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怎么没有茶馆了 这样的茶馆
《茶馆》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1982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文化还是工业,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处境。这个时候,将老舍的《茶馆》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其中的含义昭然若揭。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北京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为故事背景,根据这个茶馆历经的40年风雨,以及茶馆中的茶客40年的生活变迁,讲述了个体在时代中的无望和挣扎。
影片以戊戌变法为故事的开端,此时大清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在这个写着“莫谈国事”的茶馆里,却昭示着这个帝国的命运走向。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裕泰茶馆除了是民众休闲喝茶的地方,也更像是一个实体的网络论坛,这里的各色人等,针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抒己见。这部不算很长的电影,几乎是在一个场景里完成的,根据裕泰茶馆几个时代里不同的风貌,向观众展现了时代变迁之下,个体们生存状态的挣扎。
老舍先生的作品是冷峻的,他的笔锋貌似社会的手术刀一样,切入的不仅仅是肉眼所及的真相,还有灵魂和文化深处的阴暗。诸如影片中庞太监要买乡下丫头做老婆的桥段里,寥寥几笔,便将社会的腐败和民众的无知,以及先进人生所面临的艰难困境,展露无疑。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桥段里饰演人贩子刘麻子的老戏骨英若诚,他不仅仅是一名演员,同时他还是一名翻译家,就在1979年这部影片创作的前夕,他还将《茶馆》翻译成英文版本。
如果说老舍先生赋予了《茶馆》深刻的历史使命,以及悲悯的灵魂,那么英若诚、蓝天野、于是之这些老戏骨 ,则在银幕上赋予了这些人物鲜活的面孔。在这个老式的茶馆里,一群市井人物,本应该不问世事,享受着当下社会中最平凡的幸福。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无论是茶馆圆滑的老板王掌柜,还是满清的贵族常四爷,亦或是本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他们都因为不同的社会角色,而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里。就连乡下卖女儿的老农民康六,他们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而这些无辜者的悲惨命运,需要谁来为他们负责呢?老舍先生和这部影片都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影片中的一个场景却足以点燃观众的思潮。当影片中一个老妇要去卖女儿的时候,正巧遇到了前来茶馆催租的秦二爷,这个茶馆只是这个财主亿万家产中的一部分。在看到老妇带着女儿前来乞讨时,这位财主下意识地先摸了一下衣兜,随后却恶狠狠的要求茶馆的掌柜把这对母女赶出去。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兜里没有钱,而是他意识到了眼前的这个社会悲剧,已经不能够仅仅靠几个铜板所改变。
此时的秦二爷早已经意识到了实业救国的必要性,他对这对母女恶狠狠的态度,是他救亡图存的民族信心的表现。一个人坏了可以教育,一个时代坏了该如何应对呢?像这个老茶馆里的茶客一样,他们都只是一个个,置身于时代里随波逐流的棋子。刘麻子这样的人贩子,唐铁嘴这样的大烟迷,以及二德子这样的时代打手,还有宋德子、吴祥子,他们在社会的大潮里,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不去管时代的潮起潮落,民族的兴衰存亡。
而茶馆的掌柜子又得罪了谁呢?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时代要怎么样,他都懂得趋于奉承。清朝的时候听满清的,民国的时候又好好地改良,但是奋斗了三辈子几十年,最后也落不得一个好下场。承认这样的结局是老舍先生的有意为之,他冷峻凛冽的笔锋,即使被银幕上的光影修饰之后,仍然难掩他对当时时代深度的嘲讽。
民众们期盼着社会每一次的变革都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活力,但是殊不知社会的动荡中,那些真正的顺民,却最后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影片和小说的巧妙之处在于以点带面,诸如人贩子刘麻子的结局,这个人物拐卖妇女固然可恶,但是他最后成为刀下的冤死鬼时,除了让观众感受到丝丝的快意,更多的还是一种个体生命相对于时代大潮时的卑贱。
刘麻子本身靠拐卖妇女生活,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刘麻子的行为已经不再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又因为时代的背景,刘麻子的生意却做得如鱼得水。不过刘麻子的问题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吗?如刘麻子所说,没有他的存在,那些农村卖女儿的老汉,都找不到买家。没有刘麻子的存在,难道就不会有张麻子、李麻子。这些人与刘麻子最大的区别,也无非是可以少坑害老农民几个钱而已。但是老汉卖女儿的行为,却不是因为有刘麻子而存在。
刘麻子是死了,而且是死在了军阀的大刀之下,但是这个拐卖妇女的恶人,却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个一生作恶多端的人贩子,最后却因为莫须有的逃兵罪而被就地正法,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一个时代系统性的失控,恶人没有遭到应有的恶报,法律的准绳,道德的标杆,都被人欲和金钱所取代。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最不幸的生活莫过于此。
而更为不幸的问题在于,终其一生,这些善良的民众,都没有搞懂社会中弱肉强食的法则。他们善良的认为光明总会到来,就像单纯的作家老舍一样,就像影片中的演员英若诚一样,他们期盼着,甚至是召唤着时代的更迭,但是他们却无法一次次的承受,时代巨变过程中的阵痛。
影片结尾时茶馆的老板王掌柜揭示了自己的心声,做了一生的顺民,到头来仍然落得一个无家可归的下场。而那个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最终一辈子的家业也成了逆产。《茶馆》这部不朽的名著,用一种切肤之痛,让观众和读者感受到时代撕扯之下,普通民众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挣扎。而这样的作品如今却越来越少了,我们也的确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了,在这样的时代里,我应该乐得做一个“顺民”了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