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二年级牛津版英语教材(高中英语江苏牛津版教材教后反思)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高中英语江苏牛津版教材教后反思——参加第七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有感
徐 敏
2013年10月7日,我有幸作为江苏省的代表,参加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2名优秀选手精心准备、同台竞技,最终获得了大赛全国一等奖和“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奖”两项殊荣。此次比赛使我受益良多,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现回顾及总结如下,希望对一线英语教师,特别是参赛教师有所帮助。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
这节公开课采用的是牛津高中英语中“任务”单元。任务单元板块在高一、高二阶段篇幅占了大量篇幅。另外,教参上给出的参考是2个课时。听说一个课时,读写一个课时。我们可以看到教材编写者的苦心,他们真正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概念、语言实践和语言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拓宽与加深从而实现真正的使用语言。但是现实中教师们在处理这个环节往往是粗糙的,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教材。笔者将本课的内容、环节进行了整合、将教材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侧重锻炼学生的说、读、写能力。
(二)学生
高一的新生来自各个学校,学习程度各不相同。课堂往往是教师与少数优秀学生的展台,但是过分关注较弱的学生,又会使优秀学生无用武之地。如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是个重要的课题。教学实践中,教师上课追求表面的繁华,实际情况是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动起来,没有实现确确实实的动脑、甚至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课堂要追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而不是形式的活跃。思维的活动要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进行。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敢于发言,善于表达,也要会把他人经验与自身经验进行比较,从而改造自身经验,得到发展(陈大伟,2011)。
二、设计目的
基于以上选材背景,笔者设计了这堂课,希望能够通过这节课,做到以下四点:
(一)用支架式教学贯穿始终
通过教师不断地示范,可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做以及做到何种地步。例如,开始导入部分的教师兴趣示范、请班长做的调查示范、分析数据部分中句型操练、乃至最后互评中的基本结构,都清晰地引导学生步步前进。
(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教
要在课堂上形成“知者加速,惑者解惑”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本课中,笔者把48名学生分成8组,每组6人,学生编号从1号至6号。整节课9个任务中的6个,先在小组内探讨形成集体的智慧之后,再指定1—6号学生分别回答,所以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另外,任务难度设置稍高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需要他们互为老师,在实现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从这种意义上看来,回答的学生不能称之为回答者,而应称之为展示者(performer)。
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就学生两周后的学习保持率来看,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其中在学中教的学习保持率可以达到90%。由此可见,教师如何教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而是学生如何学。课程改革并非一定要在教学难度或内容上做改动,而是要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为学生奠定共同基础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此,要以教材为载体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凌蕙,2008)。
(三)用引导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引导学生从个别扩展到“类”,再从“类”把握其背后的规律。在本课中,在分析饼型图与给建议的任务中,笔者希望学生既能够完成系统化的分析,又能够总结与归纳。抓住重点,掌握主次。再如,最后环节的自我评价中,笔者另外设计的调查环节,希望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此外要将新学内容与原有学习内容连接成网,这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
(四)用写长法指引最后的写作环节
写长法告诉我们,如果学生经常写作的话,他们的水平会自然而然地提高。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教师不仅有必要去关注学生的语法问题,而且通过“激发兴趣——鼓励写作——互相分享——互动展示”四个环节,处理好写作出现的问题。长久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水到渠成。
三、课后反思
(一)在本课之后,笔者看到,虽然学生确实实现了互帮与反思,全班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发言与参与的机会。
上课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六人小组式的教学,成绩较为出色的学生又成为了课堂的主宰。但随着课堂的层层推进,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由于指定学生回答,从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学生参与的范围。
课堂上,如果没有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在一号学生要完成任务的时候,其他学生可能并不能够积极参与。
所以,笔者认为,小组合作的前提一是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帮群体,有得力的负责人。二是群体成员团结,氛围和谐,向上精神强烈。三是有明确的互帮目标和具体的互帮内容。这样才能形成持久的、人人参与的团队。四是合作要有一定的规则。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让合作者在行动前审慎考虑,考虑清楚我要做什么,我将要做什么,我是否有能力有兴趣做下去等问题。另一个是避免合作过程发生不愉快,所谓先议后不乱(崔允漷,2009)。
在引入这样的规则或竞争机制的前提下,我相信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消极怠工的行为会得到有效地改善。
四、总结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通过这堂公开课,笔者成长了很多,无论在准备过程中,还是在上课过程中,这段经历都在促进笔者不停思考,不断改进。我领悟了,一节好课的目的不在于展示教师的风采,而在于学生真正的发展。我也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能将课堂的潜能释放出来,交给学生去做,能够形成他们自己的做—学—教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 观课议课课程建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崔允漷. 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蕙. 从一节语法课看“学生的主体意识[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6).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7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