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成语故事30个(国学成语故事番外篇)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春秋是一个因遥远而神秘的时代。

首先,从有限的史书记载看,那时候的人言行气质与现代人大相径庭,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格格不入。

其次,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由于当时书写、印刷和储存条件有限而语焉不详,从而平添了几许神秘感。

今天要讲的就是几则神秘事件,借鉴《聊斋志异》的命名方式,这里称之为春秋志异。

(一)世上究竟有没有龙?

炎黄子孙号称龙的传人,那么世上究竟有没有龙呢?笔者不作判断,而是复述一些历史记载,结论交给读者朋友们。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传》: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於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於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

《左传•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荣焉。子产弗许。

《礼•礼运》:“鳞凤鱼龙,谓之四灵”。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魏纪》记载,公元233年,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某居民家的井中发现了一条青龙,皇帝曹叡亲自前往观赏,并将年号从太和七年改为青龙元年。

《资治通鉴•晋纪》:公元284年,都城洛阳发现武器库的井中出现了两条青龙。晋武帝司马炎闻讯亲临观赏。

此外,《资治通鉴》中还有南北朝时期,有两条龙在山上打架,打掉了龙角的记载。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30个(国学成语故事番外篇)(1)

(二)所谓的“神”究竟怎么回事?

世间是否有“神仙”?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神仙根本是想象和虚构出来的东西。

但有意思的是,春秋时期许多有关于“神”的记载。

比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传》记载说,公元前662年秋七月,“有神降于莘”,且一呆就是六个月。

莘,虢国地名,在今河南陕县。

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莫名惊诧,比接到了皇帝的圣旨还激动。

虢国国君更是激动地彻夜不眠,特地派出祝应、宗区和史嚣去祭祀神,请求神赐给土地。

俗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神也不能免俗,于是答应了。

天子周惠王听说了这件事,心里痒痒的,但碍于身份,加上财力有限,无法亲眼一睹“神”之风采,就问内史过“这究竟是什么回事”。

内史过说:“国家将要兴盛或者将要灭亡,都会有神降临。这种事情,在虞、夏、商、周时期都有发生过。这是因为即将到来的变动引起了‘神’的不安,他要亲自看个究竟。”

据《左传》和《国语》记载,在周王的安排下,内史过等人赶到虢国祭祀了“神”,但没有请求赐福。

还有,内史过还预言,虢君德行败坏而祈求神灵赐福,只会加速灭亡,灭亡时间在五年之内。

果然,公元前658年,晋国攻取虢国(详见国学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点评:从《国语•周语》记载的内史过回答周惠王这是什么神时,说大概是“丹朱附于身”来看,所谓的神应该是自称“神灵附体”的巫师之类的人物。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30个(国学成语故事番外篇)(2)

(三)山东大地曾有“巨人族”

众所周知,在中外传说中都有关于“巨人国”的记载。除了英人小说《格列夫游记》外,中国奇书《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某地有“大人国”,说这里的人身体极其高大,坐在地上就能把巨木削成大船。

除传说外,也有见于正史的巨人,其中之一就在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

其一,据《国语•鲁语》记载,当年吴国攻打越国,在越国都城会稽,发现了几块大的可怕的骨头,一节就可以装满车厢。

吴国上下震动,特地派出专使到鲁国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这应该是防风氏的骨头。当年大禹治水在会稽山聚集群神,防风氏迟到,被大禹杀死,一根骨头就可以装满一节车厢。

孔子同时指出,防风氏的后人繁衍到周朝后,被称为长狄人。

关于长狄,《谷梁传•文公十一年》中记载,公元前616年冬十月甲午日,叔孙得臣在咸地打败了长狄人侨如。

狄国中有弟兄三人,“佚宕中国,瓦石不能害”。换句话说,三兄弟在中土打遍天下无敌手,普通的石头瓦块打在身上就像挠痒痒。

叔孙得臣是神射手,专射侨如的眼睛,侨如倒在地上,“身横九亩”。叔孙得臣命人砍下他的头用车拉着,眉毛伸到了车的横杆上。(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

关于这一事件,《左传》中记载说,抓获长狄侨如后,富父终甥用一条长六尺六寸的长戈割开侨如的喉咙杀了他,把他的脑袋埋在鲁国的子驹之门。

《春秋左传正义》解释说,因为这家伙的头实在太大,怕后人见了奇怪,所以史书特地进行了详细记载。

对于这一事件,《春秋公羊传》记载说,侨如弟兄三人,分别去了齐国、鲁国、晋国。按说这些人没有资格写进史书,为什么写了呢,“大之也”,“大之何以书,记异也”。

换句话说,这些家伙的个头实在太大了,见多识广的史官们都觉得怪异,所以写进了史书。

结合上面的几本书,我们可以大体还原长狄人侨如的死亡经过:

神箭手叔孙得臣射中了侨如的眼睛,使之丧失进攻能力。站在战车上的富父终甥趁机用一条长六尺六寸的戈戳破侨如的喉咙杀死了他。

换句话说,富父终甥高度 六尺六寸的戈≈侨如的身高。

高,高,实在是高!

据说,长狄人不仅个头高,寿命也长,活个百把岁不是问题。《春秋左传正义》说长狄“长且寿,有异于人。”

问题是这么天赋异禀的种族,唯一的爱好就是打打杀杀,给邻国造成了极大困扰,最终被群殴而亡国灭种。

但《史记》记载说:“秦时大人见于临洮”,看来有“漏网之鱼”。

国学经典欣赏: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问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国语•鲁语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