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心酸写下一诗(杜甫到隐者家做客)

写古诗如何用典?

据《西清诗话》记载,杜甫曾说过,“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意思是说,写诗用典,表面要不露痕迹,但内在又含有更深的意思。

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讲,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却有四句用典,句句都有深意。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25岁的杜甫漫游齐赵时,在兖州结识了好友张氏(据说是“竹溪六逸”之一的张叔明),杜甫为张氏写了两首诗,前一首是两人初识时所作,而这一首是两人熟识后所作。

这首诗描写了从留客到送客的整个过程,写得非常有趣,我们来仔细读。

杜甫心酸写下一诗(杜甫到隐者家做客)(1)

隐居

一、张氏留客

  • 1、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之子,指张氏。

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经常与张氏见面,聊到晚上兴致未衰,他便邀请我留下吃饭。

这两句交代了张氏留客的背景。

“时相见”,表明两人经常见面,为尾联做铺垫。

“晚兴”,表明两人很谈得来,这两个字引出了下文。

两个人感情究竟有多深呢?我们继续读颔联。

二、张氏很热情

  • 2、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霁潭,雨过天晴后的水潭。

鳣,鲟鱼。

发发,象声词,这里指鱼跃声。

呦呦,鹿鸣声。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雨过天晴后的水潭中,鳣鱼游跃,弄出“发发”的响声;春天的草野间,传来“呦呦”的鹿鸣声。

杜甫心酸写下一诗(杜甫到隐者家做客)(2)

鲟鱼

这两句表面是在写景,以动写静,描写了张氏隐居处的幽静环境。

其实都含有典故。

先看“鳣发发”,典故出自《诗经.卫风》:“鳣鲔发发。”

在《诗经》中,作者通过侧面描写鳣鲔游跃时发出欢快的声音,来赞美齐庄公的女儿庄姜的容貌之美。

那么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您看,首联写张氏留诗人做客,颔联紧接着写鳣鱼欢快地跳出水面,侧面烘托出了张氏的热情以及两人的欢快之情。

再看“鹿呦呦”,典故出自《诗经》:“呦呦鹿鸣。”

在《诗经》中,作者通过“呦呦鹿鸣”起兴,表达了主人宴请宾客时的热情。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同样表达出张氏宴请诗人的热情。

您看,不管是“鳣发发”还是“鹿呦呦”,我们都可以理解成是诗人的所见所闻,因为这两种事物都非常契合张氏隐居的环境;而这两种事物又与典故中含有的感情相关联。只要找到了眼前事物与典故中事物的共同点,诗人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感情,这是暗用典故的妙处。

而比“暗用典故”更巧妙的是“化用典故”,我们继续读颈联。

杜甫心酸写下一诗(杜甫到隐者家做客)(3)

麋鹿

三、诗人也不客气

  • 3、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杜酒,指杜康酒。

张梨,指张公梨。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杜康酒,偏偏劳您来劝我;张公梨,不必向外寻求。

这两句写得非常有意思,我们先看典故。

“杜酒”,典故出自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当然诗人不是拿杜康酒来解忧,而是通过典故来描写杜康酒的美好,侧面烘托张氏对诗人的热情。

“张梨”,典故出自潘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也是描写梨的美好,侧面烘托张氏对诗人的热情。

但是,这两句仍然只是在写张氏对诗人的热情吗?

不,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典故。

您看,诗人姓杜,张氏姓张,杜酒就成了诗人自家的酒,把张公梨就成了张氏自家的梨。

既然杜酒是我杜甫自家的酒,为什么要偏偏要劳烦你来劝我酒呢?言外之意就是:这是我自家的酒,你就不要劝了,我自己倒。

既然是张梨是你张氏自家的梨,那就不需要向外人买了。言外之意就是:这是你自家的梨,那我就不客气了,随意吃也不用担心买不到。

您看,这两句像不像是醉话?不用张氏倒酒,还随意吃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虽然是在做客但一点也不客气的醉酒情态。

这就很有意思了,你去别人家做客,会喝醉成这样吗?会说出这么不客气的话吗?一般情况肯定不会。但是如果是哥们呢,关系特别好的那种,哪里还顾得上客套。

诗人是文人,如果两人的关系不是特别好,他也不会这么放肆。所以您看,这两句虽然只是描写诗人的醉话,但从侧面表达出两个人的感情很深。

那么两人分别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我们继续读尾联。

杜甫心酸写下一诗(杜甫到隐者家做客)(4)

四、喝醉已成常态

  • 4、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但是每次喝醉回去,也一点不发愁。

这两句也很有意思。

既然山路艰险,那么诗人喝醉了才回去应该会发愁呀,为什么会“无愁”呢?

这有很多种说法,我比较认可的是:前一句是张氏的关心,后一句是诗人的回答。

张氏送别诗人时说:前村山路艰险,回去的路上要注意啊。

诗人回答:你放心,我每次喝醉了回去,一点事都没有。

这里的“每”字照应了首句中的“时相见”,透露出诗人经常在张氏家吃饭喝酒,也就是说,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经常出现。

您想想看,诗人经常来张氏家蹭吃蹭喝,张氏每次都很热情,而诗人每次都一点不客气,非要喝醉了才回家,这说明了什么?一般的朋友关系不可能这样,这进一步说明两个人的感情实在太好了。

杜甫心酸写下一诗(杜甫到隐者家做客)(5)

山路

五、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交代张氏留客的背景,并点明两个人很谈得来,引起下文;

其次,借用典故,表达出张氏的热情;

然后,化用典故,描写出诗人一点都不客气的醉酒情态,侧面表达出两人深厚的感情;

结尾,通过一问一答,透露出诗人醉酒回家已成常态,进一步突出了两人感情的深厚。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行文脉络。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描写张氏留客、宴客以及送客的整个过程,表达出了两人深厚的友谊,但中间两联写得非常含蓄:颔联看似在描写景物,实际上借用典故侧面烘托出张氏的热情;颈联又化用典故,通过对醉语的细节描写,侧面表达出两人的深厚友谊。

中间四句连用了四个典故,不仅没有突兀累赘之感,而且还侧面表达出了深厚的感情,堪称是用典无痕的标杆之作。

您认为这首诗的典故用得巧妙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