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之后有哪些人发生了改变(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疯)
在我们的课本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一个叫做范进的读书人,也许是脑袋不开窍的原因,参加科举多年依然没有太大的进展,就这样不知不觉到了中年。
可是突然有一天,范进却被宣布高中举人,兴奋的范进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中举人的快乐,就因为兴奋过度,暴毙而亡,这件事一度成为很多人学生时代的笑料,可仔细的学习过历史后才知道,当年范进的遭遇一点都不夸张。
科举的难度要想知道范进中举的真实状况,需要从中举的难度来判断,有的人说古代读书人少,所以古代的科举要比现代的高考简单,可事实上,古代科举的难度是超出现代人想象的。
现代高考虽然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依然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被录取,即使将范围缩小,仅考虑211等知名高校,每年的总录取人数也超过了50万,但科举不同,如果将高考等同于殿试的话,每年的录取人数不超过一百人。
而且古代的科举并不会分数制,不会因为每年的考生与题目难度去改变录取分数,古代的科举是排名制,每次科举,永远按照名词高低进行录取,不管今年有多少人,录取的只有那么几个人,非常的残酷。
对于现代考生来说,古代科举最可怕的一点并不是题目的难度,科举最大的难度在于年龄,科举是不限制年龄的,这是和现代高考最大的不同。
现阶段,高考基本上是不允许复习生出现的,但是在若干年前,高考中的复习生有着非常高的分量,每年的录取人尤其是知名高校中的录取人数,复习生占比非常高,如果不是天资卓绝的应届生,甚至连二本都考不上。
但现代考生所面对的,不过是复习一年或者两年的高考生,复习时间超过三年的高考生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但在古代科举中,考科举几十年的大有人在,民间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参加科举,很多你没接触过过的书籍,人家已经背的滚瓜烂熟。
说完了人数上的差距,接下来就是天资上的差距,现代高考生所面对的,仅仅是分数而已,不管你身边有多少学霸、大神,和你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层次竞争,但是在古代,所有人都在同一个高度竞争。
这就意味着在参加科举的时候,你的身边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各个地区的学霸,如果你学习能力很强,来到了京城参加科举的的最后一步,那么恭喜你,你将面的全国最优秀的学子,你的身边全部都是各省的高考状元、竞赛金牌得主,其中的压力可见一斑。
科举的价值
科举的难度之高,是现代人很难想象的,很多学子终其一生,也只能获得一个举人而已,那么天下学子为何会拼了命地参加科举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改变命运。
在现代社会,人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即使你见到了国家主席,你也可以亲切地打招呼,不管你遇到了什么事,都可以等待最公平的法律,但在古代,人和人的地位简直天差地别。
地方上的县令,官居七品,从古代的官职阶梯来看并不是一个多大的官职,但是到了民间,却有了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父母官”,这个父母官可不是为民当家做主的意思,而是县令在地方上,就像土皇帝一样拥有无上的权威。
普通人见到县令,不但需要下跪,还需要改变自己的称谓,很多县令喜欢平民称呼自己为“老爷”,这就是地位和身份上的差距,那么这种地位上的差距可以改变吗,当然可以,这就是科举的意义。
虽然大部分的学子都无法成为状元,但是通过不同阶段的考试,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在通过最基础的乡试之后,即使你无法再进一步,也会获得一个特殊的身份:秀才。
也许在一些影视剧中,秀才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称谓,但在古代,秀才的魅力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市级高考状元能够相比的,秀才已经和平民有了很大的差距,第一点就是不需要再向县令下跪了,仅仅这一点,就让人心驰神往。
不仅如此,成为秀才后,也打开了新的人生职业选择,秀才不再需要参加农业劳作,本人也可以不再纳税,这时,很多人会给他抛来橄榄枝。
一些大户人家会邀请他开办私塾,当地县令如果缺人,会邀请他成为师爷,这时的他不仅收入超过了原来的好几倍,整个人也可以开始享受,别人向他下跪的爽快感。
而这仅仅是一个秀才,范进中的,可是举人。
范进中举秀才之上,才是举人,秀才本身只是一个称谓,如果没有很好的本事,日子也很凄苦,所谓穷酸秀才就是这个道理,但举人不同,成为举人后,身份会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举人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在书中,虽然范进刚中举人的时候因为母亲守孝,没有第一时间去做官,但他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人物,当地的各种土豪乡绅,不要钱一样送给他房子,送他轿子,就差直接送钱了。
当年那位看不起他的岳父,现在想要巴结他,都挤不进去范进的家门,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而根据原书中记载,在守孝结束后,范进再次参加科举,一举考中了进士,并被直接任命为山东学道,这个官职相当于山东省教育厅的厅长,妥妥的正厅级干部,这种一飞冲天的感觉,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平稳自己的内心。
考中进士时的范进,已经到了60岁高龄,人生前60年,范进因为没有高中受尽了白眼和委屈,如今一朝得道,内心定然十分的愉悦,但因为他年事已高,血压上升,才会酿成如此结局。
范进中举,并不是因为他心理素质不好,而是因为古代的借机壁垒太过于严苛,一个平民想要当官,简直难上加难,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在影视剧中,穷人家的孩子挑灯夜读,科举高中的例子不是没有,但在历史长河中,还是过于少见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