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故乡在哪(卢明专栏刘邦故里行)

刘邦的故乡在哪(卢明专栏刘邦故里行)(1)

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去刘邦故里有些年了。那时,我和老刘、老仝一行路过沛县,顺便看了那里的景点,感觉不同凡响。

沛县位于苏鲁豫皖结合部。丰、沛一带出了刘邦,也出了许多建立大汉政权的文臣武将。大汉王朝的建立,使我们的国家空前强大,也使华夏族发展为汉族,所以,有人将这个地方称为“大汉之源”。

汉高祖原庙,据说始建于汉惠帝年间,后毁圮。现在看到的气势宏大的建筑群,是现代人重建的。庙门采用宫阙式建筑,黄墙黛瓦,体现了汉代风格。庙堂黑柱黑瓦,双檐,既雄伟高大,又简洁质朴,对应了汉代生活习尚。大殿塑有汉高祖刘邦镏金巨像,两侧有两汉24帝画像。院中青松翠柏,立有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所撰“汉高祖原庙铭”碑。

歌风台方台高筑,重楼双檐,间以平座,透出方正巍峨之气。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回归故里,置酒沛宫,邀家乡父老欢宴,感慨万千,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群情为之激昂,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大风歌》。在此时此地,就着大风歌,对当年刘邦还乡的情形做一番怀想,感慨万千。一般人更多地从“风起云扬”、“威加海内”中看到作为大汉天子的雄霸与豪气,却往往忽略“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担忧。须知,这是平了英布之乱后而写,也正是在这次平乱过程中刘邦被流矢所中,不久后便撒手西去,再也不能安享自己打下的大好江山。平乱虽然胜了,但胜利者也有伤感。面对立国之初巩固政权的艰难,刘邦自然忧心不断。还乡,与其说是为了炫富耀贵,倒不如说是为了疗征战之伤,在故里得到一份暂时的慰藉。这一点,《汉书·高帝纪》也已写明刘邦“慷慨起舞,伤怀泣下”。

汤沐路南侧为汉城公园。汉宫区是公园的核心景区,汉魂宫是汉宫区主体建筑,一层四周镶嵌青石浮雕,镌刻汉画像石图案;二层为“刘邦坐殿”,蜡塑群像栩栩如生;三层绘有《刘邦车马出行图》。公园里还有艾荡漾着的湖水,绕湖散步,可以怡然自得。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在反暴秦、立大汉、巩固政权、维护统一、发展经济、体恤民生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有人批评他近于诡诈,甚至丑化他为不肖之徒,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底层俗人对上层高官、文化人对政治家的隔膜和不理解。元代睢景臣有个套曲《高祖还乡》,编排刘邦回乡故事,把刘邦描写成赊物不还的无赖形象。这或许是作者借刘邦说事,对某些事物发泄的不满。我们说,刘邦起于布衣,人格或许并不完美,但小疵不能掩大玉之光。曲中说刘邦怕乡人要他还帐,不敢称“刘三”,化名“汉高祖”。其实,“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生前是没有的。当然,文学作品重在表达一种情绪,也没必要苛求其一一符合历史。

天地悠悠,只给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历史远去,雄极一时的刘邦也只是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其实都一样,比如那时同游者,老刘已经调到外地,老仝也已经做古。时空各占,而能把不同时不同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文化。

刘邦的故乡在哪(卢明专栏刘邦故里行)(2)

刘邦的故乡在哪(卢明专栏刘邦故里行)(3)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刘邦的故乡在哪(卢明专栏刘邦故里行)(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