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老大的故事(堂姐芬的故事14)

“芬儿,这三户人家,你看中哪户人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闺阁老大的故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闺阁老大的故事(堂姐芬的故事14)

闺阁老大的故事

“芬儿,这三户人家,你看中哪户人家?”

芬低着头说:“我怎么知道啊,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

“话是这样说,但是,我们也不是那种顽固不化的家长,还是要看你喜不喜欢,如果你喜欢哪一家,我们就应哪一家。”

“我怎么知道啊?你说说看。”

“我们先看覃家的元,他是你大姑妈和三姑妈婆家同宗的侄子,这家是三姑妈提的亲,三姑妈应该和大姑妈共同商量过,家庭亦农亦商,孩子中学毕业了。城里的那家,是你二姑妈提的亲,家世和二你姑妈家差不多,亦官亦商,孩子还在一中读书,马上毕业。还有一家,你三婶提的亲,是她娘家的亲侄子,小学毕业,他们家你知道,有地有码头。这三家都是知根知底的。”

“这样一比,我们家最穷,我嫁过去会不会受欺负?”芬边说边做鬼脸。

“确实是这样,我们家最穷,但是,我们是嫁女儿,略有差距问题不大,本来是讲门当户对的,这三家都是你的至亲主动提的亲,她们应该考虑过这个问题了。我们这个家虽然比不上人家,但是我觉得你自身的条件不比人家的孩子差。尽管你只读了一两年的书,在我们这里也算是有文化了。你现在欠缺的是针线和茶饭,虽然你会做鞋做衣服,饭也能做熟,但是,离做一个当家人的要求还是有距离的,你现在不学好,等人家挑剔你的时候再去学就晚了。”

“这三家,我们选哪一家?”

“我只说我的想法。我希望你嫁得近一点,我们孤儿寡母的一路走过来,你和宗吃了很多苦,特别是你,我没有尽到多少责任,我希望你婆家离我近一点,如果你今后有什么事,我可以给你搭把手。”

“我也是这样想,我离你近一点,我们可以互相关照。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只考虑覃家元和三婶的娘家侄子。”芬想,如果她嫁到城里,进城必须要坐船或者坐马车,母亲一个小脚女人,有诸多的不便,所以,她首先放弃了城里的那家。

“那么,这两家你倾向于哪一家呢?”

“我选择三婶娘家侄子——学,离家近。”解放后的行政划分,三婶的娘家是一队,芬他们是二队,够近了。

“你为什么没有选覃家的元呢?他家世好,又是独子。学他们三兄弟,三个妯娌不好相处,你自己想好。”

“元我见过,他太矮了,恐怕还没有我高,我不喜欢比我矮的人。”

“高矮不是问题,只要他能养家糊口,人品好就行了,女孩子显个子,你想你比他高,他不一定比你矮。”

“再说,他们那种大家族,规矩多,我怕不习惯。”

“三婶娘家未必就规矩少。”

“既然都有规矩,我就选人,三婶的侄子脾气好。”芬看中了三婶的侄子学,就是看中了学的人才。芬对学再熟悉不过了,学每年过年过节来姑姑家串门,他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彼此之间都很了解,学不仅性格好,而且长得一表人才。

芬突然想起一件事,问母亲:“您说这门亲事是三婶提的?”

“是啊!”

“三婶和她娘家嫂子不是死对头吗?如果让三婶牵线的话,她嫂子会不会从中阻扰,不同意?”芬担心这门亲事成不了。

“你真是操心的命!如果你觉得行, 三婶会请专门的媒人牵线,她肯定不会亲自出面,你三婶是多么精明的人啊!”母亲这样一说,芬就放心多了。芬非常开心,对于学,她心里暗暗思忖,竟然有点胜券在握的意思,从以往的交往中看,学对自己是很友善的,至少不会讨厌她。

事实正如芬担心的那样,听说,媒人在牵线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阻力。学的母亲听说女方是三婶的婆家堂侄女,对学的父亲抱怨说:“她(三婶)在家折磨我十几年,好不容易嫁出去了,还把婆家的侄女引来,这是想折磨我一辈子吗?”不知道是什么人做了工作,或者是学的母亲自己想通了最后,芬和学竟然修成正果了。

人们常说,嫁人是女孩子的第二次脱生,芬的母亲对芬的婚嫁,抱有很大的期待,因为她一直对芬怀有愧疚之心,她希望在芬出嫁之前,尽她所能,把芬打造成一个拿得出手的新嫁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芬的厨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做的鞋子和衣服有模有样。芬的母亲觉得女儿唯一拿不出手的就是绣花,她不仅不会,而且拒绝学习。芬说她绣不来,看到那几十种花线、还有那各种花卉的画法,让她头疼不已。她自己准备的陪嫁衣物全是净面的,芬的母亲为了弥补芬的不足(芬的母亲是我们当地最好的绣工,没有之一),加班加点,在芬的衣物上补上了绣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