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华生活(五问编剧梁振华)
2007年开始从事影视剧写作,到今年,梁振华做编剧正好十年。
十年间,处女作《密战》是一部当代高科技保密题材剧作,之后年代传奇戏有《铁血兄弟》,抗战戏有《怒江之战》,《我的博士老公》是准自传体生活伦理剧,还有青春励志题材的《冰与火的青春》,讲述都市人犬情的《神犬小七》……热播中的《麻辣变形计》首次揭秘都市保镖行业,而正在紧张后期制作的《思美人》则是以屈原为主人公的历史题材巨制。十月初,他耗时四年的一部讲述农民工进城的现实题材力作即将开机;明年初,中国首部科幻历史题材超级网剧《天意》也将投入拍摄。
十年平均下来,梁振华的作品并不算多产,可绝对是涉猎题材最多的编剧。与其他很多编剧只擅长于某一题材领域不同,梁振华的视角和“野心”似乎更大。
一、编剧十年,为何如此“不安分”地尝遍各类题材?
——“对自己的创作不设限,不同题材中来回穿梭发现更多的不是差异而是共性”
“选择项目的准则很简单,就是遵循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提到他的作品风格多样,背景、行业、人物故事包罗万象,梁振华笑言,“作为一名编剧,我主要是看题材是否让自己有创作的欲望和表达的冲动。还有就是希望可以挑战自己创作的广度,能用自己的文化观念、生活感悟和戏剧技巧来跟不同的题材对话。”
挑战创作广度,行之不易,毕竟每个题材都有着独特的属性,每次改变都意味着重新出发;而不同的题材下的人物关系、身份设定、故事背景等等又是大相径庭。与业内大多数编剧擅长于在特定领域耕耘的做法相比,这种做法无异于冒险。对此,尝试过大部分影视剧题材创作的“全能型”编剧梁振华,却有着独到的看法:“在不同题材之间穿梭,我发现更多的不是差异,反而是共性。不管你写历史还是写现代,浪漫主义先行还是现实主义贯穿,都可以将自己的文化感悟、生活体验与艺术想象进行融合,另一个就是面对不同类型或题材之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规定性和自己的创作观念及技巧相衔接。归根结底,这里边都包含着作为编剧对现实、历史、人性、时代的基本态度。不管写什么,都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延伸;面子换了,里子没有变,也不会变。”所以说,梁振华对自己的创作不设限,但凡能激发他创作欲望的题材都愿意去尝试。
二、作品涉及人物职业身份背景五花八门,如何做到专业性体现?
——“我希望用一种类学术研究的态度和精神来对待不同的创作领域”
采访的言谈中,梁振华措辞谦逊而低调,但他近几年的作品却并不低调。去年暑期,《冰与火的青春》和《神犬小七》先后霸屏暑期档,双双跻身全国全年收视率前十;今年年初的《我的博士老公》在央视播出后引起知识界的广泛好评和热议,刚刚过去的暑期,一部先网后台的《怒江之战》在腾讯网的点击量已经突破十七亿,堪称国内首部通过互联网引来超高关注度的抗战剧;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麻辣变形计》,在奥运赛事分流大量收视份额之时,依然牢牢占据全国网和城市网双网收视率榜首的位置。两年间播出的这几部作品,涉及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题材和行业背景。
对于不同作品所涉及的专业性,梁振华坦言:“自己一直在大学从事研究,也希望用一种类学术研究的态度精神来对待不同的创作领域,解决其中涉及到的行业及专业问题。有些题材的专业和行业性很强,比较典型的是《密战》和《麻辣变形计》,二者都是委托创作项目,也就是命题作文,前者涉及到的是国家安全和保密领域,后者是保镖行业,对我来说都是完完全全陌生的。这就要求在创作之初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了解研究相关的行业理念、环境背景、专业特色及其衍生而来的人格和行动特征。影视从来就是集体智慧的呈现,这里少不了向相关领域专业人士请教学习。所以,每一次选择新题材、新领域,无异于一次新的出发和挑战,虽然很艰辛,但过程中充满发现的欣喜和愉悦”。在这里,梁振华作为研究者的身份优势得到了凸显。长期从事学问研究养成的一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论,对于他处理不同领域的新课题,显然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梁振华也再三强调,不管写什么,核心都是塑造人、发现人和挖掘人。不同领域的人,怎么生活,要经历哪些痛苦和欢乐,需要在在跟该专业领域的人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捕捉、提取和反刍,才能让笔下的人物、故事、情节变得符合行业特点,让作品更有质感,而不是去现实化的悬浮和架空。“所以,编剧应该先是一个好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而后再做一个称职的表达者”,梁振华如是说。
三、在IP热持续升温时,坚持原创者对IP的态度是怎样?
——“接受IP改编只看内容题材是否激发创作欲,绝不迷惑于所谓的大数据”
虽然业内对于IP已不如去年般狂热,但IP的热度却一直没有间断过。之前觉得不拿个IP在手里就不踏实的人也依然固我地在“囤货”,“无IP不成活”依然是很多从业者的口头禅。从事剧本创作十年,九成作品出自原创的梁振华对于IP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梁振华坦言:“今天我们讲的IP更多是指网文和网游,不应该无限泛化,传统文学作品不在此列。依我的理解,原著和剧本之间的距离常常是无限远,改编同样是带有巨大能动性的一次创造行为,并不比原创容易。IP的转化比IP的获取重要得多,这两者的关系如今似乎被倒置了。”
IP只是一个起点,扎实的剧本才是影视项目真正的生产力。对IP热潮有清醒的认识,但梁振华并不排斥IP本身。今夏热播的《怒江之战》,剧本创作于两年前。那时根本没有IP一说。原著是南派三叔,接到制片方邀约后,他决定先把小说看完后再决定。随后,他被这个“另类而奇特”的抗战故事吸引——节奏是“类美剧”的,十人小分队进入野人山,悬念从第一刻开始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刻,揪动人心的悬念贯彻始终,节奏明快,故事强度大。无疑,这是一篇特色鲜明的类型小说。这种类型的作品之前在国产剧里前所未见。当然,改编的难度是巨大的,情节、空间、时间、人物关系都需要在原著基础上再造,以符合影像表达和电视剧大众文化趣味的需要,当然必须也考虑到审查的尺度。以破而立,虽然对比原著,剧本做了很大幅度的改动,但原著的精神内核和主要人物脉络、主体情节线索并没有变。梁振华说,“我以为这样的改编依然是忠实于原著的。很多原著粉追问某某某细节和人物为何与原著不同,这并不是站在影视改编的立场探讨问题,只是在表达对原作的迷恋。我理解,但也不需要解释。”
对于梁振华来说,是否能触发创作欲望是第一要素,绝不会迷惑于所谓的大数据。《怒江之战》作为一部抗战剧居然在互联网上掀起收视热潮,出乎很多人意料。在梁振华看来,这可能源自叙事方式上的特性,“这部作品借鉴了打怪升级的游戏叙事模式,一个又一个任务接踵而来,挥之不去的惊悚和悬疑,一直延续到故事的终结。剧本写作之初有意识地强化了叙事的节奏和强度,以期带给观众更多欲罢不能的感受。不敢说去类比美剧,但多少有这个意识。”然而,梁振华感到遗憾的是,剧本中有意渗入的大量对人性(尤其是死亡阴影随时笼罩下极致的人性表征)的刻画,因拍摄中的种种原因,在成片里大多都“消失”了,作品成了一个明快的战争动作片。“对任何一位编剧来说,这样的遗憾都是在所难免的。这里头的原因非常复杂。编剧只能承诺文本上的情怀、风格和观念自洽,剧本被拍成什么样貌和格局,写作者常常无力左右。所以,这也是我现在开始兼做制片人的原因。作为故事的创造者,应当在故事的生产流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梁振华阐述了自己越来越多兼做制作人的原由。
四、题材跟风严重,穿越谍战家庭玄幻一轮又一轮,如何挖掘新类型新故事?
——“写作者应该有几副笔墨,面对不同题材、类型、播出平台践行不同的风格”
影视作品题材从大的方面划分并不算多样化,于是每当一种形式大热后便会有一轮跟风作品像开了外挂一样蜂拥而至。穿越火了,恨不得所有女主男主都梦回某朝;谍战热度来了,荧屏上到处特工暗战;随着手撕鬼子,雷人的抗战戏貌似暂时被打入了冷宫;婆婆妈妈们闹了一番后也渐渐消停;现如今是玄幻霸屏,一个暑期四部玄幻剧在播,有“辣眼睛”的也有“一股清流”,湖南卫视为了暑期“同时”开播两部玄幻更特意开了个周末独播剧场。跟风与雷同,让观众渐渐疲劳,谁能出新谁能获胜。
同样是现代青春题材,当其他主人公要么傻白甜学生要么办公室白领要么霸道总霸时,梁振华的作品中人物身份、涉及领域可谓相当之广:《冰与火的青春》中的主角在金融证券界吐纳风云,《麻辣变形计》中的主人公们是有着好身手、双商高的帅气青年保镖,《神犬小七》的主角是一只拉布拉多犬;《我的博士老公》则是以博士为切入点聚焦高校生态,将作品与自己的人生并轨的准自传性质作品。
“虽然每个编剧在写剧本时并没有办法准确预估观众的喜好,但一定要有新鲜感。不管什么样的类型和故事,身为编剧的第一要务就是把故事说得精彩。”梁振华分析,“题材的确是第一性的,但如果故事没有说圆、人物不够饱满、情节琢磨不够的话,再好的题材观众也可能会流失。写《冰与火的青春》时设定是金融行业,之前很多朋友跟我说金融是小众行业,谁会对它感兴趣?但我的直觉提示我,今天是全民炒股热潮,怎么可能大家对金融都没兴趣?当然,如果像做学术那样追求高精尖,它又一定是曲高和寡的。所以要找到大众情感、思想和理解能力的最大值公约数,找到这个公约数后,编剧再把自己的个性、追求、哲学表达放进去。”
据悉,他十月份将要开机的新剧主人公,又是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农民工。“这是酝酿了四年的作品,走纯正传统的现实主义路线,写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进城务工人员,主要是建筑民工的生存和闯荡”,为了体验农民工的生活,梁振华和合作编剧一道前后七八次前往江苏,甚至连续一周在工地跟农民工吃住在一起。“在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变革的时代版图上,农民工的地位和价值应该有一个更合理的历史估定。如何看待农民工,也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达。这几年我的作品尝试青春风格比较多,这一部,会迥然不同。”梁振华的又一次“变身”,让人不禁拭目以待。
五、在段子满天飞的全民娱乐时代,如何“取悦”观众?
——“在评论中寻找知音和真正值得尊重的批评者,不会根据观众的吐槽去写剧本,很low”
作为演员,最惬意的是可以在不同角色身上尝试不同人物的身份体验,而作为编剧,梁振华觉得最大的愉悦,就是“每一次都是从零开始的出发,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挑战,每次探索都能让你打开全新的生活维度,像海绵一样去吸取大量资讯,让自己变得更充实饱满”。
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情怀体现,或隐或显。在梁振华看来,《思美人》和即将开机的农民工题材,情怀即故事,也就是说故事本身就是情怀的彰显与表达。在IP和玄幻仙侠风潮下,《思美人》作为近年来硕果仅存的原创历史巨制之一,不仅荣膺2015年度广电总局优秀电视剧剧本扶持引导项目,拍摄前后更是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密切的关注。
“写屈原,是对一个历史巨人、对一个千古诗家、对他写的诗、对那段瑰丽但又悲壮的历史的表达”,谈及这部作品,身兼制片人和编剧的梁振华神采奕奕,“我学中文学了二十多年,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楚文化又是极其璀璨、神秘、富有魅力的文明形态,屈原则堪称千古第一浪漫主义诗人,用写作来承担这些,是我的夙梦。当然,挑战这个题材需要巨大的勇气,也的确面对和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影视剧聚焦屈原奇绝慷慨的一生,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说,我们应该是谦卑的,因为遥望的是中国历史和文化艺术最耀眼的星辰;当然,我们又是幸运的,用我们不屈不挠的努力,填补了这样一个空白。”
十年时间,梁振华凭借一部部广为人知的作品,已跻身中国最有市场影响力的编剧行列。那么,已是资深编剧的他,觉得身为编剧的最大难点又在哪里?他郑重思考后,回答道:“难度就是怎样不重复自己,怎样用经典戏剧思维和时代趣味对话,怎样吸取前辈及同行的经验以提升创作品质,还有就是怎样不屈不挠地跟观众做‘斗争’。”所谓“斗争”,也就是不断揣度观众的心理和思维,用创作与观众的期待进行对话和“博弈”。
他笑说在看《怒江之战》弹幕时看得忍俊不禁,因为发现有些观众的视角特别新奇逗乐,包括五花八门的吐槽。“给观众带来倾吐的愉悦,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梁振华同时也提到,“但没有必要根据观众的吐槽去写作剧本,这种从众心理很low,它会对创作者的独创思维构成致命的摧毁。别人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丰富自己的思维,但最终落脚点依然是自己由观念到方法的艺术价值体系。在新媒体时代,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人讨论,可能也是一种落寞。有人赞有人吐槽很正常,作为创作者要做的,就是在这众声喧哗中去寻找知音和真正值得尊重的批评者。”
相关稿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