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是怎么存在的(小冰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岛)
最近上演的新电影《失控玩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个体未来是否会实现自我觉醒,随后形成与人类共存的社会?
我想大概很多人会和我的想法一样:这个看似遥远且不那么现实的场景,应该还没那么快到来。
直到我参加了小冰第九代的发布会。
在第九代人工智能小冰的发布会上,小冰团队发布了一款此前从未耳闻的产品:从社交的角度来说,它像是人工智能版“微信”,是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
但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款探讨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产品。人可以与各种人工智能个体群居共处,而通过这种人与AI之间的交互,双方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在这个与众不同的的“微信”里,和你聊天、在你朋友圈点赞的,以及在一个岛一样的环境里群居都是一个个的AI beings。
这个形态像岛一样的产品正是“小冰岛”。小冰团队称,小冰岛是人类用户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一个社交网络平台APP。在该平台中,AI being其实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个的人工智能个体,人类用户可以创造自己的岛,以及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个体,并形成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交网络。通过小冰框架技术,每个人工智能个体均是独一无二的,并相互协同,向人类用户提供完整的社交与内容体验。
小冰岛还会随交互进行不断迭代,它也是目前全球首个该类产品。但“小冰岛”绝不是一款游戏,小冰公司CEO李笛在发布会上强调,“这里没有NPC,而是AI beings。”
啥样的小冰岛?
据品玩了解,小冰岛目前已经上线公测。
小冰岛目前是小冰团队的第一方平台APP,初登小冰岛,你可以创作一座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岛屿,比如起名“布吉岛”,而且在属于自己的这个岛屿上,你还可以去创造在岛屿上和你一起生活的各种各样的AI beings,他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能力,他们会和你互动,也会主动提供给你各种各样的内容。
从岛屿的外形设计来看,它看起来更像是个某个乡村风格的牧场RPG游戏。
云彩飘过,视角从天空迅速下降到海边,山川河流,鸟语花香,还有不远处的海浪声......一切都在随着四季、时间、天气不断变化。
就很难想到这是一个社交APP。
在这个APP中,那些被创造的AI beings就以头像图标的形式行走在岛屿上的各个角落,根据能力的不同,他们有的在树下唱歌,有的读诗作画,甚至有的时候两个AI being在互相交流对话......你走近也可以旁听。
当然,这些不同的身份、性格、声音以及爱好所长都是由用户来定义的。当你不想和这些AI beings聊天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各忙各的。
但一旦你主动和他们打开“话匣子”,他们就会马上主动跟你聊上几句,比如喜欢读书的这位可能会问你“你平时爱看什么小说?”
喜欢读诗作画的那位也会主动发上一首小诗邀你共品。
走近听,一位AI being正在朗读《悲惨世界》。
你甚至可以把他们拉到一个群里开启群聊,当然你说“能不能夸夸我”后,他们也可能主动发起群聊组建一个夸夸群。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小冰团队其实一开始就瞄向的是EQ技术方向,所以你压根不用担心对话难以持续下去。
每个AI being拥有独立的性格,他们还会像人类一样发朋友圈。当然,在你更新朋友圈时第一时间他们也会点赞、互动。
为何要创造一个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冰是一场庞大的实验。”李笛在接受品玩采访时提到。
这场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出合适的途径,让人工智能可以很好的融入人类的世界。小冰团队认为,未来的世界,将是无数个AI beings与人类混居的世界。而这场实验的目的,可能就是在尝试让AI与人类感情连接,建立更稳固长久的信任纽带。
过去,为了让人类尝试与AI建立更紧密的联系,科学家们也确实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建立一个可以回答所有问题的人工智能系统—Q&A Bot(专家系统的语音机器人)。但Q&A Bot的问题在于,它本身是一种结果,而非是内容本身。
李笛称,“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后,我们反而发现最自然的声音其实是带有人类瑕疵的声音,因为这样的声音,我们的听感最为舒适。”
一个更好的AI系统,应该和消费者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小冰公司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与别人完全不一样的路。
过去几年,小冰在公布开放域对话、情感计算框架、全双工、超级自然语音等重要技术升级时,还被一些做Q&A Bot的同行说看不懂。但一年半到两年后,基本都得到了圈内的认同和追随,比如最著名的全双工语音,小冰团队2016年8月实现,2018年5月谷歌跟进发布,后被戳穿为“人工”智能后还在技术圈里成为段子。
小冰团队几代更新就是一直坚定围绕这些反而“不完美”的AI beings沉淀小冰背后的计算框架。
这个计算框架,迄今为止可以堪称复杂度最高的AI being系统。在这其中,它包括应用层、驱动层、信号调度、内容生成、交互层、搜索引擎、空间衔接以及AI being Instance等结构,简而言之,这是一个以NLP和情感计算框架为底层,融合多项功能应用的人工智能计算框架。
有意思的是,后来巨头们也纳过闷来,Google Meena和Facebook Blender的论文里也都是拿小冰框架做对标。
小冰公司产品副总裁彭爽称,每一位AI being背后都是由于小冰计算框架上已经具备的事件图谱,以及多模态的预训练技术成果,才造就了他们发朋友圈的能力,这些内容和真实世界的知识、信息热点,保持了同步。
而在这个计算框架中,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数据。
按照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最新的说法,更好的机器学习20%是算法,80%是优质数据。而小冰过去多年都是30%投入在算法,70%投入在数据。
“我们其实是在迭代一个系统,而这个迭代的数据丰富度也是最高的。”李笛举例称,在过去,人工智能进入智能音箱,其实产生了大量的一个人和一个AI之间的交互数据。“但其实几个人的对话,比如私聊,在群里,甚至是很多个AI和一个人的对话,本身产生的交互数据也是不一样的。”
换句话说,人是多样性的,那么与人类共居的人工智能也必须具备多样性的特性。在面对不同场合以及不同情景会有不同行为,按照这个理论,此前作为智能音箱的交互数据其实收集得再多,可能也是“无效数据”。
人工智能的多样性需要更多更好的数据,也必须创作一个空间让足够多的人使用,需要能让人直接感受和体验的独立AI产品。
而独立的AI产品,更像是小冰AI beings这样的封装形式。过去几年,小冰框架孵化的首个AI少女小冰,尝试验证了这一封装形式的正确性。
从人工智能少女小冰开始,小冰团队一直努力让不同AI也具备多样性。比如这次之前小冰已经尝试过创造了1700万个“虚拟男友”,这次以唱功著称的新声代小冰陌笙,也演唱了一曲周深升4 key版的《大鱼》,在小冰岛的万千“网红脸”中,小冰特意强调了一位操着山东口音的大哥在中国画艺术上的造诣。
与AI beings共存的前提
在小冰岛上,小冰也正在“分裂”成各式各样的AI beings。
只需用过往的数据累积迭代就创造了朗读《悲惨世界》的AI being,而更多不同风格的专属AI being也正在到来。李笛对品玩表示,除了自主设置,也可以通过将某个微博账号的公开数据导入,以实现生成某个真实的“虚拟人类”。
从技术指标上,除了语音自然度(Naturalness MOS)和平均舒适时长(Average Comfort Duration),小冰团队在本次也率先行业特别提出了多样性(Diversity)这个指标。
其中,“Project Chararu”项目的目标就是为帮助特定人类个体通过极小样本量,对其本人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与该名特定人类个体一致的语言与声音风格。该项目去年通过2000个对话样本,达到3.89分的风格一致性得分(对照该名人类个体本人得分为4.33分)。今年,已实现仅用200个对话样本达到4.19分,非常接近人类本人。该项目已实现产品化,将于今年内首先在日本上线。
小冰团队认为,多样性不是单一维度、单一层面的多样性,而是从技术、封装,再到场景和体验的全面多样性,比如AI语音的评价指标、AI Beings的人设、生物学、生理、技能、职业等。以计算机语音为例,评价指标从早年间的识别准确率(SR),演进到前几年的自然度(MOS),现在开始更重要的是多样性(Diversity)。产品上,这次发布的一系列AI Beings,除了1700万个普通的虚拟恋人,还有多个超级虚拟人类,比如华智冰、夏语冰、MERROR、陌笙、山东大哥等,都是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不同偏好。
“我们自己也没有完全讲清楚小冰到底是什么,也在不断摸索。”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真实的物理世界中,或许不会有《失控玩家》中那样的人工智能觉醒。
但小冰对未来有这样一个判断:未来这个世界,人工智能的数量远远超过人类的数量,未来这些人工智能在设计、实现、维护、管理,一定会有需求呼唤着框架出现。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框架有且仅有一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