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么称呼老师的学生(男老师的太太叫师母)

女老师的先生该怎么称呼

教师怎么称呼老师的学生(男老师的太太叫师母)(1)

文 | 缪正之

来源 | 半书房、中国教师报

图 | Robert Panitzsch

去老师家探望老师常常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

面对多年不见的亲爱老师和老师的爱人,得体的问候既是对蒙受栽培的衷心感谢,同时也足以使老师打消以你的黑历史当作谈资的糟糕念头——神秘的老师爱人是引开大家注意力的绝佳方式。

不过引出话题前,还是做好功课为好——

男老师的老婆叫作师母,女老师的老公叫什么?

只见师父,不见师母

“老师”一词来源久远,古义为“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如“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来,“老师”的词义渐渐与历史更悠久的“先生”产生交叉,也就是我们白话文中的“教师”了。

正式以“老师”称谓代替先生,要追溯到19世纪末西学的引进。何子渊们创办新式学校后,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老师”的称呼随即在民国期间发扬光大,代替略显腐气的“先生”的称谓延续至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范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代言人,也是学子世人的榜样,在一个健康的时代,必带有神圣的光环。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父即有母,由此延伸出了“师母”(或称“师娘”)这一称谓。

然而在我所能找到的文言史籍中,“师母”一词颇为少见。

比如,作为老师们的祖师爷孔夫子夫人亓官氏,史料也不曾记载三千弟子有谁称之为师母。大概是老夫子圣人的地位太耀眼,孔夫人历来便直接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夫人”。不过,“至圣先师母”貌似比“至圣先师夫人”更有范儿。

据此,我推断:

一、古代女子受教育程度很低。多数人认为老师的妻子学识和地位无法与老师相提并论,因此不在流世的文章中以尊称提及。

二、即便在古代,见师母也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情。

一日为师,终身为娘

古代教师这一群体中,男性绝对占据绝大多数。

史载一些伟大的母亲,如“孟母三迁”,曾经为儿求学,三迁其居,算得上是史上选择学区房的始祖了;还有在儿子背上刺字的岳飞母亲,教儿沙地写字的欧阳修母亲……这些亦师亦娘的母亲不胜枚举。

历史上,也有班昭、宋若华等著名女教育家致力于女子德行的教育传播,但最终也不免被宋明理学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一笔带过。

咱们习惯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恐怕没有人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娘。”

我想这也是传统上没有“女老师的老公”称谓流传的缘故:女老师实在是少之又少。

而如今,调查显示,教师队伍“阴盛阳衰”,男女性别严重失调,有的地区男女比例甚至接近1:9。且暂不论这个比例对对整体国民性格“阴柔化”有多大影响,一个事实是:男士们已经不能够独霸教坛了。

面对日益增多的“女老师的老公”这一群体,找出一个合适的称谓是多么迫切。

那么,老师的老公到底叫什么

师丈师公,各取所需

一、师丈

我首推的这款称谓显得比较稳重,但貌似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叫了。

《太平广记》中有这么一段:"师丈骋逸步於遐荒,脱尘机於维絷,巍巍道德,可谓首出侪流。"这里的师丈还是指德高望重的老僧人,后来就慢慢用为对女老师丈夫的称呼。

以“师丈”称呼,既强调出对方辈分上的地位,也特别表示自己的尊敬之意:恩师之夫,重若泰山,有若丈人。

二、师公

以“师公”对应“师母”,对仗工整,合乎句法礼法:云对雨,雪对风,师母对师公。读起来是不是很顺?

再之,由于师公的其余释义丰富(做道场跳大神的道士或者杀猪的厨子也可称师公),特别适合用称呼于年轻美丽女老师的粗犷市井之大丈夫。

三、师伯

常读武侠小说的读者该知道,师伯多用于称呼师父的同门同辈师兄,师弟则称为师叔,峨眉众女侠不乏师叔师伯之称,不分男女。

师父的师姐妹理应称“师姑”“师姨”,但却不这么叫,不知为何。莫非借此对武艺高强之女性表达特别的敬意?

四、男生统一叫大哥,女生统一叫叔叔

这是十分亲密的称呼,好像碰到多年未见的熟人,可以拉近与气质颇佳、高高在上的女老师的距离,特别适合用在年轻的老师夫妇身上。热情的称呼中关系也会好上很多。

尤其适合面貌甜美的女生,与长相世俗的男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