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高智商打下基础(你知道智商并非固定值吗)

当孩子出现发展障碍时,如果出于贴心,擅自替子女决定「努力程度」,恐无形间默默扼杀孩子潜能!曾经,就有一位中度智能障碍少年大变身,我们称为「奇迹」⋯⋯

「现在这样就好」真的好吗

为孩子高智商打下基础(你知道智商并非固定值吗)(1)

我目前在某个地方政府单位负责发展障碍的咨询,来访的多半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

常见的案例是:「哥哥姊姊念书都没什么问题,这个孩子却怎么样也考不好,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为什么?」

藉由智力测验等多种检查,发现多半案例都是临界智商——智商70 至84,虽低于正常数值,但没有明显的智能障碍问题。

大多数家长听到这个结果都会问我:「原来这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临界智商,那么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虽然做了不见得会改善,但是如果有机会好转,做父母的总会为孩子尽一份心力。我身为医师也是同样心态,会尽力告知家长所有对策。

不过有时也会遇到家长对我说:「这孩子不会念书没关系,照他的步调轻松过日子就好,我们只是想知道他为什么念不来。」

我很明白这些家长的心理,孩子缺乏学习能力却强迫他在课业上有所表现是很残酷的事,但我总是无法赞成这种做法。

家长擅自决定子女「不用功念书也没关系」,这样真的好吗?

为孩子高智商打下基础(你知道智商并非固定值吗)(2)

临界智商的孩童由于没有明显的智能障碍特征,在小学通常是上普通班。

不过在过去一段时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将临界智商归类于智能障碍(1965 年至1974 年《国际疾病分类第八版》)。

临界智商孩童的发展程度约莫是正常儿童的8 成,也就是10 岁的身体却搭配8 岁的心智,相当于小学四年级的班级里掺杂了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如果就这样让临界智商的学童不念书直到高中,他每天会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

一直坐在教室里却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跟不上班上进度,也参与不了同学间的闲聊,可能因此遭到孤立或霸凌,留下痛苦的回忆。

而本来就无心于课业的孩子听到父母说「不念书也没关系」,一定认为自己拿到免死金牌,更没意愿用功了。

「不用勉强自己。」

「不需要跟大家一样。」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现在经常听到这些用来鼓励孩子的说法。

我没有要否定这些话的意思,这些话的确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些话的意义是建立在孩童本人也作如是想。

周遭的大人不事先确认孩童的心情与意愿,擅自决定他的未来,反而会害得孩子连做得来的事情也不去尝试,失去成长的可能性,甚至沦为受害人。

询问孩子的意愿时,不见得会有明确的答复,甚至可能连问题也听不懂。

但是我希望大家发挥想像力,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情况:就算父母觉得无所谓,结果大家都会,只有自己做不到时,一定很难过。

搁置应当解决的课题,日子久了一定会愈活愈痛苦。是否选择妥协,应交给孩子本人决定,而不是身边的大人。

偏见造成的障碍——中度智能障碍少年大变身 

关于援助者的擅自判断阻碍了孩童成长,我个人也有必须深加反省的类似经验。

我在医疗少年院担任精神科医师时,一名智力测验结果约50(一般平均约100)的少年来报到,就叫这孩子A 同学吧。

智商50 将近中度智能障碍,别说是念书了,连自理日常生活都有问题,沟通也仅限于简单的对话,无法开玩笑或进行比较深度的对谈。

因此A 同学当然没办法把蛋糕均分为三等分;认不得国字,只能勉强念出平假名;不会算术;几乎做不来简单的图形临摹。

A 同学之所以来到少年院,是在收容智能障碍者的机构对职员动粗。部分智能障碍儿童因为无法以言语表达情绪,烦躁时会一不小心动手。

A 同学接受诊察时一脸茫然,听到任何问题只会点头称是,连一般日常对话都谈不来。

那阵子少年院正在挑选接受「认知功能强化训练」(Cognitive Training , COGTR;强化认知功能的练习,利用纸笔锻炼视听觉与想像力,建立学习基础)的学员。

智商高的少年没有智能障碍问题,无须受训;智商过低(中度到重度智能障碍)的少年则是受训也看不出成效。

因此挑选标准是轻度智能障碍或临界智商的少年。

为孩子高智商打下基础(你知道智商并非固定值吗)(3)

为了确保大家专心上课,每组约10 人。起初挑选受训学员时,A 同学们没有在名单上。后来因为其中一名受训少年屡次违规,少年院突然提出要更换组员。

此外,我从负责管教A 同学的教官口中听到他很想参加训练。我想他应该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为大家都去,觉得好像很好玩。最后死马当活马医,硬是让他参加了。

我不确定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可否称作「奇迹」,不过这件事大幅影响了我之后协助少年们的心态。

A 同学比任何人都投入训练,完成一个又一个课题,遇到不懂的题目就来问我。

四个月之后,所有受训少年接受成果测验,一般认定相当于智力测验的认知功能检查,是无法经由训练改善结果的,但A 同学受训之后,认知功能检查的分数居然将近90(平均值为100)。

不光是智力测验,A 同学就连日常生活也出现惊人变化:逐渐主动开口,行动也愈来愈敏捷。

后来他参加运动会时,甚至代表少年院在众人面前宣誓,简直判若两人。

来看诊时,表情也一次比一次生气蓬勃,最后一次门诊时还告诉我:「我开始听懂老师在说什么,我想念大学。」

A 同学只有国中毕业,我不确定他究竟明不明白上大学的意思。之前我看过许多少年受训后大幅成长,但成长到判若两人的只有A 同学一人。

A 同学让我强烈反省到,有些孩子明明有机会成长,之所以出现发展障碍,是我们这些大人擅自认定他做不来、硬逼很可怜,不让他念书或接受训练所致。

倘若当时A 同学没能候补参与受训,现在会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呢?

究竟谁有资格说「要求他做也只是伤害他」?

究竟谁才能决定「什么都不做最好」呢?

为孩子高智商打下基础(你知道智商并非固定值吗)(4)

「不要勉强」和「不用努力」是两码子事 

孩童做不来的事,就不该去勉强他,但这不是指阻止他努力。

人生在世,总得要求自己努力才能生存下去。接受义务教育时,在家长和教师的羽翼下无须努力也能度日;一旦毕业进入职场,不努力一定会被开除。

假设有个认真努力的孩子,某天在托儿所练跳绳练过头而扭伤了脚,父母要他「不用再练了」。每当他想挑战时,父母总会搬出这个例子,对他说:「你就是太认真,不要勉强自己。」

此后他以为无须努力,变得什么也不做,家长依旧持续安慰,从不要求他努力。结果他不念书也不运动,不再挑战任何事物。长大后他表示:「要是当时爸妈要求我努力就好了。」

我反对勉强小孩做做不来的事,然而不让他努力,最后吃苦的还是孩子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