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江西集聚育人资源打造优质本科)

■落实落实再落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江西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江西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江西集聚育人资源打造优质本科)

江西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落实落实再落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

早上7:30,江西农业大学学生姚敏提前半小时来到华东交通大学南区图书馆202教室“抢位子”,她抢的是跨校选修课程——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书院山长尹建维讲授的“国学经典导读”。“虽然选上了,但不能确保有座位,因为慕名而来的学生实在太多,所以每次都得提前占位。”姚敏说。

各校将展示特色、品牌、实力的“王牌”课程拿出来,供区域内的大学生选择,在江西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为加强各校优势课程资源共享,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江西还推进高校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试点等工作。

近年来,为着力打造优质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江西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说:“除了抓评价导向,推行育人资源‘校内挖’,用专业综合评价引导高校集中优质资源举办优势专业,提高专业办学实力外,江西还积极推进育人资源‘校际选’,用跨校选课学分互认集聚区域优质育人资源,推动育人资源‘校外找’,用政产学研用共赢机制汇聚社会优质资源,提高协同育人水平。”

高校走向改革舞台中央

“今年我们本科建设的经费预算比去年翻了一番。”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廖国琼试探性地报了上去,“没想到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都很支持,一下子就批下来了。此外,学校还专门拨了2000万元,建了一栋服务于本科教学改革的大楼,明年秋季投入使用,到时候我们就配上活动座椅,探索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形态,打造立体的教学空间。”

全校上下重视本科教学的氛围并非朝夕形成。为杜绝“水课”、打造“金课”,从2004年起,江西财大就由校领导牵头,实施“以核心能力胜任为导向,主干课程‘五度六维’的‘金课’建设行动”。

“基于财经院校定位,我校构建了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3+7+X’主干课程群;创建了提高强度、加大难度、拓展深度、延伸广度、增加温度的‘金课’模型,并从主干课程立项建设、中期检查、验收评估等环节加强质量监控。”廖国琼介绍,此外,学校还每年立项一批教学范式改革项目;每年拨付100万元,以3年为周期滚动建设主干课程;同时评选主干课程“金牌主讲教师”“优秀网络教师”,重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并视同相同级别科研成果,以此塑造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大学文化……

类似聚焦课堂优化课程的探索,在江西还不少。各校纷纷结合办学特色,探索着回归人才培养本位,提高本科建设水平。

正如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彭迪云所说:“一流本科是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特征和标志,一流专业又是一流本科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但打造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一流教育资源做支撑。作为高教基础相对薄弱的省份,一流资源从何而来?

“自我加压,高校主动从幕后走向压规模、调结构、转机制和提质量的改革舞台的中央。”彭迪云指的是江西高校刚刚完成的首轮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

该项工作发轫于2015年,全面铺开于2016年,成立了由18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1145名委员组成的61个教指委,完成了37所本科高校199种本科专业1145个专业点(有3届以上毕业生)的评价。

江西省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抓评价导向,推动高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集中优质资源建设优势专业,提高专业办学实力。4年来,全省高校主动停办或停招268个专业点,每年申请设置新专业数较评价前下降50%,其中80%为我省经济发展急需专业,172个专业成为省一流专业。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束后,该省将及时总结经验,根据新时代本科专业建设新要求,研究制定更为科学、高效的评价模式和方案,为开展下一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做好准备。

学生“走”出校门追金课

每周日中午刚过12点半,东华理工大学学生陈展翔都会先赶一趟公交车,再换乘两趟地铁,并在两点前赶到南昌航空大学,上两堂曹美龙老师的选修课——“飞机与战争”。

学化工专业的陈展翔是一个军事迷,这学期和他一样,为了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从不同高校聚集到南昌航空大学,只为上这门课的学生共有150名。

原来,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江西于2017年9月,由华东交通大学牵头,在南昌、赣南、赣东北、共青城4个片区的20所高校启动普通高校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试点工作,随后试点高校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和工作实施细则,优选了一批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优势特色课程对外校学生开放,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建设优质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校门追金课。

“课程大多安排在周末,不能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学生失望。”正如曹美龙所说,“况且这课还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啊。”为了方便这些外校学生,上课第一天,曹美龙就建立班级微信群,发布通知,布置作业,答疑解惑,不时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增添大量真实案例和视频资料教学,还向学校申请开放机库,将课堂搬进机库,让学生大呼过瘾。

在推进过程中,各校也不断改进课程形式:为保证教学质量,节约学生路上时间,自第二学期开始就变成了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慕课、浸润式课堂、智慧教室也不断运用到跨校选修课上。

“像我校的‘国学经典导读’,开创性地邀请孔目湖书院山长尹建维、古诗文吟诵家张卫东、台湾辅仁大学王令樾等名家同上一门课,构建了线上网络课与线下面授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320个名额一放出去,全被抢了。”华东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汪琳媛介绍,学校为鼓励教师建设优质课程,除了优选一批特色优质课程对外校学生开放外,还奖励开课教师每门课程5000元,课时费按两倍计算。

“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特色,开设的课程都是各学校的精品课程,跨校选修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希望将来有更加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上完华东交通大学国学课程,来自江西农业大学的学生说,“要知道,这些上课的大咖平日时间多宝贵。”

据悉,目前江西已遴选104门优质特色课程,开展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试点,2.39万人次参与选课,在赣学子首次走出校门到外校上课,且能获得学分。

社会优质资源在这汇聚

“在大学里,我们有好几个课堂。泰豪公司不仅给我们班设置了泰豪实验室,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我们在校内进行两年的公共基础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专业技术学习,最后一年还把课堂搬到泰豪公司,实地进行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综合训练。”江西理工大学泰豪班学生黄晶晶告诉记者,“在‘真刀真枪’的训练中,我们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地适应了岗位。”

原来,为了人才培养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江西理工大学从2015年起与相关领域的明星企业泰豪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江西理工大学泰豪智能电网实验班,集聚企业优质资源,投入实验班教学条件建设,这种着眼新技术发展需求的校企协作模式,拓宽了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路径,并因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正在学校多个专业推广应用。

把课堂放到企业、工厂一线在江西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刚更是直言:“我们的基地几乎全都在城里,整个景德镇都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校园。我和学生的很多时间也是在景德镇的陶瓷基地、陶瓷产业、窑厂里度过的。”

“原来,我们高校只关注课堂和实验室,近年来高校纷纷转变观念,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校外,在拓宽学校办学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的能力。”南昌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徐健宁介绍,大学生在走进田间地头了解乡土中国的同时,创新创业意识也不断被激发,在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屡获大奖;学校也努力将科技创新深入到社会、工厂乃至田间地头,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同时,省里的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的建设遴选也紧扣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与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

以“双创”为抓手,以服务为引领,江西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吸引社会优质资源汇聚高校,提高育人水平。此外,江西省教育厅与旅游部门联合举办“金牌讲解班”,为旅游景区量身定制高端旅游讲解人才;与司法部门开展“校所合作”,打造全国司法系统推介典范;与南昌市政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带动1.5万余名大学生创业就业……

但江西毕竟是一个中部省份,如何汇聚更多的优质资源?

“从去年开始,由省政府搭台,每年召开一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利用这个国际性合作交流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创新创造。”江西省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刚落幕的会议就聚焦材料科学、制造装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在深化2018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成果的同时,拓展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的交流,深入推进与相关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助力江西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24日第1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