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科索夫斯基三位元帅在柏林(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场拾荒记)

提起苏联陆军元帅,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估计很多人都已经不陌生了。此人在二战时期是苏联三大名将之一,与朱可夫、科涅夫合称为苏军的“三驾马车”,在世界军事史上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蒙哥马利都只配给他提鞋的。在苏德战争时期,罗科索夫斯基打过许多硬仗恶仗,从战争爆发初期的少将军长,一路披荆斩棘晋升为了苏联元帅,当真是横刀立马、威风凛凛。

罗科索夫斯基三位元帅在柏林(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场拾荒记)(1)

不过嘛,人都有点尴尬的时候,哪怕是声威显赫的罗科索夫斯基也不例外。他一生中打过那么多战役,但斯摩棱斯克战役绝对是让他印象深刻的战役了。因为在此次战役里,他虽然被委任指挥一个集团军级的战役集群,可手头却是一个兵都没有,上级告诉他得自己找部队去。于是乎,罗科索夫斯基就只能走上了开局两辆车,部队全靠捡的征途。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苏德战役初期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说起,彼时西方面军刚刚丢了白俄罗斯,六十万大军如今只有不到二十万大军逃出生天,前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也因为指挥不力被拉到莫斯科上军事法庭了。

巴甫洛夫这个败军之将可以说是死不足惜,但他留给新任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元帅的却是个超级烂摊子。此时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向斯摩棱斯克发起了进攻,战况对苏军是十分不利啊。

罗科索夫斯基三位元帅在柏林(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场拾荒记)(2)

斯摩棱斯克在俄国历史上地位超然,是莫斯科的门户所在,如果这里被德军轻易地攻陷,那德军要不了多久就能踏入莫斯科了。铁木辛哥元帅虽然是能征惯战的沙场宿将,但现在他手头兵力匮乏不说,大多数还都是一群残兵败将,想要把德军赶回河对岸那是不可能了,光是勉力支撑起一道防线都十分困难。

也因此,这战场情况就很不乐观,截止到1941年7月15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部队已经抵进到斯摩棱斯克,并且攻陷了斯摩棱斯克的南部城区。

好在啊,这苏军此时虽然无力反攻,但是据城死守还是做得到了,西方面军下属的第16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尚且在斯摩棱斯克的北部与德军浴血厮杀。也是多亏了第聂伯河的保佑,这弯曲的河道愣是把斯摩棱斯克分成了南北两个城区,否则苏军也未必能坚守城区啊。但是这情况对于第16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也不算多顺利,两个集团军四周全是德军部队,差不多是被合围在城区里挨揍,要是没有人解围的话,估计要不了多久得全军覆没。

也是在这个时候呢,这苏联最高统帅部来了主意,打算组建几个集团军级别的战役集群,由能征惯战的将领指挥并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发起牵制性的攻击,力求能够救出第16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

原本指挥第9机械化军的罗科索夫斯基就十分幸运地被选为了其中一个战役集群的指挥官,他在7月14日赶往莫斯科后从朱可夫那里迅速接到了这个命令,并告知他从莫斯科到亚尔采沃的路上,他遇到的部队都归他指挥,至于具体的作战任务,那就得看西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怎么说了。

罗科索夫斯基三位元帅在柏林(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场拾荒记)(3)

那总参谋长朱可夫能给罗科索夫斯基什么样的部队呢?很抱歉,一个兵都没有了,就给了他十八个参谋和两辆装了四联装机枪的卡车,捎带脚还配了一部电台。罗科索夫斯基起初也没当回事,琢磨这最高统帅部现在没有部队给他,那铁木辛哥元帅不可能让他当光杆司令吧?总得给他几个师吧?结果等到他在14日傍晚赶到位于卡斯纳的西方面军司令部时就彻底傻眼了,因为铁木辛哥表示他手上也没有部队,罗科索夫斯基得自己解决部队问题。

这下罗科索夫斯基是彻底懵圈了,心说他罗科索夫斯基以前当的是骑兵,后来指挥机械化军,也没当过魔法师啊,总不能让他用亚尔采沃的泥土和第聂伯河的水捏出部队来吧?铁木辛哥估计也是看出罗科索夫斯基有点懵圈,遂宽慰说等到预备队一到,就给他几个师的预备队,然后就让罗科索夫斯基去前线收编残兵败将去了。这下可好,罗科索夫斯基还真就成了光杆司令,只能带着自己那十八个参谋去亚尔采沃碰碰运气了。

罗科索夫斯基三位元帅在柏林(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场拾荒记)(4)

现在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役集群很是阔绰啊,总共就十八个参谋,司令部就设置在卡车上,要是运气不好被德军的炸弹轰了,整个集群司令部都得玩完。在这样紧张而危险的局面下,罗科索夫斯基是竭尽全力地在战场上寻找部队,沿途遇到的所有部队,甭管规模如何,也不管都是些什么样的兵,只要看起来还活蹦乱跳的,那就统统编入麾下准备作战。得亏苏军是连吃败仗,被打散的官兵是数不胜数,所以罗科索夫斯基麾下很快凑齐了一支杂牌军。

但你光有杂牌军肯定是不行的,这些小部队互不统属,天南地北哪的都有,那指挥起来是多费劲的事情呢?而且就算有那么几个挂了个师级番号的部队,那也基本都已经被德军打得损失惨重,基本上各师的实际兵力就只剩下一个营了,番号和实力完全不成正比了。现在罗科索夫斯基急需等到一些真正建制完好,兵力充足的部队,否则他这个战役集群的战斗力堪忧啊。

罗科索夫斯基三位元帅在柏林(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场拾荒记)(5)

好在罗科索夫斯基这人幸运值爆表,关键时刻还真有两支整建制的部队赶到了。首先赶来汇合的是原属第19集团军的第38步兵师,他们在撤退中和集团军司令部失去联系,现在听说罗科索夫斯基到处收编部队呢,就很自觉地来接受指挥了。

另一支则是第101坦克师,他们的情况和第19集团军大同小异,但这个第101坦克师可就阔绰多了,部队里足足有80辆BT-7快速坦克,那也算是兵强马壮了。

手头有了两支生力军的加入,罗科索夫斯基的胆气可就足了不少,立刻派这两个师去亚尔采沃方向抗击德军部队。别说这两支部队是真不含糊,冲到亚尔采沃以东就逮着德军往死里打,战斗之激烈隔着二三十公里都能听到。

事实上,罗科索夫斯基也没指望这两个师能击退德军,他的目的是在于让这两个师能够迟滞德军,同时用枪炮声向附近那些被打散的苏军官兵发出信号,让他们快快赶来和自己合兵一处。

罗科索夫斯基三位元帅在柏林(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场拾荒记)(6)

得说罗科索夫斯基不愧是未来的苏联元帅,人家这个脑子就是不一般,这战场上兵荒马乱的,要是派通讯兵和侦察兵去找那些被打散后藏起来的苏军官兵那是没指望的,可这枪炮声一响这些人就知道哪有自己人了。

于是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那些被打散后居无定所,失去了上级指挥的小股苏军纷纷赶到亚尔采沃方向加入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就这么一来二去,罗科索夫斯基的战役集群也算是有了两万人左右,足以和德军较量一番了。

这罗科索夫斯基在斯摩棱斯克战役里,搞得和战场拾荒一样倒也确有此事,当时苏军各部队的兵力其实都不充足,往往只能靠在战场上收编残兵败将的方式来补充兵力。虽然说听起来好像很有意思,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无奈的事情,毕竟收编的残兵败将越多,那苏军之前输得就要多惨有多惨。不过,这却不能说罗科索夫斯基等人无能,反而证明了其军事能力的优秀,而之后罗科索夫斯基也确实带着自己的部队重创德军,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巨人的碰撞: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1941-194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