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原回忆录(3000件实物回望老太原)

>>3000件实物回望“老太原”走过的时光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老太原回忆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老太原回忆录(3000件实物回望老太原)

老太原回忆录

>>3000件实物回望“老太原”走过的时光

8月26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尚回响大型实物展”在山西省图书馆开幕。3000件来自普通民众的生活用品,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策展人黄海波介绍,展览分为五大主题,即“新生-希望”“理想-探索”“开放-变革”“生活大爆炸”和“梦想-征程”,展出的3000件物品全部来自普通百姓真实的日常生活,饱经沧桑的家具、书籍、票证、玩具、照片、服装,以实景还原、拼贴、墙绘等形式,生动再现了70年来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

据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尚回响大型实物展”将持续至10月25日。展览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省图书馆等协办。

>>回望百姓日常生活 展示70年伟大成就

3000个老物件,记录了太原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锅碗瓢盆、油粮票证、老式自行车,甚至一盘磁带,一本小说,都残留着过往生活的印痕。这些物件代表着人们曾经的艰辛、希望和奋斗。来!让我们重温那些岁月里的那些故事。

★新生-希望(1949年-1959年)

这个时期,所有的人都被新生的希望所鼓舞。每个人都认真地生活、工作,把每个微茫的希望都灌溉成绽放的花朵。

☆扫盲班毕业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约有人口5.5亿,文盲率高达80%。经过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到1959年,3000万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1953年,王智勤从河南农村来到太原,在十二完小(即现在的坝陵桥小学)报名读扫盲班。1956年,她顺利毕业,不久被招进山西机器厂工作,成为该厂木样车间第一批女工。现在,她退休在家,每天读书看报。

☆瑞士座钟

1951年,邢映番生活在古交农村,是一位民间医生。当时,太原到古交没有汽车,全是山路。他骑上骆驼走了一天,来到太原钟楼街大中寺,买了一个瑞士座钟。回去后,这个特殊的座钟轰动了全村。大儿子邢明信结婚时,邢映番把钟摆到了儿子家,成为新房里最大的亮点。从此,时间对庄户人来说不再是一袋烟或一炷香的工夫。

☆布拉吉

布拉吉是俄文音译,即连衣裙。19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广泛出现在新中国的报刊、广播、书籍等大众媒体以及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太原女孩薛力考取北京的一所大学后,父亲在王府井买下了一条昂贵的布拉吉作为礼物送给她。在北京读书期间,她三次参加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国庆游行,穿的正是这条布拉吉。

★理想-探索(1960年-1977年)

激情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多少不可思议的奇迹,在劳动者辛勤的汗水中横空出世。没有人是无足轻重的,燃烧的激情为这个时代带来了炫目、异样的光彩。

☆冰球运动照片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句话激励了无数国人走上运动场。1957年,武之乃从山西大学体育系毕业后,成为太原市第十二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市里分配给学校80多双木制冰鞋后,武之乃便给孩子们开了滑冰课程。

太原市第十二中学的冰上体育课不仅受到学生欢迎,就连全市许多中学的体育老师也慕名前来学习借鉴。不久,太原的多所中学都开设了滑冰课,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冰场。令人称奇的是,今年83岁的武之乃仍活跃在冰球场上。

☆“永久”自行车

1967年,山西省轻工安装队的武二保幸运地抓到了一个自行车号。当时他的月工资是25.6元,一辆“永久”自行车售价156元。他和工友们早商量好了,每月每人拿10块钱出来,让一个人买大件,第二个月轮另外一个人,通过这样的众筹方式,他把自行车买回了家。当天,整条巷子里的人都去他家看新鲜。

当时,这辆“永久”载着武二保一家四口人生活。他骑车,大姑娘坐前梁,老婆抱着小姑娘坐后座。每个月去粮店买粮,大小面袋子里装上大米小米白面玉米面,放到车子后面就驮回家了。到太原下元煤厂买蜂窝煤,也全靠它。

★开放-变革(1978年-1991年)

忽如一夜春风来。英语热、出国热、文学热、翻译热……精神追求被时代的阳光所照耀。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变,以冰箱、彩电、洗衣机和录音机四大件为代表的电器化时代开始了。

☆黑色拨盘电话

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为0.38%,老百姓拥有的话机总数不到全世界话机总数的1%。电话曾是稀奇宝贝,很多人家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地方,上面盖着一块手绢,怕落灰。邻居朋友们想用电话,需提前想好说啥,争取3分钟内解决问题。打长途要到太原大南门电信局,线路非常繁忙,经常堵塞,一两个小时打不通一个电话,以致有人上午排队打长途时,需要带上午饭。

☆《北国》

那是一个不写诗就对不起青春年华的时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禁锢已久的思想被解放,新诗浪潮风靡全国。

1982年,山西大学。诗人李杜、潞潞在宿舍的走廊里不期而遇,二人碰撞出思想火花,北国诗社就此诞生。1984年,李杜和太原日报副刊编辑陈建祖,带着北国诗社会员凑齐的175块钱,到北京约稿。1985年,《北国》创刊号问世,作者包括中国朦胧派诗代表人物海子、杨炼、欧阳江河等人。一个激情洋溢的诗歌创作群体,一部承载着理想与情怀的诗集,构成了一座城市重要的空间意象和文化符号。

★生活大爆炸(1992年-2012年)

一切都在闪光,比如,新房子的钥匙、铝合金门窗、小牛皮沙发、镀金的餐具、镶水钻的太阳镜、刚做过美容的脸、衣袖上金丝线绣的商标、免税店买的口红和香水……在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中,我们像孩子一样惊喜着、体验着、享受着。

☆钥匙拼贴

在516位实物捐赠人中,从1992年开始,平均搬家2.3次,最多的一位搬了12次家。搬进更大更美的房子,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新常态。

☆旅游拼图

时间倒流30年,一趟旅行的画风什么样?当时大多是出差之余顺便玩一下,目的地是五岳三峡和张家界,谁要去了深圳世界之窗留个影,可是洋气得不得了,就好像环游世界回来了。

那时候出门习惯带干粮,一到饭点儿,大江南北的人都泡一碗“康师傅”方便面,磕开自己带的煮鸡蛋;交通工具主要是绿皮火车,夜车最受欢迎,能省出一晚上的住宿费。到了住的地方,抬头一看,要么叫某某宾馆,要么叫内部招待所;拍照用日本傻瓜相机,回家以后到彩扩店冲洗胶卷,把洗出来的照片一张一张放进影集里。

☆卡拉OK

上世纪80年代末,卡拉OK进入中国大城市。最初在高档饭店和少数歌舞厅里,设备是影碟机,播放的碟片叫LCD,和黑胶唱盘尺寸同样大小,影碟内容就是流行歌曲的MTV。90年代中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普及,卡拉OK的门槛越来越低,全国从城市到乡镇出现了大量露天的卡拉OK。进入21世纪,量贩式KTV席卷全国,唱歌成为一种透明、平价和健康的消费方式。

★梦想-征程(2013年-至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句谆谆教导,唤醒了大众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期盼。百姓的日常、目标与崇高的使命紧密相连。让我们再出发,汇入奔流的大河,踏上漫漫征程。

☆移动支付

小到买菜买瓜,大到买房买车,人们都已习惯手机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人们带钱的方法花样百出,特别是出远门,带的现金数额比较大,为了确保安全,不得不把钱藏在鞋里、袜子里,还有人发明了安全内衣,普通内裤加一个带拉锁的小口袋。付钱时候的尴尬可想而知。

2004年支付宝业务上线,2014年,微信支付业务上线,大家兴高采烈地告别了现金,实现了一机在手,应有尽有。如今的太原,甚至连街上的小吃摊都用上了移动支付。

☆太重工作服

“一带一路”,正在影响着沿线的各个国家。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正在成为中国人旅游、商务活动的目的地。展区里的那件工作服,其主人是邓伊婷。邓伊婷是太重(天津)滨海化工装备分公司的一名库管工,是第三代太重人。爷爷邓培贤1958年进太重铸铁厂工作,父亲邓晋太1983年进入太重,成为优秀的焊工;邓伊婷2005年进入太重起重机分公司,当上了车工,2014年去了天津滨海公司。这是山西重工业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一位普通女工的人生梦想也在这里开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