支救援队上山搜救甘宇,他恰巧回村喂羊,得知失联的甘宇可能在山上。
“山上我比较熟悉,就想着帮忙找一下。”为了方便找人,倪太高当晚住在了村里亲戚家。第二天,倪太高上山搜寻,但找了一圈没找到。9月21日早上6点多,倪太高起床后再次上山,7点多就听到疑似呼救的声音。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吼了几声,结果有回应。
林子里荆棘密布,一点路都没有,得绕着走。倪太高循着声音找去,终于在一个陡坡下看到了躺在树林里的甘宇。
难以想象高度近视却丢了眼镜的甘宇,在一片模糊的视野里,是如何在恶劣的山林野外坚持下来,等到一线生机的。
从9月5日被困到9月21日获救,足足17天,甘宇靠喝山泉水、吃野果子充饥,晚上无处避雨避寒,只有在树丛中过夜,他的鞋子和裤子已经烂了,裤子一直是湿的,全身有多处擦伤。
“当时一见到我,他就大哭了一场。”据倪太高描述,发现甘宇时,他身上衣服已经全部被刮烂了,多处受伤还在流血,讲话和行走没力气,全身都在颤颤发抖。甘宇的第一句话令他记忆犹新——“今天遇到好人了,不是你的话,命可能就没了”。
倪太高赶紧掏出自己带的奶和月饼,“我告诉他要慢慢吃,不敢让他一下子吃太多”。随后,倪太高给家里打去了电话,托家人带来一些衣物,并联系了当地政府。很快,村民和救援人员赶到现场。他们用枝丫自制了简易担架,抬着甘宇来到平缓处。当天下午,甘宇被直升机送医治疗。
目前,甘宇正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治疗。经初步诊断,甘宇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左下肢腓骨骨折,伴有严重感染,但好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医院将作进一步检查和针对性治疗。
“我天天关注着甘宇的消息,今天总算可以睡个好觉了”“救了人,自己也被救,真是太好啦!“向平凡英雄们致敬!”……甘宇获救后,暖心的好消息刷屏网络,网友纷纷点赞“好人遇见了好人!”
“希望他早点好起来。”倪太高一直关注着甘宇的情况,他说自己救人时并没有想太多,也不图什么回报。“我只知道,要当一个好人,多做好事。”
曾参与搜救甘宇的四川省雷波县蓝豹救援队队长邝文学说:“我们半专业人员准备充足在山上都过得艰难,甘宇只是普通职员,还高度近视,他能活下来真的是一个奇迹。”
奇迹不会从天而降,背后是从未放弃的全力搜救——
9月8日,被困75小时的罗永脱险后,为救援队画了详细的路线图,帮助他们尽快找到甘宇;
9月9日,救援力量继续营救甘宇,直升机等待了一天,因下雨未能起飞。石棉县救援力量徒步进山营救,也因塌方路断中止;
9月10日,成都和德阳两支消防救援队伍搭乘直升机飞赴指定地点开展搜救,救援队伍由十多名专业消防救援人员、当地向导和罗永组成;
9月11日,救援力量再次在周边展开搜救,未能找到甘宇,与此同时,多支民间救援队也在开展搜救……
坚毅顽强的甘宇、自发找人的村民、不放弃希望的亲人、全力搜救的各路救援队伍,在艰难时刻竭尽心力,共同创造了生命奇迹。
甘宇的母亲目前在医院陪护儿子,她说:“特别感谢他们帮我找到我的儿子,我现在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我的感受了”。
“罗永,甘宇,倪太高,都是在危难时刻不放弃他人、也不放弃自己的人。普通人做了非凡事,缔造了生命的奇迹。”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说。
不放弃任何一个生还机会,不耽误任何一点时间
甘宇失联后,官方搜救队、民间搜救队、家人、村民自觉进山,轮番上阵,17天都没有放弃。
“从被困到脱险,甘宇的命运,是各方合力救援灾区的一个缩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秦际明说。
时间回到2022年9月5日,面对猝不及防的6.8级地震,从中央到地方,从人民军队到消防队伍,从医护工作者到抢通人员,从党员先锋队到志愿者,来自四面八方的一支支救援队伍闻令而动、逆行出征。
与灾害抗争、同时间赛跑。震后6分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调集成都、德阳等7支消防队伍向灾区挺进;震后40分钟,四川省卫健委调度的国家级、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先遣队”出发;震后1小时40分,第一批救援车辆通过泸定收费站,四川全省高速公路开启抢险救援应急通道708条;震后3小时20分,甘孜州先期240名特警抵达震中开展应急救援;震后4小时40分,泸定县第一批重伤员转运至雅安市人民医院;震后5小时30分,震中磨西镇临时安置点亮起“第一盏灯”……余震不断、路断桥毁,挡不住救援力量星夜兼程的决心。从9月5日12时52分地震发生到当天下午18时,“橄榄绿”“藏青蓝”“消防橙”“天使白”“志愿红”等紧急集结的各类救援力量达6500余人,并迅速扩到1.3万人。
抗击灾难,抢救生命是首要任务。地震发生后,一场水陆空齐发力的生命大救援迅速展开,人们记住了这样的画面:在海螺沟景区近乎垂直的百米悬崖上,武警四川总队两名救援队员一前一后拱卫着一名幼童,攀岩向前;在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河上,滚落的山石呼啸砸入水中,与刚刚经过的救援冲锋舟擦肩而过;在得妥镇湾东村悬崖上空,西部战区空军某运输搜救团的直升机,以悬停吊救方式将被困人员接走……
生命至上,救治伤员不耽分秒。震后2分钟,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立即调派甘孜、雅安两支省级高原卫生应急救援队伍28名队员赶赴泸定县,40名队员赶赴石棉县、汉源县开展紧急医学救援;调度国家级、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99名医务人员驰援泸定震中。9月5日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转运伤员应急预案,连夜将8名伤员送到成都,组织包括重症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等专家在内的救治医疗组,对地震伤员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9月6日下午,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搭乘直升机前往石棉县王岗坪乡、草科乡救治转运伤员,转运途中立即展开对危重症伤员的紧急治疗。百公里之外,四川省多家三甲医院启动远程会诊,通过“最强大脑”的碰撞,为伤员提供精准救治方案。
避免新的人员伤亡,防范次生灾害至关重要。面对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无人机“侦察”回传灾情、搭建通信网络,遥感卫星“扫描”识别隐患……先进装备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为现场指挥调度、次生灾害排查提供强有力保障。
既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患难与共,又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勇毅前行。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得妥镇紫雅场村通信和交通中断,村里3个组与外界失去联系。村党支部书记张平连夜徒步翻过3座山,迅速组织村民自救。面对记者的镜头,42岁的张平有些害羞,一边叮嘱“不要露脸”,一边一瘸一拐地在山间念念有词:“每个人都要转移,一个都不能少。”
不放弃任何一个生还机会,不耽误任何一点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在从天而降的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坚强的责任和担当。
面对灾难,同舟共济的人间温暖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此次泸定地震,受灾严重的两个县——泸定县、石棉县,正是用鲜血写就“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英雄壮举的红色土地。时代在变,人民子弟兵不怕牺牲的血性没有变,消防队伍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没有变。
“当年那支英雄的部队又回来了!”这一幕让人感怀: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红花岗组6名受灾群众,在第77集团军某勤务支援旅官兵的搀扶下,登上了第一艘冲锋舟。地震发生后,该旅200名官兵从驻训地星夜疾驰赶赴灾区,连夜展开人员搜救、转移伤员任务。一批又一批,一船又一船,182名受困灾民被该旅官兵顺利转移到了安全地点,得到妥善安置。
“没有桥,我们的双手就是桥。”甘孜森林消防队员们翻山越岭徒步近3小时赶往磨西镇青冈坪村,途中遇到河流阻碍,队员们果断上山伐树,短短半小时内架起一座桥,将受灾群众安全转移。
“没有路,我们就是路。”雅安消防员转移石棉县跃进村村民,抬着70多岁的瘫痪老人遇到道路中断的山路,几名消防员立刻趴在山地上,形成一条生命通道。“再来一个人!”“我去!我去!”短短几秒,他们用身体建起一座“人桥”,让队友踩在肩背上,将老人成功转移。
灾难面前,唯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汇聚起战胜灾难的强大合力。地震发生后,无论是否身在灾区,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心系灾情,心系受灾同胞,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群众。
来自台北的游客李柔和母亲在震区附近的海螺沟景区遭遇地震,救援人员克服了路断、落石等重重危险,帮助李柔母女平安脱险。李柔被救援人员的精神深深感染,在自身安全脱险后立即投入志愿工作,主动参与分发物资、后勤消毒、清洁等救援服务。她的手机里存了很多消防救援人员舍身救人的照片。她说:“这些是我此次大陆行最珍贵的记忆。”
凡人微光,精神永存。守望相助,无私大爱。身在河南三门峡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她说,这次地震中,感动、照亮和震撼我们心灵的,不只是罗永的“一命换几百命,我必须做!”还有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当班值长徐博海的“只要我还在,就一定能接起电话。如果电话无人接听,那就是应急指挥中心和我都不在了。”以及“90后”挖掘机手王令、装载机手唐鑫在绝壁造路时的青春誓言“不可能不怕,但艺高人胆大。”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一次遇到灾害灾难,总会有一批凡人英雄挺身而出。他们身上所焕发出的平凡、朴实又光彩夺目的人性之美,坚强坚韧不抛弃不放弃的人格力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人间温暖,让我们在顺境中坚定,在逆境中振作,让我们觉得:人生珍贵,人类尊严,人格美好,人间值得!”王娟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抗震救灾中,无数人用拼搏奉献、精诚团结,书写了一段光荣历史,更汇聚成一股顶天立地的‘精气神’。”秦际明说:“地震震垮的是山峦,是房屋,它震不垮我们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精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