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脉和脾胃的关系(为什么说脉要以胃气为根本)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一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带脉和脾胃的关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带脉和脾胃的关系(为什么说脉要以胃气为根本)

带脉和脾胃的关系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一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黃帝內經·五藏別論篇》

(接前文)我们再看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古代的医家是怎么认知的。《太素》对于“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这段话是怎么理解的呢?《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里边注解:“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长,出五味以养五脏,血气胃气行手太阴脉至于气口,五脏六腑善恶皆是胃气所将而来,会与手太阴,见于气口,故曰变见也“。《太素》是杨上善整理的,还做了注解,这一点很重要。

为什么在气口这个地方变见呢?因为“胃是水谷之海,六腑之长,出五味以养五脏”,这就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吃的所有东西都得通过胃来储藏,脾得经过运化变现成气以养五脏。无论是血气还是胃气,这两样都是通过手太阴脉,也就是手太阴肺经而到气口,也就到太渊穴这个位置,所以五脏六腑的好或者不好,就是所谓的善或者恶,或者是虚或者实,这些东西“皆是胃气所将而来”,这些全是通过胃气把它带过来的,“将”就是运转过来,把它带过来的意思。是胃气把它带过来之后会于手太阴,变见于气口。把这些信息都带到手太阴肺经这个位置,也就从太渊穴这个地方表现出来,因此叫做变见,这段话就整体是这么理解。

我们都知道把脉首先得看脉象有没有胃神根。第一个就是胃气,通过把脉发现脉象特别柔和,非常流利,而且有力量,这就是有胃气,古人所说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代没有现在的静脉通路的,胃气一绝营养就进不了,水米不进,人就危险了。只要脾胃之气强健,脉象有胃气。胃气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摸上去非常柔和,非常流利,而且有力,这就是有胃气的表现,这就是《太素》里边的讲法。

薛雪注解:“气口属手太阴也,布行胃气则在于脾,足太阴也。胃气必归于脾,脾气又必归于肺,而后行于脏腑营卫,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故曰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故胃为脏腑之大源,无不由脾而达肺也”。这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但是同样一个意思通过另外的方法表达出来。

薛雪怎么看的呢?他说手太阴行布胃气,表现在手太阴太渊穴这个位置,我们吃的饮食物谁来消化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是脾来消化,脾主运化,所谓的胃气必归于脾,脾气必归于肺。脾气把它都运化好了之后归于肺气,胃气又行于脏腑营卫。所以脾气又行于脏腑营卫之后,通过手太阴,因为脾气必归于肺,脾是足太阴,肺是手太阴,它俩都是太阴,所以它俩是贯通的。脾气把胃所容纳的水谷化成精微,化成气血输布于全身之后,脾气的变化必然在肺气的太渊穴上表现出来。所以“气口虽为手太阴,而实即足太阴之所归”,气口虽然属太阴肺经的一个外在表现的地方,但是实际上是足太阴所归的位置,所以“气口亦太阴也”,就是《黄帝内经》原文还得解释这句话。

所以五脏六腑的气和味皆出于胃,从我们吃的食物储存于胃,从胃里边往外变现出它的气血,最后终达于这个脉,就是手太阴肺经这个地方的太渊穴,也就气口这个位置。所以这个讲的是“胃为脏腑之大源”,就是讲为什么《黄帝内经》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又讲了胃达到肺是通过脾作为桥梁,把胃所吃食物变现成气血输布到全身。同时把这种气达于肺,也就手太阴,手太阴又通过脉象表现到太渊穴上来。

所以中医把脉的时候,只把一个部位就知道全身的阴阳气血、脏腑虚实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这个原理。不要小看这一个部位,这一个部位就能看全身的情况。我们之前也学过中医学最古老的诊脉还要诊趺阳脉,还要诊人迎脉,但是现在几乎在门诊上临床医生诊这两个脉的就不多了,几乎都是遵从于《黄帝内经•五脏别论》这篇文章的表达,遵从于他的这样一个诊病的方针,就是只通过手腕气口这个位置就能检查全身的情况。(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一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