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格律一览表(坚持求正容变不要使格律诗复杂化)

来源于原创 小楼听雨诗刊,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五言绝句格律一览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五言绝句格律一览表(坚持求正容变不要使格律诗复杂化)

五言绝句格律一览表

来源于原创 小楼听雨诗刊

刘宗群

当今,一些诗词专家在评定一首诗时,往往不看诗的意境如何,却常常指出诗中所谓的重字、三仄脚、出韵、不合律等所谓的一堆禁忌,并阐述一些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道理来。大家知道,即使是初学诗的人也懂得这些道理。其实古人作诗没有现在这么多禁忌,本是非常简单的问题被后人复杂化了。我这么说有没有道理呢?下面从古人的作品中验证一下。

比比皆是的“三仄脚”

五言诗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杜甫的“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十年可解甲,为尔一沾巾。”“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故园不可见,巫峡郁嵯峨。”“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孟浩然的“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崔道融的“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陆龟蒙的“何须万里外,即此是天涯。”还有大众熟知的“潮平两岸阔”“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山中一夜雨”“兴来每独往”“江流石不转”“浮云一别后”等等。事实证明,唐五言格律诗,不忌“三仄脚”。七言格律诗中的“三仄脚”相对要少一些,诗以义为主,但也不能以词害意。

七言诗如:王维的“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杜甫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难受两三人。”“不是看花即欲死,只愁花尽老相催。”“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沈佺期的“谁为寒愁独不见,故教明月照流黄。”白居易的“出郭已行十五里,惟销一曲慢霓裳。”苏轼的“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今来。” 杨万里的“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等等。从以上所例,可见古人对于“三仄脚”是不刻意回避的。如果当时“三仄脚”是禁忌,这些大师级的诗人是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的。

目不暇接的“重字”

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仅“春”“山”二字重复,第二句还是“三平调”。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宫”字三见。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重复。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山”二字重复。郑谷的“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江”字重复。袁枚的“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其中“水”“顶”两见,“青”“山”皆三见。曾几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字重复。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月”字重复。程颢的“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红”字重复。王安石的“屋绕弯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溪”“山”二字皆四见。以上所举仅为绝句,律诗中更是目不暇接,限于篇幅仅举两例:杜甫的“朝回日日典春衣,终日江头尽醉归。”“日”字重复。“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二字重复。若是今人作诗,为了不使“江、村”二字重复,或许写出“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乡中事事幽。”之句。韦应物的“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年”“花”二字重复。从以上诗中不难看出,古人不以重字为禁忌,这些诗因重字并无累赘之感。一首诗是否用重复字,首先要看语句是否通畅;是否有利于情感的抒发;是否有利于诗意地表达。

俯首可拾的“出韵”

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来”属十灰韵,“衰”属四支韵。衰,读shuai,衰弱、衰老之意。鬓毛衰即衰鬓之意。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即是此意。有人说衰,此处读cui音,借“斩衰”之音。斩衰,丧服名。衰通縗(cui),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桑麻布制作,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可见“斩衰”毫无鬓毛衰老之意,因此“斩衰”之说词不达意,牵强附会。所以说“衰”在当时肯定能押韵,不然怎么会流传千载呢?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宫、红”属一东韵,“宗”属二冬韵。王安石的“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属六鱼韵,“苏、符”属七虞韵。

邵雍的“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卮、枝、时”属四支韵,“菲、归”属五微韵。这首诗不仅出韵,更有多少字重复?但它却被选入《千家诗》中,几百年来广为传诵。程颢的“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容”属二冬韵,“红、同、中、雄”属一东韵。

李白《永王东巡歌》“祖龙浮海不成桥(萧韵),汉武湾阳空射蛟(肴韵)。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萧韵)。”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中之字。苏轼《次韵答宝觉》“芒鞋竹杖布行缠(先韵),遮莫千山又万山(删韵)。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寒韵)。”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杨万里《闻莺》“晓寒顾影惜金衣(微韵),著意听时不肯啼(齐韵)。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支韵)。”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还有许多诗有此通韵相押现象,不再一一例举。仅以以上三例,可以看出好多韵脚并不按照当时的韵书要求押韵,肯定声韵发生了变化,不然这几位大家不会作不押韵的诗。

袁枚《随园诗话》云:“余《祝彭尚书寿》诗,‘七虞’内误用‘余’字,意欲改之,后考唐人律诗,通韵极多,因而中止。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杜少陵《崔氏东山草堂》七律,‘真’韵也,而用‘芹’字。苏颋《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饯王朘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这说明唐人用韵已经放宽,今天我们更不能死守平水韵。

人类自有诗歌以来,诗歌形式总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向前发展的。随着时间的飞逝,语音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宋代在《唐韵》等基础上改为《广韵》,除了诗韵,又有《词林广韵》。词又叫“诗余”,既然是诗余,那么用韵应该是一样的。苏轼的《水调歌头》韵脚为“天、年、寒、间、眠、圆、全、娟”其中“寒”属十四寒韵,“间”属十五删韵,其余为一先韵。可见宋人都不墨守陈规,更不抱着唐诗的作法及用韵不变。到了宋末又有了《平水韵》,从宋初的206部《广韵》到宋末的106部《平水韵》,可见是逐步合并简化的。时间又过了七、八百年,许多语音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至今许多人固步自封,抱着它不放,并极力排斥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中华通韵》。如果现在你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寒、间、天”等韵作一首诗,肯定会招来一些专家的非议。今人作诗,是给今人看的,而不是给古人看的。不能抱残守缺,食古不化。

屡见不鲜的“不合律”

格律诗的出句往往较为宽松,对句相对较为严谨。如按某格律书的要求,下面所举均不符合所谓的格律。五言诗如:贺知章的“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懒心似江水,日夜向沧洲。”“宋公旧池馆,零落守河阳。”“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以上所举之例句式为“仄平仄平仄”如按某格律书要求为不合律。事实上,此句式与“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一样,同为正格。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以上两句“不”字皆违律。有人说对句第三字可用平声字救之,试问白居易的排律“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怎么不按照要求去救呢?而且,山字孤平。白居易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以上两句“司”“相”本为平声,此处皆作仄声用。五言与七言同理,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的“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再涪江滨。”“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古人不以辞害意,此二句按今人之意当雕琢为“仰望城中云出门,俯观城下雨翻盆。”这样即不使“白帝”重复,也符合格律要求。白居易的“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文钱。”“出郭已行十五里,惟销一曲慢霓裳。”“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的“初惊瘦鹤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黄庭坚的“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陆游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正用此时风雨来。”刘克庄的“何曾云梦芥八九,一任狙公芧四三。”从以上可看出,今之诗论家把近体诗的平仄规律的论述颇有齿空无根、繁琐之嫌,一些用对句拗救之说更显得勉强。

以上所举三仄脚、重字、出韵、不合律等所谓的禁忌,在前人的作品中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综合以上所例不难看出,古代诗人创作氛围很宽松,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不像今人,动辄以某某人的《诗词格律》为准则,以此去衡量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这是不科学的。一首诗,只要看起来清新流畅,读起来舒心顺耳,这就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