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全文多少字 荀子劝学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歇的靛青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笔直的木材,符合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能够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符合圆的标准了,这样尽管再曝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因此,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可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可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每天多多检查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荀子劝学全文多少字 荀子劝学?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荀子劝学全文多少字 荀子劝学

荀子劝学全文多少字 荀子劝学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歇的。靛青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笔直的木材,符合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能够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符合圆的标准了,这样尽管再曝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因此,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可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可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每天多多检查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不懂得天的高;不下临深谷,不懂得地的厚;不听闻前代圣王的遗言,不懂得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或夷族、貉族的孩童,初生时的哭声一样,长大后的习俗不同,这是后天教育使他们如此的呀。《诗经·小雅·小明》上说:“哎呀!你们君子,不要只顾安居放逸!忠于职守,认真从公,品格言行,力求端正。谨慎小心,遵循规范,你的大福,更加增添。”精神境界没有比潜移默化于圣贤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好的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虑,却不如片刻学习获得的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攀上高处向别人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向大声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响亮,但是听的人却听得非常清晰。借助车马而行的人,并不是善长行走,却能行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使用船只的人,并不是十分善于游泳,却能渡过大江大河。君子的本性和平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善于借助、利用外物来提升自己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名为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造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断掉,鸟蛋破碎,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好,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为射干,茎长四寸,长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看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不是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生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拔;雪白的沙子掺杂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泡在尿中,君子就不再靠近它,百姓也不再佩戴它。它的本性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尿使它这样的。因此君子居住时必须挑选好的地方,外出交游时一定要接近有道德学问的贤士,这是以防自己误入邪途而靠近正道的方法。

各类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辱的到来,一定同他的品行一致。肉腐烂会生蛆,鱼发臭要长虫。怠慢而忘却自身,灾祸便发生。强硬的东西容易自己断掉,柔弱的东西容易自己约束。邪恶肮脏存在于自身,因此怨恨集中在他身上。铺开的柴草好像相同,火总是向干燥的烧去;平整的地面好像相同,水总是向低洼处流。草木总是按类生长,鸟兽总是成群活动,万物各自服从它们的同类。因此箭靶一张,弓箭就向它射来;林木丰茂,斧头就向它砍伐;树木成荫,群鸟就来栖身;醋一发酸,小蚊虫就飞来集中。因此说话有招祸的,行事有招辱的,君子要慎重地立身行事啊!

泥土积聚成山,风雨便会从这里产生;水流汇集成渊,蛟龙便会在这里生长。多做好事养成高尚的品行,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然就会实现,圣人的心志就会具备了。因此,不半步半步地积累起来,就无法达到千里;不把细流汇集起来,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骏马跳一下,不会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成功在于坚持。想雕刻却又半途而废,朽木也不会折断;雕刻而不停歇,金属和石头也能够雕成花纹。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没有强硬的筋骨,上能吃泥土,下能饮泉水,是用心专一的原因。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除了蛇、鳝的洞穴之外,就没有栖息之处,这是它用心浮躁的原因。所以,没有埋头专注的志向,就没有卓著的成绩;不会埋头专心地做事,就没有巨大的成功。走入岐途的人达不到目的地,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容纳,眼睛不能兼看两处而把东西看清,耳朵不能兼听两种声音而把它们都听清。螣蛇无足却能飞腾,鼠有五种技术却处境窘迫。《诗经·曹风·尸鸠》说:“布谷鸟在桑树上,喂养着它的七只幼鸟;善人君子,做事要专一;做事专一,其意志就会坚定不移。”因此,君子总是把心志归结到专一上。

学问从哪里开始,到什么境界结束?我认为:按顺序应该从读经开始,至习礼的境界结束;由于为人之道,要以士人为起点,以圣人为完善。只有真正致力于学问的人才能够登堂入室。学问是直到老死才算结束呀!虽说学问的做法有顺序,理解真义却要终生锲而不舍地去琢磨。致力于学问,有可能成就一个人,不然,就可能沦落为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话语的结束;《礼记》,则能够说是法制的根本,人类的纲纪。因此说,学问是要到了理解了《礼记》的意义之后才能够说是到了深入的境界,因为《礼记》正是道德的极致之处。《礼记》讲的是恭敬,《乐经》讲的是和谐,《诗经》、《尚书》可以增多见闻,《春秋》包含微言大义,天地间的一切道理都蕴含其中。

君子的学习,要把学到的听在耳朵里,牢记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体现在一举一动上。尽管是极细小的言行,都能够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把学到的听进耳朵里,又从嘴巴里说出来。嘴巴和耳朵之间,只有四寸的距离,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善起来呢?

古代的学者,他们学习是为了自己进德修业;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的学习,是用来净化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作为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巴结别人。因此,别人不问却告诉他,这是急躁。别人问一却答二,即是啰嗦。急躁是不正确的,啰嗦也不正确。君子问一答一,好像回声一样。

学习的捷径是亲近君子。《礼》、《乐》有法度而不详细;《诗》、《书》古老而不贴近实际;《春秋》简单而不易理解。当人们向君子学习的时候,君子的学说就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传播。因此说,学习的捷径是接近君子。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尊敬良师更近捷的,其次才是重视礼法。如果上不能尊敬良师,下又不能重视礼法,仅仅去学习些杂书,解释解释《诗经》、《尚书》,那么,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是个浅陋的书生而已。想要终究先王教导的根源,探求仁义的根本,那么学习礼法正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就像提着皮袍的领子,屈着五指整理皮毛一样,被理顺的毛简直不可胜数。不遵循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办事,就好像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子,用锥当筷子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因此,重视礼法,尽管还不明白,仍是重视礼法之士;不重视礼法,尽管明察善辩,也只是一个散漫不羁的书生。

如果有人问不合礼法的粗犷恶劣之事,就不要回答;如果有人告诉你粗犷恶劣之事,不要详细追问;如果有人谈论粗犷恶劣之事,不要去听;如果这个人态度非常蛮横,不要和他辩论。因此说,对方必须是按照道的标准来求教,这样我们才能接待他;如果他的说法或者做法不符合礼义之道,我们就要避开他。因此,求教的人只有恭敬有礼,我们才能够和他谈论道的宗旨;他的言辞和悦平顺,我们才能够和他谈论道的内容;请教的人只有流露出谦虚顺从的神情,我们才能够和他谈论道的最为精深的意蕴。因此,跟不值得与之交谈的人谈了,称为急躁;跟值得交谈的人却不交谈,称为隐瞒;不观察对方的脸色就交谈,称为盲目。因此,君子不能急躁、不能隐瞒、不能盲目,要慎重地根据交谈的对象来谈话。《诗经》说:“不急躁不怠慢,是天子赞美的好品质。”这句话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射箭一百次其中有一次没有射中,就不能叫作善于射箭;驾车行走千里,只要半步不到,就不能称为善于驾车;对于天下各种事物不能融会贯通,对于仁义不能全部彻底,就不能称为善于学习。所谓学习,就是应该一心一意地维持到底。一会儿这样学,一会儿那样学,这只是街头巷尾的平常人;学习善的少,不善的多,就是桀、纣、盗跖一样的人;学习达到全部彻底,才称得上是好的学习的人。

君子明白,做学问不完备、不纯正,是不能够被称作是完美的,所以,要不断地诵读诗书,用心思考来融会贯通,把良师益友当作自己的榜样,设身处地去做,去除有害的东西,培养有益的学问。对于不是这样的事物,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嘴里不去说,内心不去思考。等到非常爱好学习时,就像眼睛喜爱看五色,耳朵喜爱听五声,嘴巴喜爱吃五味,内心追求占有天下那样。因此,这样的人,权力不会压迫他,人多势众却不能改变他,天下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动摇他。活着是这样,死后也是如此,这就称为有好的品德和操守了。具备了这样品德的人才能坚定不移;能够坚定不移,才能够应对自如。既能坚定不移,又能应对自如,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人了。天空显示它的光明,大地显露它的广阔,君子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美与纯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