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十四五规划(数说三明巨变一起来看)
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
三明是一座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缔造的新兴工业城市,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百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红色三明、工业三明、
绿色三明、文明三明,
是三明的四张特色城市名片。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今天,
我们用统计数据,
一起“数”说三明。
新兴的工业城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明仅有手工 作坊92家。195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十 万建设大军,汇集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建 设福建省重工业基地——三明。
工业体系逐步完善
1952 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仅为 0.09亿元,分别于1965年、1979年、1993 年、2009 年突破亿元、十亿、百亿、千亿 大关。1952年工业增加值0.05亿元,分 别于1970年、1986年、2004年、2018年突 破亿元、十亿、百亿、千亿大关,2020 年 达1022.10 亿元,年均增长13.8%。其中 1978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是 1951 年的 61.5倍,年均增长16.5%。
农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1979年至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 增长117.7倍,年均增长12.7%。经过几 十年的发展,三明市形成了林产、机械、 纺织、冶金四大优势产业,稀土、氟新材 料、石墨(烯)、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 产业。2020 年,林产、机械、纺织、冶金 等四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合计超过全 市规模工业总量的一半,占比 53.7%。 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1%,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高技术、高端装备领域等高新技术 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202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 工 业 比 重 由 2013 年 的 9.7% 提 高 至 15.5%;近 5 年年均增长 8.7%,增速高于 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 1.4 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 由2013年的1.9%提高至4.3%;近5年年 均增长 16.6%,增速高于全市规模工业 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 如今,三明持续夯实产业基础、社会 基础和人才基础,三明人民艰苦创业的 优良传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助 推三明老工业基地“老树发新枝”。
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1952 年,三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 仅 1.03 亿 元 ,分 别 于 1980年、1994年和2011年突破 十亿、百亿和千亿大关,2020 年达2702.19亿元,扣除价格因 素,比1952年增长398倍,年均 增长9.2%。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 明显提速,1979 年至 2018 年 三 明 生 产 总 值 年 均 增 长 11.0%,高于1952年至1978年 年均增速 4.2 个百分点。党的 十八大以来,三明积极贯彻新 发展理念,由高速增长阶段转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 年 至 2020 年 GDP 年 均 增 速 8.5%。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全市常住人口由 1952 年 93.89 万人增至 2020 年 248.65 万人。人均 GDP 显著提高, 1952 年仅 112 元,分别于 1985 年、2002 年突破千元、万元大关 ,2020 年 达 108304 元 ,是 1952年的967倍。
1952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 1066 万元,分别于 1972 年、 1995 年、2011 年突破亿元、十亿 和 百 亿 大 关 ,2020 年 达 170.15 亿元,是 1952 年的 1596 倍,年均增长 11.5%。财力的增加为全市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2年仅为105元,分别于1986年、2005年突破千元、万元,2020 年达 39259 元,是 1952年的374倍,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2年仅为 56 元,分别于 1971 年、1992 年、 2013 年突破百元、千元、万元,2020 年达 19533 元,是 1952 年的 349 倍,年均增长9.0%。
改革开放 40 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1979 年至 2020 年城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年 均 增 长 1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3.0%,分别比改革开放前 26 年(1953 年至 1978 年)年均增幅提高 6.1 个百分点、10.2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 1983 年的 58.9%、64.4%下降为 35.4%、 36.0%,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意味着居民用于“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收入增加,标志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前,三明曾是“路隘 林深苔滑”,交通闭塞。1950 年全市 仅有公路 417 公里,绝大多数乡镇不 通公路,出门全靠步行。1954年动工 兴建鹰厦铁路,1957年竣工通车,是 进出三明的唯一铁路通道,1958 至 2012 年,三明铁路营业里程均为 235 公里。
进入21世纪,三明基础设施加快 建设,路网日趋完善,至 2020 年底,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 15406 公里,其 中高速公路 756 公里,长深、福银、 泉南、厦沙、建泰、漳永、莆炎 (部 分) 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铁路营业 里程591公里,其中高铁356公里,南 龙、向莆快速铁路建成通车。
2016 年 3 月 7 日,三明沙县机场 通航。目前,机场共有海南航空、吉 祥航空、华夏航空、福州航空、厦门 航空、春秋航空等 6 家航空公司执 飞,已开通上海、深圳、重庆、北 京、广州、海口、南京、揭阳、青 岛、郑州、舟山等 11 个城市航班; 2020 年航空客运量达 24.97 万人,货 运量0.04万吨。三明实现了“城市有 机场、市域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 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区域性综合 交通枢纽初步形成。
三明是中国最绿省份最绿城市之 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73%,负氧 离子含量是全国的3.4倍,空气、水、 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人均公园绿 地面积由2001年的6.12平方米增加到 2020年的15.61平方米。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骆志雄 通讯员 廖加泽 危月花
新媒体编辑:罗雅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