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一回等个林妹妹(玫瑰送别林妹妹)
中新社上海8月10日电 题:玫瑰送别“林妹妹”:从此千里共婵娟
作者 王笈
8月10日上海龙华殡仪馆,戏迷王老太太手举上世纪购入的越剧《红楼梦》磁带,眼眶泛红,守候在追悼厅外。“我十几岁就开始听王文娟先生的戏了,特别喜欢她,她唱的《红楼梦》《追鱼》(磁带)我都有。听说先生去世了,我真的很伤心,把家里的磁带都找了出来,放了一整天。”
戏迷与王文娟的经典形象合影。 张亨伟 摄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8月6日凌晨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作为越剧旦角艺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艺术家,王文娟一生创作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追鱼》中的鲤鱼精等200多个艺术形象,主演过的诸多剧目被视为中国戏曲宝库的艺术瑰宝。由她创立的越剧“王派”艺术委婉典雅、朴实醇厚,为越剧表演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质。
“王文娟老师不仅是一个越剧流派的带头人,她对整个越剧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告诉中新社记者,老师为人谦和、风趣温柔,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越剧艺术的传承者,她是戏曲工作者行走未来的“指明灯”。“记得我在越剧院看戏的时候,老师坐在我边上总会问我:你觉得这些青年演员演得好不好?老师一直非常关心、鼓励我们这些后辈,她的故事和魅力永存于世。”
1926年12月,王文娟出生于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县,从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12岁乘船来到上海,拜表姐竺素娥为师,入了梨园行,先学小生,后改花旦;从“六肩旦”飞升至“头肩旦”,王文娟花了约六七年时间,不断向姚水娟等当时的越剧名旦学习,积累了大量剧目;其后几十年间,王文娟创立的“王派”艺术柔中见刚、刚柔相济,在越剧诸多旦角流派中独树一帜。
在圈内人士看来,王文娟的艺术之路,见证了中国越剧半个多世纪由兴到盛、由盛至衰、又重新振兴的曲折历程。上世纪60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已然成为中国越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让王文娟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林妹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段宝黛初会时的经典对唱,让越剧唱段像流行歌曲般在观众间传唱开来。
“老师浑身都充满着对越剧艺术的爱,越剧是她的全部。”王文娟的爱徒、著名越剧演员王志萍动容说道,去年9月,老师花了几个小时写下了“王派艺术薪火相传”8个字赠与学生;今年6月,老师在病中还一直关注着自己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谱曲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早日与观众见面。
“记得那天,我让我的学生第一时间把《蝶恋花·答李淑一》初稿送到医院,让老师听一听自己创作的曲子。把手机放在她的耳边时,昏迷中的老师突然睁开双眼,眼角都是泪水,嘴巴跟着曲子在动——她想唱!那一刻,我想老师应该是非常欣慰的,艺术是她的生命。她一直走在艺术创作的路上,即便是在医院里,依然坚持着自己一贯的为人处世、对王派弟子的期许、对越剧未来发展的担忧和关心。”王志萍说。
当日,一方别致的“千里共婵娟”花圈分外醒目,寄托着全体王派弟子的哀思之情与浓浓心意。“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能成为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幸福。”王派弟子单仰萍哽咽着告诉中新社记者,传承好恩师的艺术和品德,是所有王派弟子的责任,“我也会尽我所能,为了王派、为了老师、为了所有喜欢她的观众,献上我对艺术的一份爱,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数十载岁月如白驹过隙,当年那个初到满目繁华的上海滩、被剧场灯光和攒动人头弄得不知所措的女孩,如今承载着众人的爱、不舍与敬意离开人世——“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回归天上了”。
追悼厅内,上海各界人士手持玫瑰,送别一代越剧大师。(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