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苏武如何反驳李陵(你怎么称呼李陵)
上一篇《爸爸,我画你全家》提到的观点:人称变化背后是思维态度的转变。
今天,我们接着讲人称的变化,结论是:人称变化背后是情感与立场的体现。
高中必修选录了文言传记《苏武传》,遗憾的是篇幅有限,只单独收录了苏武传,如果把李陵传附上,那么两者遭遇时间相近,处境相同,但选择各异,这就可以形成对比,学生就更清晰的感受苏武的坚定伟大。要不,总是感觉苏武离我们太远,遥远不真切不是年代久远造成的,而是与汉书文笔(与司马迁相比文笔稍逊)和课文删减让人物掉血掉肉有关。
和李陵对比,这个不是我的首创,而是《汉书》本来就把他们放在一起。课本的选文,有没有把李陵和苏武传记都收录的?有,《西南联大国文课》。顺便提一句,上篇文章提及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同样收录在《西南联大国文课》课本当中。
当然,不收录是不是就不可对比了?
其实,苏武传当中,对比非常多,精彩到非讲不可。
面对友情与大义,苏武与张胜对比鲜明:同样作为汉朝出使匈奴的使者,面对昔日好友现在是归降匈奴的叛徒虞常的迷惑,不仅私下会面还答应刺杀,陷团队于水深火热中。面对昔日好友现在是投降匈奴的李陵的劝降,苏武不为所动。
劝降的姿态、方法,卫律与李陵言辞值得对比;
面对劝降,苏武对卫律与李陵的情绪态度完全不同:苏武怒斥卫律,而先和缓再决绝地回绝。一个是怒发冲冠,一个是坚定拒绝。
我们就从卫律、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回复对话中,看看称谓的变化,品一品人物的情感与立场。
李陵劝降: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李陵称苏武为“子卿(苏武的字,子卿)”,这是尊称。古代常称对方的号和字来表示尊敬,有时不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来表示尊敬,比如下文称汉朝皇帝为“陛下”,陛是台阶,陛下是台阶下的臣子。称臣子而不是直接称台阶上的皇帝,是表示尊敬。李陵自称“陵(李陵的名,陵,他的字,少卿),这是自谦,通常同辈或者晚辈称自己的名表示谦卑。
李陵很尊重苏武,他以谦卑的姿态出现,他自己虽然投降了匈奴,但称匈奴王也就只是用常见的“单于”,还不忘提醒苏武,匈奴王是虚心诚挚地重用苏武的。李陵称赞苏武的“信义”,他知道苏武在乎的不是财富而是“信义”。后文再提到自己为李陵母亲送葬,以情动人,然后再以理服人。
我们对比一下同样是投降匈奴的卫律,他是如何劝降的: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卫律的劝降,表面上看是客客气气的。你看他怎么称呼苏武:苏君,君。这是尊称。我们学校有位备受学生欢迎和尊敬的政治老师,姓苏,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如何体现?学生尊称他为“苏君”。
为什么说是表面的客套?
因为卫律的话,分明是诱惑和胁迫。他错误的判断,苏武看重的和他自己一样——财富。他先是奉承单于(匈奴王),“幸蒙大恩,赐号称王”,单于不在身边,面对黑发黑眼珠黄皮肤的汉人(卫律也是汉人),他用“幸”和“赐”来表达自己投降而得到的恩泽,言语中是褒扬匈奴王,现在至于他和苏武在场,可以不必这么恭维的。他的恭维其实是一种奴颜尽显,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炫耀。这些,其实都是高高在上的去碾压苏武的尊严。因为卫律是单于派来审判苏武的,卫律是胜利者和得势者的姿态出现的。
和李陵相比,开场的姿态完全不同,一个高高在上,一个谦卑虚心。
卫律,为什么说“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除了说“富贵”来诱惑苏武,还有什么意图?
炫耀!你看,我有号!我在匈奴这里是排得上号的!我是王,和你不一样,你是阶下囚,哪怕不是个囚的时候,也是个小官。这是地位与荣誉。财富呢?满山都是牛羊马,士兵仆人几万,李陵被围时候,单于亲自带兵围剿也不过8万兵马,我现在也有好几万人呢!
卫律为什么炫耀?因为他以为苏武跟他一样只看重财富,另外,他为接下来的威胁铺垫。
你今天不在我这投降,改天你在别人的劝说下投降了,你再想有财富地位,你想在匈奴地盘上扬眉吐气,你想高攀我,都没门。
你发现卫律劝降前后对自己的称呼的变化了吗?
从“律”到“我”。
李陵的劝降,完完全全都是谦称自己“陵”,哪怕是苏武回汉后,李陵那时写的《答苏武书》对苏武称自己依然是谦称“陵”。
苏武的回应先是——不理会。
我感觉苏武是个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如果他幽默一些,倒是可以用庄子的方式回应卫律。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替宋国出使秦国。他去的时候,得了几辆马车。秦王喜欢他,加(赐)了他百辆马车。回到宋国后,拜见庄子(炫耀)道:“住穷弄窄巷里,贫穷潦倒而要靠编织草鞋谋生,枯瘦的脖子焦黄的耳朵,这都是我曹商所缺乏的;一旦见到拥有万辆马车的国君使其明悟而跟着得到百辆马车,这才是我曹商所擅长的啊。”庄子说:“秦王得病请的医生,使痈疖痤疮破溃的得马车一辆,舔尝痔疮的得马车五辆,所治疗的部位越低下,得到的马车就越多,您难道是治他的痔疮吗?为什么得到的车这么多呢?
苏武并没有用“曹商舐痔”的故事回应卫律,面对卫律的威胁,他义正言辞。
连用了几个“你”“我”: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没错,就是“你我势不两立,你我从此恩断义绝”中的人称“你”(“女”,通“汝”,即“你”)“我”。
我们再看看,苏武如何回复李陵。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复再言。”
你看,苏武还是客气的,用“武”谦称,用“陛下”表示对汉朝皇帝的尊称,表达自己的忠贞不变节。“愿”,是有希望的意思。于公于私都得有交代,对老朋友,亦是敌人(敌对关系的匈奴派来的劝降人员),苏武算是立场明确了。大是大非面前我是汉朝的使者,我代表的是汉朝,决不投降;朋友私情,你和我就算是拜把子兄弟,喝再多的茅台,在大义面前,也得靠后靠后。
李陵还不放弃,继续请苏武喝酒,也许他不喜欢茅台,那就换家乡的西凤酒,再不行就换五粮液。歌曲也来点“大风起兮云飞扬”,氛围搞够了,再次恳求,“你倒是听一听我这位老朋友的话呀。”
苏武这次回应了。
最精彩的地方,是回应中称谓的使用。大家注意苏武这时候回复中,“王”称谓的使用:
“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王”,李陵投降之后,单于重用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他为左贤王,地位只比卫律低一点。从自谦称自己为“武”,到突然尊称李陵为“王”,明确提到这个人的身份,正式,严肃,产生了距离,多了许多生疏与决绝。
你和你上铺的兄弟,关系越好,称呼越不正式。通常会相互称绰号,也许是“这条街(该)最靓的仔”,也许是“阿瞒”;突然称他为“主任”“陛下”的时候,你们就不再是能拍着肩膀吹瓶,吹着口哨逗妞的兄弟。
苏武用“王”这个称谓,告诉李陵,再劝,你我就不再同穿一条裤衩。
所以,人称使用的背后:
立场的挑明,情感上的决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