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

仆射之职,身居要职,可以与重要的核心人物直接对接,俗语讲“做领导难,做领导的助手更难”,古代宰相就是一个职重官卑的位置,需要有耐心,要事无巨细;也需要有处事果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上司提出关键的决策点,房玄龄就是这样一个人。

房玄龄就是历史上的模范宰相,一生为大唐鞠躬尽瘁,李世民视其为左右膀臂。房玄龄为官时的风范和气度是后世不能比拟的。同时,也是因为他的为官为臣之道为贞观盛世筑成坚实基础。

房玄龄,原名房乔;玄龄是他的字,房玄龄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其祖父房翼是后魏时期的镇远将军,而他的父亲房颜廉是隋朝时期的泾阳县令,也是当时的一个大文豪。因此房玄龄一出生就不乏书香教育,加之他聪颖好学,少年时期的他就饱读诗书,这些便成为他日后群揽天下的基础。

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1)

房玄龄画像

01,少年之志,志怀天下

所谓:“父其教,子使本然也”意思就是,孩子的人生路径的方向,一大半的教育来自父亲,房玄龄也是一样,房玄龄喜欢读书,但是他不读无用书,他习惯于把书中的道理结合于现实的实际情况,善于以历史来鉴别当下的是非。

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2)

房玄龄影视形象

隋朝大业年间,天下一派祥和,各个民间政客对于杨家天下的施政于民之策,而深感杨家可以坐怀天下的时候,房玄龄并不这样觉得。

他对父亲说,隋文帝虽大赦天下,表面一派祥和,但文帝所为并无为后世考虑,只是安然于现状,沿袭前朝之陋习,又有废长立幼,不合宗制,此番下去,隋朝必衰。

父亲看着房玄龄,虽然不经世事,能提出这样一番观点,难得可贵。从这一点小事就能看出,少年时期的房玄龄胸怀天下的独特眼光。

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3)

房玄龄影视形象

当时慧眼看到房玄龄才华的不单是他的父亲一个人,还有时任吏部侍郎的高寿机。那年十八岁的房玄龄中进士,授予其羽骑尉,高寿机与房玄龄有一面之缘,便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十分的看重,他对宰相裴矩说,我一生见过许多有才学的人,从没见过像房玄龄这种优秀的人,此人若能为我朝所用,必定能展现出他王佐之能。

从高寿机的言语中能看出,对房玄龄的中肯。不过可惜的是房玄龄在隋朝只是做了一顿时间的小官。因友人的造反自己也受到牵连,使得被降职,后因不满于时政,便辞官反乡。

02坐观时局,慧眼识秦王

隋朝末年群雄割据,也正如房玄龄所说,隋文帝以后,次子杨广继位,其骄奢淫逸的生活,隋朝快速的走向灭亡。

房玄龄坐观时局,他明白天下各路反王均有私心,不为正途;只有李家顺应天道,早闻秦王爱兵如子、求贤若渴;便毅然决然的投奔了秦王李世民。

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4)

李世民影视星象

秦王广纳英豪,招聚贤臣,两人一见如故。特别是李世民,他和房玄龄头一次见面便对他彻夜长谈,二人一老一幼,如旧友重聚一般。丝毫没有违和感,这种相遇的开始也造就了房玄龄和秦王之间的亲密主仆关系。

此后,房玄龄在秦王帐下,任职渭北道行军记事参军,此时的房玄龄也如千里马遇伯乐一样,暗下决心一生愿为秦王左右。凭借自己敏锐的军事头脑为秦王出谋划策,秦王屡出奇兵,打了无数次胜仗。

房玄龄明白,秦王生来就是帅才,就是将来左右天下之人,肯定不甘拘于人臣。所以要想从各路反王中脱颖而出,实力必须壮大起来。所以每次打胜仗以后在别的将军士兵封赏财宝之时,而房玄龄是在为秦王四处招揽人才,为以后做打算。

只要遇到可用之人房玄龄就会尽量把他收入帐下,久而久之秦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靠这些能臣武将打下来的,其中可以细数就是秦琼、尉迟恭等人。

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5)

房玄龄影视形象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为了使秦王不被一直仇视于他的大哥李建成陷害,房玄龄等人作为主力参与玄武门之变,迫使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同时辅佐李世民开启了贞观盛世。

03从不居功,谦虚为官

玄武门胜利以后,秦王顺利登基,李世民论功行赏,虽然在战场上攻城拔寨,冲锋陷阵的者不少,如尉迟恭、秦叔宝等人,但是李世民把房玄龄评为首功之臣,房玄龄推辞到“皇上,您把我评为第一功臣,老臣实在不敢当啊”李世民对其回答说:“卿之功,功在千秋,朕之伟业非卿辅佐不可”,于是赐封梁国公,兼尚书左仆射(唐朝的左仆射为宰相),由此房玄龄成为初唐宰相。

房玄龄虽然官居要职,但是始终是以如履薄冰、恭谨有加的处事。在皇上身边也是处处小心,皇上稍有不高兴,即叩头请罪。对同僚,他则十分宽厚,特别是听说别人有了什么好事,他会高兴的好像自己做的一样高兴。由于处事谨小慎微,宽以待人,大臣们都一致称赞于他。

04房玄龄知人善用,用人之长

房玄龄自随秦王以来,就特别懂得招聚贤人猛将,因为打天下靠武将。但现如今此时的大唐,江山稳固,就需要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能臣了。人才是兴业之本,人才也是兴国之本。前有隋朝之鉴,因此唐太宗深知广纳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房玄龄的举荐太宗也是会慎重考虑。

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6)

房玄龄影视形象

房玄龄举荐人时自己本着三个特点。

第一、房玄龄保举能臣,不存私心

在古代举荐官员有极大的风险,可能会被人理解为结党营私,甚至可能威胁到皇权。朝堂之上你我称兄道弟,朝堂之下就变成你死我活的政敌。

房玄龄举荐官员,不怕被举荐的官员超过自己,只要对皇家有用,便竭力保举。比如杜如晦,当时李渊听信太子李建成的挑唆,使得秦王部下分散各处,其中就有杜如晦。房玄龄听闻此事以后力谏秦王:至于杜如晦,王佐之才,大王欲经营四方,非杜如晦不可。秦王采纳了他的请求,从此房玄龄出谋划策,杜如晦断决大事,二人同心协力一时成为一段佳话。

第二、房玄龄胸怀宽广,不记前仇

房玄龄曾经以萧瑀以太亲重人德不端的风论为由,弹劾萧瑀。萧瑀也以房玄龄一味的在朝中结党营私,弹劾房玄龄,曾一度置他于死地。但是萧瑀的侄子萧钧赋有才华,一直怀才不遇,房玄龄知道后,却将他保举给太宗,做了中书舍人。之后的萧钧历任谏议大夫,弘文学士等职位,由此足可以看出房玄龄不记的心胸。

第三、不拘一格,能者皆用

房玄龄在举荐官员之事中,只要品质好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为朝廷所用。秦王时期,秦王有一门士叫戴胄,此人重法轻儒,而房玄龄是一个重儒家轻法家的人。房玄龄见此人可成大事,抛却门户之见,保举戴胄,在房玄龄的保举之下戴胄很快得到重用。

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7)

李世民影视形象

房玄龄的知人善任为大唐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记载,贞观年间,朝廷的全部官员只有643人,这个官员数量相比前朝是相当少的。

官员少而精,个个能独当一面,分布在全国各处。在房玄龄的能者皆用,用人之长的特点之下唐朝的行政机构更加趋近于精简化,并发挥了强大作用,撑起了贞观时期的日常大局。

05人无完人,贤相也有错

房玄龄一生事必亲为,从无渎职之现象,但是一代名相也有出错的时候。当时的房玄龄奉命监修国史,和史官一起撰写国史。史官这一职位历朝历代都是由政治立场鲜明,并且为官刚正之人所编写,史官所记载之内容是相对保密的。房玄龄也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史官所记载的东西,当朝皇上是不能看的。

唐朝房玄龄是怎么死的(初唐的名相房玄龄)(8)

李世民和房玄龄影视形象

李世民说:“朕要做一代明君,要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我的过失的,这样我才能改正我的错误”。谏言大夫朱之奢极力上表李世民,表示这样做对陛下您没有什么好处,历朝历代皇帝看当朝历史是绝无仅有的;一旁的房玄龄认为谏言大夫说的极有道理附和道:“希望陛下不要做出遗憾一生的事情啊”。

李世民毕竟做出过手足相残的事情,肯定会如实记载。李世民不管他们的上表执意要看,房玄龄和一众官员毫无办法,无奈命人连夜将史册重新整理了一遍,以供皇上参阅。

这也是房玄龄任职宰相期间做的一件让自己痛心的事情,也是辅佐李世民几十年中失误比较大的一次,没有坚定自己作为史官的职责,任皇上翻阅当朝史料,酿成大错。这是他为相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

一代贤相房玄龄为大唐鞠躬尽瘁,成就了一代明君,也成就了一代盛世。为官他不居功自高,谦和幕僚,又广纳良臣,知人善用为大唐扩宽了人才库;为臣处事谨小慎微,处处为皇上着想,被太宗视为左右膀臂。

房玄龄遇李世民如千里马遇伯乐,李世民遇房玄龄如同猛将得宝刀。房玄龄的政治人生能碰到李世民这样的明主也是无憾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