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彼淇澳,绿竹如箦(萹蓄淇澳之竹)

有些植物,就生长在我们身边,我们经常会从它身边经过,甚至当我们迈进草丛欲做某事时,它已在我们的鞋子底下了。可是,即使它长成片,即使它也开花,可它仍旧是人们视而不见的杂草。萹蓄就属于这类的植物。

瞻彼淇澳,绿竹如箦(萹蓄淇澳之竹)(1)

萹蓄全株


萹蓄的叶子一般为狭椭圆形,状如竹叶,而且茎上生节,因此从古至今,名称多与“竹”相关。萹蓄早在《诗经》中便有记载,《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中的“绿竹”,在西汉作为训释《诗经》之作的《毛传》中已有解释:“绿,王刍也。竹,萹竹也。”也就是说,“绿竹”指的是“王刍”和“萹竹”两种植物,“王刍”即现在的荩草,萹竹即现在的萹蓄。但后人却多误以为是指绿色的竹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淇水》中记道:“《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毛云:菉,王刍也;竹,编竹也。汉武帝塞决河,斩淇园之竹木以为用。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馀万,以输军资。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惟王刍编草,不异毛兴。”他也以为淇水有竹,当他来到淇水(即今河南北部)岸边,却发现周边并没有竹子,只有“王刍编草”,也就是荩草和萹蓄。宋代儒学大师朱熹也误解了“绿竹”,他在《诗集传》中便解释为:“绿,色也。淇上多竹,汉世尤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后来,清植物学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一著中写道:“雩娄农曰:淇澳之竹,古训以为萹蓄。此草喜铺生阴湿地,美白如箦,诚善体物矣。”“雩娄农”为吴其濬的别号,他明确肯定了“淇澳之竹”即为萹蓄。

瞻彼淇澳,绿竹如箦(萹蓄淇澳之竹)(2)

萹蓄群落


萹蓄别称扁竹、竹节草、猪牙草、粉节草、鸟蓼、路边草等,为一年生草本。它在路边、草丛、稻田边、河畔等潮湿处常能见到,是盐碱土的指示植物。它的茎平卧、上升或直立,株高约10-40厘米,叶互生,叶柄很短。对于萹蓄的特征,古书中也多有描述。宋苏颂《本草图经》中载:“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明朱橚在《救荒本草》中也有相似的记述:“苗似石竹。叶微阔,嫩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淡桃红色。结小细子。根如蒿根。”

瞻彼淇澳,绿竹如箦(萹蓄淇澳之竹)(3)

萹蓄的花


它的花,小而细碎,常单朵或数朵簇生于茎节叶腋处,在整株萹蓄上,这些小花看上去只是一些点缀在茎上的小红点。若仔细端详,会发现这些小红点,都是合着的,而张开的小花,是绿色。植物学上,把花萼和花冠总称为花被,外轮的称为花萼,内轮的称为花冠。但有些花只有一轮花被,所以就把我们通常叫做花瓣的部分,叫花被片。萹蓄就是如此,它的花被5深裂,看上去就像5枚花瓣。它的每枚花被片椭圆形,略向内合,绿色,边缘白色,中间有雄蕊8枚,雌蕊3枚。这些小花看起来极不显眼,倒是茎上那些小红点点,虽小却很鲜艳。其实,这些小红点,是萹蓄开谢了的花,它们开过后,就会变成红色合起,将发育中的子房包裹起来,瘦果将成熟时,花被片会褪去红妆,再次变回绿色。

瞻彼淇澳,绿竹如箦(萹蓄淇澳之竹)(4)

开着的花是绿色,谢了的花是红色


待花被片半干时,瘦果就成熟了,每朵花有一枚果实。这时的花被片包裹得也不再那样紧了,从裂缝处能隐约瞧见黑褐色的瘦果。摘下一个,用手指将花被片揉捻掉,就会看到三棱锥状的瘦果,只是底部的花被片仍紧紧包裹着,不容易搓落。

瞻彼淇澳,绿竹如箦(萹蓄淇澳之竹)(5)

萹蓄的果实


萹蓄虽其貌不扬,但自古便作为中药被人们使用。入药后,有通经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民间常用其煮水,空腹饮用,祛除蛔虫。此外,萹蓄也可食用,即取其嫩茎叶,焯水后凉水浸泡,可凉拌、做馅和做汤等。

瞻彼淇澳,绿竹如箦(萹蓄淇澳之竹)(6)

萹蓄的幼苗


#公开课繁星计划# #植物世界# #植物# #野生植物# #草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